后勤动态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读后感

作者:maoch日期:2004-01-30来源:

情系教育 办好教育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读后感
教育部部长 周济

 

    近来,我以十分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一直在认真拜读《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这部在我国教育发展事业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作。每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了十年来中国教育辉煌的历程,每一页都既熟悉又新鲜,既具体又深刻,读来特别亲切。我想,这本书的非凡价值正在于,它不只是属于岚清同志的,它记录的是共和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十年风云,记录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战线生动具体的实践,记录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教育的情感、心路和创造历史的自豪感。

  从1993年3月到2003年3月,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李岚清同志担任了两届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教育工作长达十年之久。这十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空前落实,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空前浓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这个发展,这个改革,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拥护。李岚清同志是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的主要推动者,是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直接领导者,也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这一历史使命的自觉承担者,是全国两亿多学生和1500万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他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我国教育事业付出了大量智慧和心血,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把立足点放在详细地阐述我国教育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上,深入总结过去十年我国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刻的阐释,深化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全局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它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共识,对于进一步加快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作为这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名战士,通过学习,我有这么几点深切的体会: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中国教育战线一切问题的关键。

  教育事业关系重大,关系社稷大计,关系复兴大业,关系亿万学子,关系千家万户。量大、面广、事多,而且事事重要。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谈道:“发展,就是要在过去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去解决在以往历史条件下难以解决或还未来得及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过去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成就卓著,举世瞩目。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体现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世纪之交,我国实现了“两基”的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02年底,“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2%以上,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遥遥领先,被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达到了380万人,5年之内增长两倍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在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与此同时,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都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翻阅这本《访谈录》,过去十年中国教育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发展进程历历在目,我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

  第二,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年多来,我接触了很多国家的教育部长和教育专家,他们都对中国教育这么大这么快的发展感到不可思议,从内心里表示钦佩,问我们何以能在初级阶段这种条件下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正如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所说:“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各项改革环环相扣,系统配套,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到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从“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到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改革;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招生规模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到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各项教育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为我们这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已经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的形成过程中,全国教育战线的同志们都在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就是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坚定不移地执行“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任务,也要求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推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锲而不舍,一抓到底,扎扎实实地为教育做实事。

  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指出:“我们是在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穷国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只有扎扎实实、锲而不舍、一抓到底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才能使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在分管教育工作的十年间,他始终以教育工作的“后勤处长”自勉,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抓起、从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困难抓起,扎扎实实地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了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和困难。这些日子,我们的脑海当中经常浮现出一些具体的画面,岚清同志对许多具体的工作,连很多细节,他都直接过问。十年来,无论是学生安全问题、助学贷款问题,还是教师的待遇、住房、工资拖欠等问题,他看到了都要千方百计地予以解决。我们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要向岚清同志学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艰苦奋斗。

  第四,带着深厚的感情抓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深情地写道:“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根本,地位之重,战线之长,困难之大,尤为甚也。我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感受颇多,感情弥深。”他说:“要带着感情抓教育,工作才有作为。”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深情地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全国教育工作者。”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厚爱。怎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岚清同志始终对教育事业、对广大教师、对广大学生充满了感情,始终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抓教育的,这才使十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这个感情的基础,是他始终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审视教育问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有着高度责任感。正如岚清同志在书中所说:“在我整个工作的历程中,我体会最深切的是,要想把事情做好,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单位,都得靠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管人才原则。教育战线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汇聚人才的地方,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切的体会。教育既面临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岚清同志的这种精神为勉励,以对祖国对人民极端热忱、对事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谈录》的出版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围绕着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教育战线一定要认真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是学习。当前,教育系统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访谈录》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形式新颖,别具特色,深刻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教材;同时,这本书体现了岚清同志的工作思路、工作风格、领导艺术和个人魅力,对各级领导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素质有很强的指导和教育作用。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和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要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必读教材,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访谈录》中体现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

  第二是宣传。对于十年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是满意的。然而,我们毕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人民群众希望我们的教育要尽快实现现代化,这就对我们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所说,当今家家都有孩子受教育,人人均可做教育评论家。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人民群众都关心教育,这是大好事,是教育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任务,要向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要营造使得教育能够更好发展的良好的氛围。过去我国教育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今后,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更要靠人民群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访谈录》的出版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的宣传工作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让全国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来参与,更加关心教育、更加理解教育、更加支持教育,共同努力把教育工作搞得更好,实现我国教育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