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作者:maoch日期:2004-02-12来源: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4年2月5日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的讲话,具体内容如下:

各位记者朋友们、同志们: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通气会。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过去的2003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奋进的一年。抗击非典斗争赢得重大胜利,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和教育战线亿万师生员工的精神,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教育战线的广大师生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3年的4月,我们曾经在这里举行了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新闻通气会。今天我们又在这里举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新闻通气会,向大家通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的又一项新进展――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2003年度151门国家精品课程已经产生。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什么是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目的

  教育部为什么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大家知道,从1998年到2002年,五年之内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增长三倍多,从108万人增长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03年,高等教育规模还在继续增长,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38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17%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而且教育质量仍然不断提高,创造了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要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工作。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4号文件),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得到全国高教战线的广泛拥护。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积极落实4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采用各种方式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校的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体制改革,使我国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等)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课程建设方面,4号文件重点是解决教授上讲台问题;现在的精品课程建设则是在教授上了讲台之后,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因此,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强调了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三个关键问题。

  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此实现教授不仅要上讲台,而且要讲好课的目标。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为多数高校教师学习借鉴,使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当然,教育部也考虑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首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的资源一般都是职务作品,其次申请者都做了免费开放5年的承诺,再次教育部要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过程

  国家精品课程是如何产生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包括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会议终审、网上公示等四个步骤,最终评选出“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经启动就得到了全国高教战线的广泛拥护和认真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本地区的高等学校参加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在先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评选的基础上向教育部推荐优秀课程,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推荐工作,增加了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组织向教育部直接推荐的渠道作为补充,全国共推荐494门课程申报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最终评选出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83所高校。“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将免费向社会公布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在五年中负责维护和更新课程内容,保持网络畅通,教育部将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从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全国推荐的494门课程都是比较优秀的课程,但是,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评审,名额限制在150门,所以入选的课程都是优中选优、精中选精。

  在151门“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有50所“211”大学的112门课程入选,有43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共97门课程入选,有5所其他部委所属院校的11门课程入选。有35所地方院校的43门课程入选。

  在151门“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本科类课程127门,高职高专类课程24门(占总数的15.9%)。其中本科类课程分布在13个一级学科的41个二级学科中,比较集中的是工学41门、理学26门、医学14门、文学12门。

  在151门“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有院士参与的课程7门,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主持的课程33门(占课程总数四分之一),来自“理科基地”和“工科基地”的课程有34门(占67门理工类课程的一半)。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未来

  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情况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教育部要建设一个覆盖大多数专业,包含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惠及全国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的工作目标。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国家精品课程将连续评审5年,评出1500门,全部上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也都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规划200-500门省级精品课程,也要全部上网,免费开放。有条件的高校,希望将校级精品课程上网,免费开放。这样,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建成一个拥有几千门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拥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大大缓解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重要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把真正的精品课程评选出来。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我们千万要珍惜。学习精品课程是学生的一次机遇,借鉴精品课程是教师的一次机遇,我们千万不要错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强调再次: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中国教育历来有重视质量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首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价教育质量的新标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把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予以细化。其次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校公平竞争;形成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革新。特别是要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不仅是把硬件系统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应用起来,广泛地应用起来。把他作为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