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危机”

作者:maoch日期:2004-02-19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危机”


   近段时间,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与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又一社会焦点,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在阅读大量的相关报道并认真分析后,发现作弊现象显现四个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人变成了一群人。比如刚刚进行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南京理工大学考场当即查出40多名“枪手”。类似情况在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存在;二是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三是作弊手段不断出新,作弊工具变得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枪手”替考、利用手机传递试题答案等;四是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他们不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散兵游勇,而成为一支有组织、有中介的队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谈价、付钱、代考“一条龙”服务。如南京的“职业枪手”明码标价,替考英语四级1500元、六级2000元。

  为了遏制日见猖獗的考试作弊风,各地教育部门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东北大学专门研制一种移动通信干扰器,用以干扰破坏考生手机信号;再如湖北省在武汉理工大学等4所院校的考场中安装近200台屏蔽仪,扰乱考生利用通信工具传递考试信息;教育部则于日前专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坚决刹住高校考试作弊歪风,对作弊者严肃查处,直至开除学籍。同时规定今年高考所有考生都要签订诚信协议书,否则不准参考。这种用硬性规定规范诚信的做法实属罕见。

  其实大学生的失信岂止于考试作弊?前段时间,许多媒体频频曝光的少数大学毕业生长期不还助学贷款。还有大学生热衷于花钱买假证用于装饰“脸面”。如在南京,300元就可买到一张假证书,有计算机证、英语六级证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有求必应。此类小广告在街头巷尾的电线杆上比比皆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慷慨解囊”,虽然花了点钱,但免除了起早贪黑啃书考证的艰辛,何乐不为呢?

  “天之骄子”如今怎么变得让社会不放心?考试作弊的歪风邪气虽然是少数大学生所为,但不可等闲视之。笔者以为,作弊等失信问题说到底是浮躁心态作祟。按理说,高等学府的读书条件、学习环境相当优越,大学生应该备加珍惜,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耐得住寂寞,不受诱惑,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受方方面面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冲击,如今许多大学生患有“浮躁病”,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学习,也不想学有所成,只是混张文凭而已。加之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许多人忙着考这证、考那证,以增加求职竞争的砝码。南京有的学生读4年大学居然拿到了10个证书,包括驾照、导游证等,为了考证就逃学,由于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少,考试怎么能过关呢?于是便想到雇用“枪手”替考等歪门邪道。

  而浮躁心理又源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如此,神圣而纯洁的诚信就成了“浮躁病”的“牺牲品”。诚信表现形式虽然是外露的,但根源于内在的素质。所以,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当然,彻底根除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中的后顾之忧,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消除浮躁,静下心来做学问,扎扎实实学知识。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