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声音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作者:admin日期:2004-02-27来源: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日前,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育部已分别会同有关部委或行业组织印发了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并公布了参加此项工程的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事业单位的名单。

  2月23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介绍了“工程”的背景、目标任务和推进“工程”的机制和措施;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参与“工程”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和职业院校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给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2003年初开始,教育部紧密联系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认真组织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专家,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就需要造就和培训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三十万从业人员;在医疗服务领域,我国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为1:0.61,而世界平均比例为1:2.7。按照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我国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十五万人。调研结果还表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根据上述调查研究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预测,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任务是,在全国确定500多所(其中高职院校250多所,中职学校34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效加强相关职业院校与各地推荐的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2003~2007年相关专业领域共输送毕业生100万人,在相关专业领域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缓解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发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优化教学与训练过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促进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将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这项工程的实施中,职业院校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新机制:

  (1)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2)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院校主管部门按照有利于满足就业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办出专业特色的原则,完善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要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在“工程”的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将由现行的三年逐步调整为二年。

  (3)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主权。支持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支持院校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职业院校要努力扩大专业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4)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将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1)加强领导,促进“工程”顺利实施。我们将发挥专家咨询组织的作用,开展相关领域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指导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保证各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质量。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的协调和领导,加强对当地相关院校和专业的宣传,支持和安排相关专业优先招生,并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2)加大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我们将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支持教师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等工作。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等,在经费安排上要向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倾斜。

  (3)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专业的建设。结合“工程”的实施,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示范专业的建设。教育部即将公布经过重新调整和认定的一千多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已于近期正式启动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工作。其目的是经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能够培养大量高质量实用型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还将在学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道路。

  (4)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在2004年将相关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发和编写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体系。

  目前,全国职业教育系统正在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全国职业教育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关部门相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上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也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据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