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安全观念、防灾教育何时进校园

作者:maoch日期:2004-03-08来源:

                          安全观念、防灾教育何时进校园

 
   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协2004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在建议中强调,国家要特别关注公共安全问题。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将对中小学校长、书记、主任的安全教育置于第一位,要尽快在中小学开设“安全防灾自护”课程,安排专门的教师开展教育和训练。在国家和社会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安全态势呈日益复杂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校管理者能确实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现代新观念。

  一、困扰校园安全的事故灾害源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灾害种类正在增加,既有自然灾害,也有日益严重的现代工业化灾害及城市灾害。据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报告称,中国是全世界灾害种类最全的国家之一。从近三年我国公共安全事故灾害统计看,每年全国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人员死亡均在20万人以上,直接灾害损失达7000亿元人民币,而且呈上升趋势。

  近期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困扰校园安全的因素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传染病抬头。流感、甲肝、肺结核、副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呈上升趋势。

  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较严的问题是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增加。

  三、意外伤害成为儿童死亡首因。引起儿童意外伤害的因素包括车祸、溺水、窒息、中毒、烧(烫)伤、跌落、动物咬伤等。我国每年有20%~40%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给予医学关注,其中的1/3需要手术治疗、卧床、休学或1天以上活动受到限制。

  从统计上看,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灾害种类相当多,其中包括地震、火灾、雷击、暴雨、瘟疫、中毒(煤气、食物、化学品泄漏)、触电(家用电器或学校实验室)、交通事故(电梯意外、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拥挤事故、绑架抢劫等。

  二、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教育是针对全体公众的公民教育,其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更是应急及忧患意识教育。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对象主要是师生,应重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树立国家大安全观从联合国减灾委员会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安全概念的确立应是广义的大安全,即区域安全、国家安全、城市安全、社区安全。校园安全说到底都要落实到公众社会的安全上。大安全观的安全是对应于事故与灾祸而言的,除了要防止各类产业事故外,更要避免日常生活及校园的灾害,主要是交通事故、城市火灾、有害物质泄漏、城市生命线系统崩溃、居家事故、恐怖事件等;此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及其环境公害的影响,如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水灾(水多、水少、水污染)等。当然,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安全觉悟及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应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学校在进行国情教育时使中小学生多树立一些忧患意识,尤其要告诫学生们学会与大自然友好相处,这应成为一种责任。过去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都要从现代全球观念下的忧患意识赋以新解释。必须讲清中国的国情虽是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太多,人均占有的财富和资源都很有限。这一点学校、教师要反复给学生们讲清楚。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从小就要有忧患意识,有保护自我的意识。这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培养责任心的基础之一。

  3.正确认识“见义勇为”的安全文化价值观我们在学校一直提倡英雄主义教育,但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当怎样学英雄,危急时刻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过去曾经出现过许多抢险救灾的小英雄,人们号召孩子们学习他们的舍生忘死救助他人的崇高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做法反映出我们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很欠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责任。”公安部《消防二十条》的第一条明确规定,在火灾中应首先保护少年儿童,保障他们顺利脱离险境。学校不应组织孩子救火。对少年儿童而言,遇到灾害后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自救。

  4.普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四大方面笔者认为,从中小学生可能遇到的危险看,减灾安全教育可从四个方面抓起。

  (一)消防安全。火灾事例是我们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活教材,教师应结合实际教育和训练学生,一旦发生火灾,应如何听从指挥,安全疏散;如何增强心理承受力,做到处变不惊;如何利用一些简单可行的求生方法逃生,或争取获救的时间。

  (二)交通安全。长期以来,我们谈到交通问题只是重视交通硬件设施的配置,而忽略大众交通安全意识的强化。据大同市涉及百万人口的交通安全调查报告称,市民回答“规定的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是否必须遵守”的正确率为80.27%,回答“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转弯必须绕行大迂回”的正确率只有36.27%,即使最基本的“行人靠右边走”的正确率也仅有47.94%。可见,公众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交通安全知识、交通法规的理解和应用不是靠家长口手相传的,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开始。

  (三)公共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注意出行、集会的安全,更要注意坏人盗抢的突然性袭击,同时也要告诫学生,现在娱乐、游乐场所设施质量及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抽查的结果显示,游乐设施合格率为42.3%。所出现的问题有:游乐设施自动控制不合标准,焊接与螺栓连接不合标准,站台及安全栅栏尺寸不合标准,游戏机未作电器接地,游乐设施车轴强度低,重要受力部件探伤不合格,机械传动不合标准等等。

  (四)事故风险的安全控制。要教育学生树立平安第一的现代安全防灾风险意识,建立事故风险的科学观,把握基本的事故发生频率,建立安全的“自卫网”。据统计,校园内受伤的概率是1/3;行车遭遇车祸(指道路)的概率是1/12;在家中受伤的概率是1/80;家中成员死于突发事件的概率是1/1000;死于道路交通车祸(乘坐车辆)的概率是1/5000;行人被汽车撞死的概率是1/40000;死于火灾的概率是1/50000;溺水而死的概率是1/50000;因中毒而死(不含自杀)的概率是1/86000;骑自行车死于车祸的概率是1/130000;吃东西被噎死的概率是1/160000;死于飞机失事的概率是1/250000;被冻死、热死的概率是1/1500000;被动物咬死的概率是1/2000000;被龙卷风刮走摔死的概率是1/2000000。了解各类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便于我们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及环境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

  三、中小学生安全自护自救“五定律”

  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遇到灾害,学生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时,如何将全部学生安全地转移到避难目标,减少人员伤亡,是救灾活动的第一目标。笔者总结出学生安全自护自救“五定律”,希望能对中小学生的安全自护教育“守则”做点贡献。

  1.安全行为控制律(1)多学多问。中小学生对于安全问题上的任何无知或不解,都要养成及时向师长请教的习惯。

  (2)避免过失。其一是意识上的过失,“管它什么条条框框,我偏不听”,闯红灯,不走人行道线,据统计,孩子的过失往往与成年人的表率作用相关。其二是意志上的过失,主要表现是懒惰、松懈和侥幸,如自行车无铃无闸仍然敢在大街上骑。

  (3)防止疏忽。应使日常疏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安全心理控制律良好心理环境素质是赢得安全、提高对事故承受能力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有统一的心理控制模式,但有些心理问题是共同的,是可以控制的,要创造良好安全的校园环境,教会他们遇事不能光是害怕。

  3.安全自救律安全问题不仅仅在于事故灾害,也源于学生自律能力差异。要培养并树立学生的灾害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学会一些应急能力及知识。比如防范、逃避火灾的应急知识等。

  4.安全防灾应急律(1)学会匪警(110)、火警(119)、急救中心(120)等应急电话的呼叫办法。

  (2)要学会保持理智的头脑,对危险的性质及后果作好判断。

  (3)变自主的“逃生本能”为急中生智的避难疏散。

  (4)忍痛自救,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地去救他人。

  5.安全避难行为律安全避难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1)外部情报系统:如灾情、交通、气象等有关情报的收集及传递。

  (2)诱导控制系统。分为平时控制如防灾启蒙教育,防灾物质准备,灾害过程中的控制等。

  (3)避难行动系统:根据被确认的情报选择相应的行动并指导学生避难的系统。

  四、几点建议

  1.国家应结合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态势及特点,制定对全国中小学校适用的《校园安全管理条例》,以规范并约束各级管理者及教师对校园安全环境的责任。

  2.中小学生安全文化教育内容可否作为素质教育的教材,系统而有效地组织编写、制定。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安全防灾能力的培养除了上课还要接受训练。

  3.全国要在不同省市选择示范学校作全面的综合性防灾演练,政府要拨出经费支持该项事业。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应有防灾教育内容,并有让中小学生真正演练实习的场所。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