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农业院校摘掉“农”字不可取

作者:maoch日期:2004-04-08来源:

农业院校摘掉“农”字不可取
 


 
   近几年,一些农业院校的同志执意要将农业院校中的“农”字摘掉,换上时尚的名字。我以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农业院校是农业高、中、初层次学校中的高层次学校,发展农业中等、初等特别是农科类职业教育,不能没有农业大学。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现正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是农民的教育问题。中国目前有4亿多农业劳动力,80%左右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还有不足10%的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还不足10%,专科、高职以上的农业人才不到1%。人才是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如何开发、如何保护、如何培养、如何发挥其作用,诸多问题都摆在我们的农业院校面前。得到的回答不是避农、离农、歧农,而是坚持爱农、为农和强农,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为社会进步、发展和现代化服务。

  当然,农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的困境是众所周知的,突出问题是:招生难,人们对农业、对农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农业院校招不到一流的生源;办学难,得不到应有的经费支持;就业难,农业战线需要的许多岗位去不了。一句话,农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得到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远远不够。但在困难面前,当代农业教育遇到了新的机遇,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农业院校要在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中前进,树立以“农”为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胆地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在办出特色、走向综合、主动服务中振兴有中国特色农业、农村教育。

  特色就是优势,有优势就具有竞争力。农科具有鲜明的特色,内涵十分丰富。从广度看,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从深度看,已从第一产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并正在推进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的新阶段;从高度看,从WTO后国际市场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看,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要求无公害食品,还要求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求从生产到餐桌都实行“绿色”运作,全过程实行“绿色”监控。还有占我国国民经济1/3的乡镇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正在推进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更需要各类人才。以上诸多方面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也正是农业院校办学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农业院校的人才市场。关键问题是农业院校如何去适应,如何去培养,如何去占领市场。当然,这三大问题不是农业院校都能解决的,还必须靠国家、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农业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已创造了成功之路,涌现出不少成功的典型。比如,《中国教育报》于2004年1月刊登了关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校的两篇文章(《这个校名我们不打算改》、《校名不改又有何妨》)。文章说,2003年12月21日,地处潍坊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参加的企业有190余家,需求人数4000余人,而学校毕业生只有1596人,该校办学多年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正是“畜牧兽医”这个校名创出了品牌。该校总结了“三个第一”的特色经验,就是适用人才、科技服务、饲料兽医等产品送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了农民手里,送到了农民的心坎上,该校提升为高职院校后,坚持“三个送到第一线”没有变。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农民知识化进程的新形势下,机遇和竞争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和市场两个规律,归根到底是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主动适应“三农”广阔市场的需要,将是农业大学领导者需要思考和创新的课题,决不能走非农综合大学之路,那样将会失去已有农科的特色和优势。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