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动态

江苏大学并校三年来的启示

作者:maoch日期:2004-04-19来源:

江苏大学并校三年来的启示


 
   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江苏大学,近三年来实现大建设、大提高、大发展――学科点成倍增长,并实现了全国重点学科,理学博士点、医学和人文硕士点零的突破;科研年年翻番,科研经费总量全国高校排名第37位,并跻身2003年中国科技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本科生28000余人,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还新增校舍23万平方米,新增土地1200亩,全力打造一个园林式、生态型、数字化的崭新校园。

  短短三年,江苏大学何以发展这么快?他们走的是一条“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结合,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结合,加强基础与创造特色结合”的“四结合”科学发展之路。

  学科调整着眼大格局

  立足全面、协调、长远发展,合并后的江苏大学首先进行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定位。按照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科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组成专门班子,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涉足近40所高校;随后又召开了校内各层面的座谈会10多个,学校定位――“以工为主、理工医教结合,科技与人文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高水平、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便“瓜熟蒂落”。据此,学校全面修订了“十五”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整合是合并高校实质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是产生合并效益的重中之重,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江苏大学瞄准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集成优势、彰显特色、打造亮点、立足跨越”的原则,以“有作为”凝炼学科方向,以“有发展”汇聚学科队伍,以“有特色”构筑学科基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学科专业的整合,组建了理工、医学、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经管、人文五大学科板块,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交叉、工医渗透、工管支撑的学科建设的整体格局,理、工、医、教、经、管、文、法、史九大学科门类比例也更加合理,尤其是利用镇江唯一的三等甲级医院――江滨医院整体并入的契机,长远规划,将原镇江医学院全部搬至校本部,既腾出空间进行“专业建设特色化,诊疗技术数字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环境建设生态化”高起点附属医院的建设,也大大推进了几个校区的整合和学科的深度融合,赢得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

  近两年,学校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6个,新增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点15个、硕士点27个,获得了MBA学位授予权,学科范围也从合并前的5大门类、19个一级学科发展到现在的6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排名第48位,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排名第60位。

  队伍建设立足大视野

  靠什么实现跨越?靠什么赢得长远发展?――队伍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江苏大学校长杨继昌提出了“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构想。

  江苏大学合并后召开的第一个全校性会议就是师资工作会议,出台了《江苏大学“十五”师资建设规划》。“十五”期间,学校投入2亿元,积极推进“博士培养工程”、“名师建设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全面启动队伍建设的“5128”工程:引进和选拔5名左右的杰出人才,10名左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课程负责人,800名质量过硬、学术领先的教学主讲队伍。

  目前,该校已先后引进174名高学历并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突出科研成果的优秀教师;近两年选派20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拜名师、访名校、到国外,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深造,近300名教师在读博士、硕士学位,20多名教师先后荣获教育部、江苏省学术骨干、优秀教师等称号。

  江苏大学强化人本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近三年,学校破格提拔了一批教授、副教授;通过设立资格教授,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已退休的名师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解决中青年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突出矛盾。

  江苏大学连续3年共投入1.2亿元,加大仪器、设备和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搭建成就事业的坚实平台。“十五”期间,学校共投入15亿元,完成园林式、生态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占地1200亩的新校区建设,营造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建设“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环境,凝聚人心,激发热情,筑巢引凤,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教学科研注重大提升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江苏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实现教学科研的跨越提升,为科学发展强本固基。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2002年是江苏大学合并后的“起始年”,学校进一步确立了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推进“百名教授上本科讲台”;2004年已实现全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实施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连续多年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并实行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学校还实施了完全学分制、专业主辅修制、同层分级教学制和“两证”+“3证”制,为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全面、素质综合的学生创造了条件。学校连续3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003年获国际数学建模二等奖,2003年江苏省先进制造技术实习两项一等奖。该校大学生就业率也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江苏大学抓住并校机遇,集成学科优势,促进交叉融合,拓展新兴领域,形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得益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支撑,传统特色和前沿领域共同发展的科研新格局,并在先进制造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纳米材料、人工心脏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新的亮点和特色,科研成果年年攀升。学校有3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是“中国专利江苏十强院所”,排名全国科技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第44位;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入的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陈宜周教授连续多年居SCI收录论文个人排名全国前十名。

  江苏大学还发挥工科强势,构建以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组团的“大工程”学科群,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大项目,在服务中提升大兵团作战能力和科研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针对浙江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汽车电磁制动器开发和关键技术研究”,江苏大学组织四个学院相关学科联合申报,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中标,课题总经费400万元。

  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江苏大学校长杨继昌说:“学校的出路在发展,学校的希望也在发展。江苏大学将积聚势能,打造特色,通过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历练内涵中提升实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