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东方大学城

作者:maoch日期:2004-05-20来源: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北京东方大学城

   在全国高校社会化改革高潮中诞生的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以来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如何发展?就这些问题,编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成元(以下简称马)。
改革历程
    记:请您谈谈北京东方大学城的由来,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组建的?
    马:北京东方大学城是由北京化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四校组建而成。因四校相互间距离近,有地缘优势,学科能互补,办学资源又可共享,因此在1995年时提出联合办学的思路,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肯定,并亲自命名为“北京东方大学城”。
    1999年底,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潮。2000年3月,北京东方大学城管委会代表4校向市教委打报告,决定成立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2000年4月17日,市教委批准成立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2000年7月12日,在北京化工大学召开集团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北京市副市长汪光涛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为集团揭牌并讲话。
    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注册名称为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产业。公司坚持“平等参与、自愿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原则,以规模化求效益,以专业化求质量,以区域联合求发展,积极推进四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改革举措
记: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近4年,在推进四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区域联合办后勤方面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马:可以自豪地说,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大学城管委会领导下,四校干部职工锐意改革共同努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和《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章程》,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后勤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组建了饮食服务公司和物资供应公司,聘任了两个公司的经理、副经理。与四校分别签订了《后勤服务实体整体规范分离协议书》、《饮食服务合同书》,有力地推动了四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物资供应公司在北京化工大学率先创办了北京东方大学城教育超市。以北京化工大学物资仓库为基地,本着自愿组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与北京服装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以支持各校办学为目的,与上述两校签订物资供应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化学试剂、药品、气体等物资供应服务。
    饮食服务公司认真履行饮食服务合同。大学城四校加强了伙食管理,建立了采购信息网络,促进了餐饮工作的开展。
    在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的旗帜下,四校后勤实体利用公司法人资质,实现了引进人才的人事代理制。两年来共引进本科生6名。
改革困难
    记: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要实现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又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体制障碍,有政策缺失带来的不利因素,也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给改革带来的困难,还有高校内部包括来自后勤干部职工的利益重新调整和观念转变滞后带来的困难。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上述困难会逐步加以克服。
改革前景
    记:上述困难会不会影响北京东方大学城改革的步伐,据了解,目前有一种观点不提倡高校联合办后勤,北京东方大学城的区域联合办后勤的方向是否还要坚持,今后如何发展?
    马:我认为,对各校后勤实体,采取“撮堆儿”联合的办法不可取,我们也不会那么做。我们主张,参照国企改革成功经验,通过股份制改革形式,运用市场机制,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结合四校实际情况,按后勤服务项目开展合作,积极稳妥推进四校后勤改革,构筑服务四校、面向社会市场的新型后勤产业。
    总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困难是暂时的,目前,我们正以积极态度,满怀信心地在探索和实践。我们坚信前景是光明的,仍大有可为。

(摘自《东方后勤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