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maoch日期:2004-06-08来源: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课题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去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达调研课题项目并牵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盛裕良任组长,上海市教委后勤保卫处、上海教科所及上海市十几所高校后勤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课题组集体攻关,针对如何构建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设想与构建研究总报告”和三个分报告已经初步形成。
    总报告在客观总结过去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态势和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继续推进改革深入进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如何构建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比如,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和性质、后勤服务实体的地位与前途、支持改革的基本政策等。报告具体勾勒出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客体、后勤保障体系的功能、结构,保障体系的实施步骤、对策等,并就深入改革,构建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分报告分别对高校后勤市场建设、高校后勤服务监控体系的建设、高校后勤分离转制及产权制度改革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高校后勤市场建设分报告中,提出了在规划期内市场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还明确了高校饮食服务和学生公寓发展与建设重点,祥述了完善高校后勤市场体系的主要政策措施。
    在高校后勤服务监控体系建设分报告中,提出了新型高校后勤服务监控体系的主要特点和框架,以及对新型高校后勤监控体系建设的设想。
    在高校后勤分离转制及产权制度改革分报告中,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产权问题尚未有大的突破的根本原因,报告还具体提出了规范分离的界限标准和目标。
 课题组多次深入高校进行调研和考察,特别是邀请了一些院校领导和后勤甲乙方负责人就报告起草以及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这对该报告以及未来的最后完成稿的形成起了(或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前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举行的一次研究报告征求意见会上,朱宝铜处长、盛裕良副校长和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来自十余所高校后勤系统的负责人共同围绕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与会者特别针对研究报告中的如下问题作了认真探讨:
  1.“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提法中,是否要“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100年的历史时期,研究报告不可能覆盖这样长的一个时期。
  2.是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概念,还是用“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有人认为,“保障体系”具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而“服务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
  3.“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内涵究竟应如何表述才能完全体现其真正含义并发挥积极作用。


  4.对过去四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和不足应如何客观评价。有人认为成绩不宜评价过高。举世公认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后勤设施投入体制上的变革,但这同时也是整个高教体制变革的突出成果,对规范分离的成果应有客观认识。其实多数高校的“规范分离”只是形式上的分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办后勤的性质。应把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说透,才有利于推进改革继续深入。
  5.对目前的改革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评价。
  6.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到底应该由政府和学校来承担还是由改革后的后勤实体来承担。
  7.高校后勤实体实行企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规范分离障碍,股份制改造中的产权划分和归属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到现在,遇到了与原有高等教育总体结构的体制性冲突。那么,在现有框架下,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还能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及如何才能突破并创新。
    大家对报告中这些问题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甚至有时是很激烈的讨论,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预计该课题年底将基本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部对继续深化后勤改革的具体指导意见。总报告和分报告将于明年初出版,供全国高校后勤系统研究后勤改革工作之用。
    这一研究课题是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朱宝铜处长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对于这次整个课题调研过程,上海外国语大学盛裕良副校长发挥了关键组织作用。

 


据本网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