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拓展为教育服务的市场

作者:admin日期:2005-04-08来源:

拓展为教育服务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有些人产生了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的认识和做法。重庆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勤工俭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去年,该市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实现总收入19.83亿元,为教育“输血”1.81亿元,使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推广区县教育服务中心,服务教育教学
  针对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人员大幅削减,领导重视程度弱化,行政推动力逐渐减小,管理上脱节的情况,去年,重庆把推广和建立区县教育服务中心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
  什么样的“服务”既利人又利己?围绕“服务”二字,重庆在校办产业、勤工俭学上大做文章。沙坪坝区教委利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以股份制方式先后组建了名校联合中学和名校联合外语小学,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受益者支付教育劳务报酬,使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逐步形成;参与了全区“创名治薄”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参与了股份制办学、国有教育资产重组的试验,组建并管理华育机电公司、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实体,为社会各界提供各具特色的教育服务产品;在教育服务中心的框架下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物供站、旅行社等,为中小学和社会各界提供采购供货、物业管理、师生交流考察、教学培训等综合服务;对教育教学教辅用品,从研制、生产、鉴定到销售、售后服务,实行一条龙管理。沙坪坝区的典型经验为全市校办产业、勤工俭学作出了示范。目前,重庆市已有近70%的区县建立了教育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校园经济,走自己的“造血”之路
  重庆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有18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还比较贫困。因此,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种植、养殖为主,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是全市农村学校勤工俭学的主要形式。
  秀山县从教育自身需要出发,作出主动开发教育市场的决策。该县宋农中学提出只有自身不断“造血”,才能不需要年年“输血”。他们认为,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创造办学特色,把教书育人与开源聚财结合起来,走产业兴校、劳动育人的发展之路,才能全面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学校把原有的实习基地调整为生产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生产基地主要用于学校创收和示范,实行企业管理、商业化运作,学校确定发展目标、管理要求、经济指标和奖惩细则。学校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切实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既按照“绿色证书”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考试,又根据教材要求、地方实际和当地农事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使“绿色证书”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自己的市场自己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钱自己赚”,校办产业为教育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秀山县的校园经济补充教育经费400万元以上,为贫困生“强筋壮骨”,没有一名特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圆了1360名特困学生的求学梦,仅去年全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资助贫困生的金额就达3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和子女的就业,勤工俭学收入成了师生福利的重要来源。
  开拓和培育教育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按照教育部要求,重庆把大力开拓和培育教育市场作为当前和今后校办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大力倡导和推广沙坪坝区、秀山县、江北区、巴南区等地的先进经验:构建以教育服务中心(公司)为主体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体系,把连锁超市办到乡镇以上学校;大宗教育教学用品和师生生活用品由中心统一采购,直接供货。配合“一费制”的实施和规范服务性收费政策,努力探索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新办法。在经营服务宗旨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教育教学的理念,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经营服务方式上,按市场交易规则,提倡学生按需要自主选择、自愿购买。
  去年,为了配合“一费制”实施,提高作业本的印制质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改变作业本市场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重庆市编制了《中小学作业本印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现已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从今年5月1日开始执行。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国家质监总局颁布的有关中小学作业本印制质量和检验方法的第一个地方性标准,这将对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作业本市场,提高作业本的印制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