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夏看民族地区推进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归宿,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在广袤的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
西部各民族省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通过进行不断的观念更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出新,找到迅速缩小各种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途径和办法。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它包括教育机会 、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的公正和平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归宿,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在广袤的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以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突破口,为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宁夏作为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省区,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要做的事很多。从自治区的实际出发,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通过加快“两基”攻坚,促进宁夏山川教育协调发展。宁夏地理上分为南山北川两大部分,南北自然条件迥异,北部川区得黄河自流灌溉之便利,农业十分发达,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被冠以“贫甲天下”。与川区相比,宁南山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了让山区的孩子能享受到与川区孩子同等的教育,在这一地区尽快实现“普九”目标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大力推进南部山区“两基”进程的同时,为了让山区的孩子能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农村学校比例达到30%。如今,身处偏僻山乡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远在千里之外的名师授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山川孩子受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山川教育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宁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与县城以上的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受教育的机会、过程和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尽管城乡教育的差距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缩小这种差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多年来自治区还是花了很大的气力来不断地加强农村教育。目前,全区回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回族人口自然比例,回族儿童无论在入学机会还是享受教育的过程和质量方面,都和汉族孩子是平等的,生活在同一教育环境中。
通过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校际教育均衡发展。毋庸置疑,目前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有一定差距,这是导致择校和教育收费不够规范的根本原因,也与促进教育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不适应。为尽快缩小这种差距,近年来,宁夏在大力改造薄弱学校和加强职业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以强带弱,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和职业学校任职,招聘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和职业学校任教等多种方式,使校际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
通过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由于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存在,其子女与社会其他群体子女所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差距,更加关注和关爱弱势群体,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十分重视为这部分群体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为加快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步伐,自治区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新格局,目前全区“两基”验收通过的县(市、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0%以上;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时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使这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过去5年间累计向贫困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的资金近亿元,受助学生达40多万人。今年,根据中央的政策,又投入1.4亿元资金,在全区农村和城市困难学生中实施了“两免一补”,受益中小学生达到52万人,覆盖了全区7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总之,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教育系统责无旁贷,西部各民族省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通过进行不断的观念更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出新,找到迅速缩小各种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途径和办法。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