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高层学生公寓的人流疏导和安全保障

作者:admin日期:2005-04-18来源:

 

高层学生公寓的人流疏导和安全保障

安徽理工大学  李西才

高校学生公寓从建筑物角度通常把17层称为多层建筑,715层称为小高层建筑,15层以上称为高层建筑。近年来,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学生公寓建设呈现出由多层向小高层和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有些高校学生公寓已经高达30多层。高层公寓的投入使用,人员的进出上下、人流疏导和安全问题随之成为公寓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各高校对学生公寓的建设十分重视,教育部前不久专门对高校的学生公寓建设提出要求,要求逐步改善大学生的住宿条件,经过努力达到“4.2.1”的住宿标准,即本科生四人间,研究生二人间,博士生一人间。有些省教育主管部门还制定了公寓的建设标准。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高校学生公寓出现两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人均面积增大,每生建筑面积近10M2,而且公寓内部设备齐全先进,住宿环境优美,舒适方便。二是多为六层以上高的多层建筑群,大多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和校园占地面积小的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兴建的学生公寓,则多为高层建筑,如上海海运学院25层学生公寓,安徽理工大学15层、28层、29层学生公寓等高层建筑。

高层学生公寓的出现是高校发展和推进实施后勤社会化的产物。这些公寓建设标准较高,外型美观、设施齐全先进,为学生提供了较为良好的住宿条件。但与以前高校学生公寓相比,第一,住宿人员高度密集,一幢楼房住宿人数高达千人以上,如安徽理工大学校外公寓1#楼居住2400,3#楼住有2200人。如此之多的学生同住在一幢楼内,学生的作息规律大体一致,学生的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其流量可想而知。因此,如何解决大批量学生的上下楼交通和人流的疏散问题成了高层公寓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高层公寓建筑物建筑高度往往在几十米到百米,安全和消防问题尤为突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高层建筑的灭火和扑救工作十分困难,人员的疏散难度非常大,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建高层公寓解决高校扩招后学生住宿问题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环境的同时,如何应对和解决上述突出的两个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管理者和学校的利益,直接影响到高校高层学生公寓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层学生公寓人流疏导对策

高层建筑在建设设计过程中,虽然已根据人流量对建筑物门厅、公共走道、上下楼电梯等进行了详尽的考虑,但在公寓使用中人流的疏导也必须有相应的对策,才能够保证高层公寓的正常运转。

1、    人电梯的设置和运行速度

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人员上下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其运输量取决于电梯的台数、单台电梯的容量、电梯的运行速度等因素。安徽理工大学1#学生公寓和2#学生公寓各设有61吨乘员为15人的乘人电梯,电梯的运行速度1.0m/s最高2.5m/s,基本为同一型号相同容量的电梯,从运行实践看,运力稍显不足。如能在选型时将其中部分电梯选择为容量更大些的电梯,效果将会更好。电梯按运行速度通常把0.51.75m/s称为低速电梯,24m/s称为中速电梯,510m/s称为高速电梯。学生公寓电梯速度,考虑乘客是大学生,可以选用运行速度稍快的中速电梯,例如电梯速度可提高到22.5m/s,专门服务于高层区段的电梯梯速可以提高到3m/s以上。

电梯的分区段服务是高层建筑解决运输速度的常用做法,即某部电梯仅服务于楼层某一区段。分区段服务可以起到加快人员运输的目的。高层建筑的电梯设置还有一种双层轿厢电梯运行系统,这种电梯运行系统电梯可同时服务于两层楼房,因而,可使电梯每次的运送人员的能力大大增加。作为大学生公寓这类高层建筑,由于初期投资较大等原因目前还很少采用。

2、人员上下高峰的调控措施

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比较有规律,因而人员上下楼层也比较有规律。人流高峰出现在每天早上第一节课上课之前,午饭前后和下午第一节课之前三个时间区段,形成三个高峰期。在这三个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将人员运送、疏散,等候人员多,地点空间有限等候电梯时间长,极易出现拥挤、滞留等状况,不仅给学生造成不方便,而且还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是学校和管理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人流高峰的调控措施主要有三种:(1)调控同时上下楼的人员数量。具体做法一是调整改动学校的作息时间,改统一上下课的作息时间为不统一,例如将一部分院系学生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提前或推后,错开学生上下楼层的时间,减少同时上下楼的学生数。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学校有一半的院系采取错时上课,那么同时进出高层公寓的人流高峰密集程度能降低一半,从实践上看,有的学校已经采用这种办法。(2)电梯实行分时分楼层运输。电梯分时分楼层运输是在某一时段内电梯集中服务于某层楼或某几层楼,而其余楼层电梯在此时段内不停靠,电梯停靠楼层时间相对减少,加快了电梯运行速度,在相同的时间内运送更多的学生,增加运送人员的效率和运送量。此措施从实际实施情况看效果十分明显,2003年“防非典”期间,安徽理工大学高层公寓采用此方案组织学生统一上下楼,1#公寓电梯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2400名学生运送工作。(3)引导学生采取自我“时间调整”法。所谓学生自我“时间调整”法是指学生根据高层公寓电梯运行和学生个人生活习惯规律,自己调整安排上下楼的时间避开人流高峰时间段。学生可根据情况提前或推后安排自己的行程,达到上下楼最快最省时的目的。从实践结果看,住高层公寓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会很快了解和掌握规律,既方便自己,又使高峰期人群密度进一步降低,基本上没有发生人员大量滞留和拥挤的状况。

三、高层学生公寓安全保障系统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从安全角度分析,高层学生公寓与普通多层学生公寓相比,人员密度大,安全隐患比较多,出现安全事故的机率大;一旦出现火灾等事故,事故处理困难大,危害程度大。因此,高层学生公寓的安全问题是一件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是学校和公寓物业管理部门首先考虑关注的问题,是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投入人力物力来确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1、高层公寓消防自动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设置问题

(1)传感器设置的位置和数量高层公寓都安装有火灾消防监测传感器,传感器的作用是用来检测火源的发生发展。理论上讲,在所有空间都安装上传感器最为可靠保险,实际上高层建筑一般只在一些重要的空间安装有传感器探头,如房间内或走廊上。传感器有自己的服务空间范围,范围之外监测不到称为监测的“死角”,而一旦这些“死角”部位发生火情,由于无传感器而无法及时监测到,造成安全事故。高层学生公寓在设计安装消防传感器时,应考虑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广(几乎所有空间)特别是一些结构复杂的公寓,不但应在走廊、房间内安装,而且应在门厅、卫生间等处安装传感器。设置传感器,不应留有监测的死角,应确保高层公寓的所有部位均在传感器的监控范围之内,确保一旦出现事故时及时准确发现。

(2)选用高灵敏度烟雾传感器火灾按其发展过程分为着火初期、燃烧期和减弱期,而火灾的最佳扑救时机为着火的初期,这时火灾易于控制和扑救,一旦出现明火燃烧漫延,特别是存在有大量可燃物和供氧条件优越的环境中,火灾的扑救十分困难,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高层学生公寓在设计消防监测传感器时应选择采用灵敏度高,特别是对火灾初期出现的烟雾等物理量监测灵敏度高的传感器,确保高层学生公寓消防安全传感器有较高的灵敏度。

2、高层学生公寓用电安全的监控问题据统计,违章使用电器特别是劣质电器,是导致学生公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因而对高层公寓的用电进行监控尤为重要。安徽理工大学自2002年起先后对多层和高层公寓的用电安装“智能用电控制系统”,该系统除可进行公寓用电计量,实行有偿用电,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可对每一用户的用电状况进行巡回实时监控,具有过流、短路报警和断电功能,一旦出现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和线路出现短路过流等情况,系统立即自动报警并断电。该系统使用两年来效果较好,有效杜绝了违章用电,为消除由用电引发的火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在高层学生公寓安装和使用“智能供电控制系统”保证学生用电安全。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做到不购买使用劣质电器,不要将充电器、收录机等电器放在床铺上、枕头下、衣被子中使用,不要乱拉电线,离开房间及时关闭电源等,最大限度地控制由于用电所产生的安全隐患。总之,针对学生公寓中电器使用量逐年增多实际状况,把“技术防范”和“人力防范”即“人防”和“技防”措施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是做好高层学生公寓用电安全的有效途径。

3、非电器引发火灾的防控措施学生公寓违章使用明火,违章使用酒精炉、使用蜡烛照明、吸烟等等也是引发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层公寓楼层高,由于高差较大所产生的“自然风压”比较大,常说的“火借风势,风借火势”在高层建筑的火灾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旦出现火灾,加之现有消防灭火器材的限制,扑救十分困难。

非电器引燃火灾,往往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要重视对大学生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他们自觉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树立维护安全“人人有责”和“从我做起”的理念,保证在高层公寓不使用明火并相互监督。建议高层公寓把灭火器材配发到每一个宿舍内,还要让学生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一旦出现意外,尽量在第一时间内将火扑灭。

高校高层大学生公寓的人流疏导和安全保障,是必须由学校、物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贯彻和体现在高层公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应采取种种技术措施,使设计的高层建设符合学生群体居住的安全要求和生活要求。其次,物业管理部门应针对高层公寓的特点,研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安全保障和服务保障措施,做好管理工作。再次是高层公寓的居住者学生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只有这样,高层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