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物业管理中心“创争”活动纪实
物业管理中心是浙江师范大学后勤集团下属的一个部门,承担着全校的水电管理、水电维修、大楼管理、校园环境卫生等物业管理工作。现有职工28人。2004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在浙江省总工会、教育工会的统一布置下,物业管理中心非常重视“创争”活动试点工作,一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开展“创争”活动的重大意义,强化“学习”观念,建立和完善学习教育制度,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建立“创争”长效机制,确保中心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脑袋富才是真正富
所有变革都是从观念更新开始。要切实有效开展“创争”活动,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在集团党总支和工会的正确领导下 , 中心从企业持续生存发展、关爱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的高度,来认识活动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创争”活动,逐步解决职工队伍文化结构、知识层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管理服务理念滞后等与企业生存和发展不相适应问题。通过活动,职工认识到:口袋富不算富,脑袋富才是真正富;随着新颖的管理理念和各种技术革新在物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运用,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必须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创争”活动的根本宗旨。
建立“创争”长效机制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为此,中心在建设学习型企业过程中,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不要因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经费投入。今天的投入是为明天更好的产出或收入。主张学习培训应有针对性。学习培训要有详细计划,明确的目标方向,职工培训要学以致用,德才兼备。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为“创争”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制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必须有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建立健全职工学习、教育、培训制度,使之与企业和员工考核评价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组织制度有效衔接,形成科学的学习激励机制,是“创争”活动的关键。
为了激励职工参加各类业务技术学习、培训和考试,激发、调动广大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后勤集团员工培训与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与《后勤集团奖励制度》等有关政策,中心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凡参加学习取得了高中以上学历的职工,给予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一次性奖励500元至2500元(2003-2004年4名职工成人高中毕业,1人专升本);凡参加工人技术等级和各类上岗证考试合格的,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予以全额报销(2004年11 人报销相关费用);凡是在市级以上举办的各种技术比武中夺得优异成绩的,均根据获奖等次给予物质、精神奖励。
在此基础上,中心还规定:只要是获得相应岗位上岗证,一专多能(如电工兼水工)或获得更高一级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员工,每月加一定的绩效工资;为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上岗中,增加业务技术的含金量,不管什么身份,只要业务技术强,能敬业爱岗,都能获得较高报酬。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给职工带来了触动,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人多了,打牌、喝酒、看电视的人少了,“要我学”的观念渐渐被“我要学”的自觉行动所取代。
不拘一格出人才
开展切合实际的教育,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
——围绕身边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04年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与“制度和规范”两大主题教育活动。针对近年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形势,谈后勤改革和发展,谈科学发展观。针对企业自身上规模,上层次,开展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问题大讨论。通过“创争”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形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使职工逐步树立起“学习是发展的第一需要”的思想 ,强调“ 终身学习” 的理念。
——进行多渠道业务技术理论的学习培训。物业管理中心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职工的学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好工资总额1.5%的教育经费(每年约1.2万元),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参与社会竞争能力。2004年,中心有计划安排学习培训内容。选派4人参加物业经理上岗证培训,并拿到了证书;4人参加电工技师培训并考试通过;2人参加电工上岗证培训考试合格,1人参加中级工考试合格。通过考试和培训的督促,职工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适时组织参加学习讲座、报告会、研讨会。2004年上半年,邀请本校章旭健教授给职工讲授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暑假期间,参加集团统一组织的中层干部和骨干培训;下半年,多次请物业管理专家、浙江省新世纪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级注册认证评审员韩旭东先生讲物业招投标的实战技术。同时,派出管理骨干参加全国和全省高校物业管理委员会年会研讨,到兄弟单位考察学习。通过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职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
——严格执行员工岗前培训制度。每年因企业发展需要,都要招聘一批新员工。中心严格执行“未经岗前培训,不得上岗”的规定,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经常聘请有关专家给新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短期培训,让职工尽快掌握新知识。实践表明,岗前培训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
——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利用质量管理体系导入的有利时机,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创出师大物业管理品牌,这是中心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已经在2004年9月份全面展开,预计在2005年通过ISO9001外审。
——鼓励职工业余自学和学历考试。设立中心学习园地,大力提倡职工读书活动。中心购买和订阅了不少报刊和杂志,如《中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指定教材》、《高层楼宇写字楼商场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实务指南》、《物业管理标准作业规程》等近二百本专业用书,订阅了《有线电视技术》、《电工技术杂志》、《给水排水》、《电工材料》等多种期刊;要求每个职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每年精读一本书(业务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书),并写出学习心得体会;鼓励职工业余参加各种职校、技校、夜校、网络远程教育的文化学习,提高职工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水平。
——发挥党员和业务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继承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共同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如共产党员、老电工班长钱锡祥同志,几年来带出了好几名高级电工。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创建”活动为物业管理中心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形成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2003年初,该中心在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高中学历5人,高级工10人,中级工3人;到2004年底,大专以上学历9人,高中学历11人;技师5人,高级工7人,中级工4人。
中心主任周光明,原来从事学生工作,可说是水电管理的门外汉。但经过几年的刻苦自学和努力实践,现在已成为一个地道的行家。水电工程管理和工程预决算都少不了他,特别是供电系统这一块,现在全校的用电设计都要请他做顾问。
电工班长陈国华,原来是一名普通电工,经过近几年的学历培训和业务学习,现已是中心出色的业务骨干。2004年他和三名同事一起参加技师培训考试,并顺利通过。中心原来没人懂弱电技术,现在,他们自学成才,基本掌握了弱电安装与维修技术,在承接弱电安装工程中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习带来竞争力
近年来,全校大学生公寓的用电全面实现电脑智能化管理,学生公寓用电安装语言提示系统,都是在这些原本只有初中文化职工通过岗前培训学习后操作的。中心职工还掌握漏水检测相关仪和漏电检查仪的使用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漏点的准确位置。中心职工使用先进的电缆故障智能追踪仪,多次成功地为金华市电业局查到了供电线路断点。物业管理中心这些技术的掌握,每年为学校节约水电费近二百万元。中心的节能经验,在浙江省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交流时,得到同行的赞许。通过学习,职工掌握了网络知识和技术。他们自行制作了物业管理中心网站,开设网上报修、水电费查询业务,建立物业管理专业论坛,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在加强师生沟通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创建”活动为中心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职工业务技术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物业中心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学校水电的小型维修业务,现已能承接全校除新造楼宇室内水电安装外的所有水电安装工程。近年来,每年承接水电安装工程项目近二十个,总工程款额达七、八百万元,有的工程如2003年学生公寓水电改造,单个工程就近200万元,为中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物业管理中心成为浙江省第二家正式走入社会与同行平等竞争的高校物管企业,接管金华市艾青中学(省二级重点中学)和金华市第五中学(百年名校)的物业管理工作。年底又中标永康市标志性建筑“南龙广场”的物业管理,其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大多是通过中心培训学习后派出的。
近年来,在学校、集团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物业管理中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续五年被评为后勤服务总公司和后勤集团的先进中心;所服务的校园多次获浙江省和金华市文明卫生单位称号;党支部获得了学校支部活动创新奖;获得后勤集团优质服务月活动先进集体。职工中涌现出了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优秀分子。中心实行企业化经营服务,每年营业额近千万元,净利润150万元左右,为集团和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浙师大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