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三个方面对口支持西部地区
对口支持西部地区,是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全国工作大局的重要政治任务。2001年以来,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和西藏大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多角度促进对口支援单位科研工作的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校办、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合作领导小组,签订了《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2002-2006年对口合作计划》,确定了对口支援九大项目。
学校积极支持贵州大学“211工程”申报和建设工作,为贵州大学重点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提供专家咨询,组织了部分专家为贵州大学评估学科发展规划,并为其申报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支持与帮助,使贵州大学的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以及重点实验室都得到了增加。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与两地合作开展了32个项目的合作,合同经费达500万余元。
二、多途径提供人才支持
学校选派了浙江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叔平教授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把东部沿海地区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带到了贵州大学;先后派出2名专家到西藏大学、1名医学博士到西藏自治区、3名管理干部赴贵州大学挂职,以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思路和方式对贵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派出了21位骨干教师赴贵州大学,承担了18门(次)重点课程的讲授,先后在贵州大学举办了50多场(次)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师资培训、示范教学和经验交流座谈活动;接受贵州大学管理骨干到我校相应部门挂职锻炼,每年分期分批接受贵州大学、西藏大学青年教师到我校作访问学者、进行课程进修或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放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与贵州大学共享精品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开展教师和干部培训,极大地促进了贵州大学和西藏大学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和培养。
三、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援西部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结合科研成果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贵州大学联合申报的国际、国家和省、部的科研开发项目中,“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肉牛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被科技部作为“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高校+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32万农民脱贫致富,大大支持了贵州省的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拓展对口支援服务,利用浙江大学在本地的校友队伍,将对贵州大学的对口支援拓展到为贵州省招商引资服务,将浙江大学的科技优势与浙江民间的资本、经营优势结合起来,通过贵州大学的纽带,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服务。同时,积极寻找东部企业支援西部教育的机会。如在我校的努力下,浙江金都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西藏大学农学院设立了“浙江金都奖学、奖教金”,首期10万元人民币。
学校还每年拨出专项经费30万元,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开展对口支援贵州大学的日常工作费用。最近,学校又开展了“支援第二故乡,奉献一份真情”活动,全校师生员工捐赠书籍12.6万册、计算机50台,用于改善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
据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