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后勤

大学生的医保路有多长

作者:admin日期:2005-10-25来源:

 

大学生的医保路有多长

  爱心救助——重症学子
  2005年5月的一天,一场特殊的“爱心—彩虹—阳光”主题晚会在南京大学举行。 
备受师生关注的周煜、孙永波两位重症学生刚从医院治疗出院,他们在晚会上要答谢的,是所有南大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年初他们身患重症,正是来自校园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为他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彩虹,帮助他们顺利康复,继续学业。
  周煜,南京大学英语系大四学生,2004年12月29日,经南大校医院检查,她患上了白血病,随即被转入鼓楼医院进行治疗。对周煜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周煜家在农村,爸爸平时帮别人打打杂工,妈妈务农种地,奶奶瘫痪在床,她还有一个妹妹,在扬州大学读书。
  班主任魏桂红和同学们得知她患病后,都纷纷解囊相助,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医疗费用太高,周煜父亲从家里带来的几千元钱,没两天就用完了。高额的医疗费用成了周煜治病的大难题。1月4日,在班主任带领下,外院同学自发组织了为周煜同学治病的募捐活动,南大师生纷纷献出爱心,捐钱捐物,共筹得钱物折合人民币36万元,创造了南京高校募捐史上的奇迹。热心的学子还开展了献血活动,成为广为社会传诵的爱心佳话。
  正当南大师生为周煜的病情奔走呼号时,另一位南大学子化学化工学院02级学生孙永波也于2005年1月4日查出胃癌,而且已经到了中期。
  看上去略显清瘦的孙永波在父母眼里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就十分乖巧,不仅在学习之余为父母分担家务,对80多岁的爷爷照顾得也非常周到。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大以后,更以他的朴实、善良和勤奋为同学们树立起一个榜样。做实验的时候,就数他最细心。大二的暑假,他独立搞研究,还发表了论文,这在本科生中是非常罕见的。他总是行色匆匆地来往于教学楼和宿舍之间,平日里话不多,但同学需要帮助时,他总是乐意伸出援助之手。他经常说:“如果让我画圆,我一定会尽量画得圆一些。”
  孙永波最喜欢的歌曲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然而他却真的碰到了生命中的狂风暴雨。
  此前南大还有不少类似病例:
  2000年,中文系作家班一学生被诊断为肾癌;2002年,历史学系一学生被诊断为癌症;2003年,商学院一学生被诊断为白血病……
  周煜、孙永波是不幸的,风华正茂的阳光学子,笼罩在重症的阴影之下!在疾病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之外,他们还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使他们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爱心捐助固然令人感动和敬佩,但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内外共同协力爱心捐款,依然难以填补重症学生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那么,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高等院校医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为此,笔者走访了南京各高校医院。
       难言之痛——高校公费医疗
  据调查,目前的高校公费医疗体制始于建国初的1953年。 
  当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的公费医疗没有统一标准,根据各地学校具体情况,一般是由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投入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
  以部属的南京大学为例,教育部每年下拨每人60元作为大学生的公费医疗款。这部分钱一般由学校统筹使用。新生入学到校医院统一办理公费医疗证,就可以享受校内门诊按实际收费标准的50%交纳的待遇。至于学生大病的住院费用,笔者在《南京大学学生公费医疗须知》上看到:学生在挂钩医院住院,出院后将保险单、出院小结、结账发票、费用清单交校公费医疗办公室,由公费办协助向保险公司申请办理赔付手续,理赔款全额返还学生本人,理赔款以外的符合公费医疗报销范围的医药费按70%报销;在校医院住院,学生本人自付费用总比例为13.5%。
  与南大相似,东南大学校医院门诊报55%,大病住院在保险索赔剩余的部分,属于公费医疗的再报70%。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在校医院看病、住院,学校予以报销90%,而个人则自付10%;学生在与学校直接挂钩的医院看病住院,学校予以报销80%,个人自付20%;学生在校外住院经保险公司赔付后,学校再予以报销70%。不过,院长向笔者强调:“上面所说的报销比例要在公费医疗报销范围之内,而未列入报销范围的药物则自理。”
  不少大学生反映,学校的公费医疗并不如意。虽说公费报销比例不低,但是很多药品费用还是得自付。如果住院不在挂钩医院,更是一分钱也不能报销。
  对此,南大校医院朱院长的解释是:“学校现在参照的是省里的公费医疗报销标准,规定不能报的我们也没办法。像周煜的病情特殊,用药很多是进口药和新药,不在报销范围内。”省卫生厅保健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现在的公费医疗报销大多参照的是1998年制定的版本,肯定也有它的不合理性。”
  高校校医院的医疗服务不大让学生满意,有同学戏称校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张同学日前到省人民医院求诊,笔者见到他的时候他表示,对病情很悲观:“我咳嗽两星期了,开始校医院说不严重,在学校里拖了两星期,这会儿感觉很严重了,他们才要我转院。拖了这么久,还真怕是肺炎……”
   由于公费医疗费用等原因,目前在高校医院中,医疗水平不高、开便宜药、限制转院、控制费用等问题,早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
  在医疗费用的压力中,除去学校、医院需要承担的部分,学生本身面对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重症患者。
       事出有因——最大问题在资金
  高校医疗的资金投入大部分靠学校拨款。 
南大校医院院长坦言:“公费医疗号称高校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除去国家的医疗拨款,学校每年都要支出800万至1000万(包括教职员工的公费医疗支出)。而这么大一个学校,国家财政每年给学校的运转经费才6000万。”
  笔者在南京其他高校了解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南京大学校医院公费医疗办肖琳主任(以下简称肖主任)介绍说:“之所以每个学校的医疗政策都不同,主要看学校的财力。”
    据笔者调查:南京师范大学与河海大学校医院把国家医疗拨款发放给学生个人,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医疗账户,可以累积,每个学期十几块钱,超出部分则全额自费。南师大校医院李院长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学校医院行政上归南京市管,业务上卫生部门管理,教育部门更要管,但经费投入就来自学校。上级只负责每生60元的医疗款,而现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点钱已经远远不够。”
  “每年60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生2004年人均医疗费用在135元左右,超支(超出医疗拨款)75元,总超支135万元,超支比例高达125%。”南京理工大学校医院院长告诉我们,“前几年超支的比例更高。像2003年共超支246万多元,超支比例高达272%。”
  肖主任对于经费投入颇为无奈:“我们医院每一分钱都是花学校的。地方政府没有投入,都是学校的资金。现在有些学生给我们提出,你们校医院看不了的病,给我们转到外边去。那这个门诊费用我们就不能报销了,挂钩医院外的住院费用也不能报了。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费用。如果学生都到外边去看门诊,那门诊费用就不是现在的150万了,350万都不够。如果说国家增加投入,那会好些。”
  “事实上,扩招后学生增加,但是学生的医疗拨款还是扩招前的标准,并没有相应增加。”据称,高校统招生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起码实行15年了,现在这点钱连看个感冒都不够。
       学生保险——半福利性商业险
  公费医疗在高校早已经不足以保障学生“有病能医”。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引入了商业性质的学生保险。
  南京地区各高校大多是采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学生平安保险,对本科学生一般是集体投保,在新生入校时一次交清四年的保费:每年25元住院医疗保险,5元意外伤害保险。
  “每年我们学校大病住院病人有300多号,这些病保险公司都必须赔付。相对每人年30元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年底统计是会亏损的,这是对学生半福利性质的一种商业保险。”肖主任所在的公费医疗办主要就是代表学生和保险公司交涉,最大限度地争取赔付,“赔付费用从几百到上万不等。不过保险只赔付学生大病住院产生的费用,最高上限六万。”
  笔者采访到的众多人士都提到了参加保险的重要性,并提议学生应加强保险意识,结合各自情况购买商业保险。但是商业保险总体说来只能解决部分费用,当碰到周煜和孙永波这类的大病学生,商业保险能赔付给学生的仍然只是杯水车薪,并且手续相当繁琐,往往不能解救急之需。
  医院方面的数据显示:近年,患白血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学生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保险公司也感觉难堪其负,甚至萌生退意。
       高校医疗——无保障体制
  “别说你们学生没有医疗的保障体系,连我们自己的教职员工也难以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李院长对此颇有微辞,“而且教职员工没有统一购买保险,老师要生了大病还不一定有保险赔付。我们商学院一位老师得白血病还正在筹集捐款治疗……”
  对于大学生的医疗,国家没有统一完善的保障制度来呵护。
  当类似周煜和孙永波的重症病例发生时,个人的家庭显然是难以负担的。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则在保障学生大病能医的制度建设上作出了探索。
  东南大学校方建立起“医疗困难补助基金”,最多的同学从这个基金拿到了5万元用于治疗。另外还有一个学生特困补助,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特批。再下一步的做法就是进行募捐了。“总之,不能让学生因缺钱而延误治疗。但是个人肯定是要承担一部分的。”周性芳院长对笔者介绍说。
  南京大学从教职员工每月工资扣出10元钱建立了一个大病互助医疗基金,由校工会管理。教职员工大病公费不能报销的,可到校工会申请补助,大概按20%至40%的补助比例。当笔者追问到对学生这块有没有类似的互助基金时,南大医院和财务处都表示正在积极筹划建立,具体基金来源是由学校拨款还是学生交纳,目前尚无定论。
  建立类似的大病互助基金是在目前高校医疗无保障体制下一种没有办法的应急办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归根到底,两校类似补助基金建设终究也不是治本之策。那么能不能参照国内其他改革先行者的做法,把校医院推向社会,把学生医疗保障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呢?
欲言又止——校医院社会化
  参考国外大学,他们也有校医,但是他们校医主要的任务是防疫和一些最基本的保健。 
       学生生病只需像一个普通公民一样去社会医院看。至于学校则只管招生、学习和科研,学生医疗不是学校管理的范围。
  南大肖主任告诉笔者:“单纯的社会化并不能解决问题。东大是个明显的例子,1997年它们合并的时候有个铁道医学院,附属有中大医院。后来他们学校把所有的公费医疗服务交给中大医院,但两年后,他们发现超支的医疗费用更多了,翻了几倍,而且他们的教职员工还限定必须在那边看病,很不方便!现在东大医疗又转由校医院负责。为什么,因为中大医院是社会上的医院,它必然需要盈利的。”
  从东大调查所得的材料来看,附属中大医院较高的收费确实让校方难堪重负。不过东大校医院正利用中大医院业务上的优势相互合作,重新崛起。从东大校医院与中大医院有点复杂的关系中,可以窥见校医院不搞“大而全”,注重与社会医院密切合作,提高高校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保持比较低廉的收费,这是东大师生所希冀的。
  笔者看到成贤街旁边已竣工的东大医院大楼:“双层真空玻璃全封闭式,增加了床位和医疗器械,全天候中央空调……”周性芳院长内心的喜悦写在脸上,“新校医院下学期可以使用,那我们的校医院至少在南京地区是数一数二的。”而这个崭新的校区医院,全部是由东大校方的投入建设,是不是也意味着校医院社会化的“欲言又止”呢?
  南大肖主任还向我们讲述了校医院社会化的一段小插曲:“曾经在SARS之前,高校医院的社会化呼声很高。但是非典期间发现很多切实的问题,比如要隔离病人,如果把医院社会化了,人家医院就不会管,它要求盈利。还有很多校医院服务功能是不能社会化的,很多的健康教育、防疫都必须靠高校医院来承担。后来校医院社会化就缓下来了。”
  “把医疗拨款全部发给学生,学校不予以公费报销也是很有弊端的。前年某学校发现一个结核病学生,开始症状轻他不想去看病,省着那些医疗费用,后来传染了一批人,卫生部还派人进校调查……”
  东大校医院周院长强调:“在以后的高校医疗工作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社区公益功能都只能加强,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社会,让社会解决。”
  高校医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都是小而全的模式。想模仿国外的做法完全社会化,又不能及时进行大刀阔斧,巨细无遗的全面社会医疗体制改革,这样的改革不大现实。
       推广其难——社会医疗保险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们国家医疗上还没有完善统一的保障办法,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办法是推广基本医保。 
但限于国家财力水平,国家对基本医保只能是“广覆盖,低水平”。
  省卫生厅保健处的工作人员也说:“江苏省内社会基本医保推广并不很理想。南京市内众多高校多没有参加社会医保。”
  肖主任的解释则大体揭示了社会医疗保险在高校难以推广的原因所在:“要参加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学校得给地方交纳保险费用——大约在工资标准的10%,享受的服务和待遇却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所以教职员工不愿意出去参保。这个问题国家现在也正在摸索阶段,就算学校员工纳入医保,学生也不行,国家拨的60元根本不够参保。”
  在其他高校,比如浙江大学,校方已经把校医院社会化运作,取消了传统的公费医疗。对学生和教师个人来讲,这意味着在医疗上投入的增加。高校医疗纳入社会医保,作为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后续动作,各地都有这种做法,但是大的范围里并没有推广开。省卫生厅有关人员介绍,高校医疗这块以后怎么个状况,是否真正纳入社会基本医保,现在都很难说。
       路在何方——大学生医保
  纵观各地的高校医疗改革,似乎已经进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 
国家微薄的医疗拨款和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增加的学生病人考验着各高校在这个夹缝中的生存能力。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几家校医院的负责人都表示:高校医疗保障,确实是非常薄弱的。南京大学公费医疗办肖主任说:“解决的方法很复杂,国家这么多年医疗改革没有彻底地改下来。目前我校是要求每个学生进校必须购买保险,万一没买保险,大病治疗将是非常困难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只能从国家开始。”
  东南大学校医院周性芳院长认为:“大病学生的医疗费用增加归根到底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我们校医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把能控制的病情控制在初期阶段。更长远点的,国家要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管好,这可能才是根本之道。”南京鼓楼医院韩曙光副院长等专家也呼吁,尽快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把大学生医疗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2005年9月伊始,“南京大学学生重症医疗救助基金”正式成立,目前已筹集到70余万元资金。类似针对大学生的医疗救助基金在全国尚属首例。同时,南大学子在学校团委和校医院的支持下,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江苏省高校最大的“爱心”流动血库,以保障发生类似周煜事件时,能提供更及时更规范的应急救助。南京大学施建军副校长向笔者透露,该校正借鉴教职工医疗互助基金经验,加紧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系统,帮助学生从容应对生命中的意外。这或许能在制度上为高校医疗的完善提供一个新的尝试思路。

本网信息员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