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陈传德在后勤管理分会20年庆上的讲话

作者:admin日期:2005-12-14来源: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  陈传德

200512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向到会的各级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参与、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工作的教育部领导、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管理分会历届领导以及为管理分会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对本次会议给予支持的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高校后勤研究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岗位上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致以诚挚的敬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全国高校正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候召开的。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也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步伐的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方向,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弹指之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已经走过二十年的光荣历程,迎来了二十岁的生日。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教育部历届领导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直接指导下,在历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后勤工作的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工作重点,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进行高校后勤事业发展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活动,架起了一座学习、沟通和横向联系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为推进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结出一批批管理、改革、发展、创新成果,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宝贵经验,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二十年是伴随着中国高校后勤不断成长、发展的二十年,它见证和参与了正在进行的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广大的后勤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后勤干部职工的勤劳和智慧,倾注了二十年来高校后勤工作者为高校后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们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不能不对二十年的历程进行总结和回顾,不能不对为后勤管理分会作出贡献的历届领导及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一、二十年历程的回顾

(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萌芽而创建,它的创建顺应了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及问题,实行了以单项经费承包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高校后勤首先从伙食改革起步,由单向定额承包发展到综合定额承包,实行半企业化管理下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变管理方式,从“统得过多,包得过死”的单一行政管理向“定额承包,绩效挂钩”的模式转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迅速改变高校后勤管理落后的状况,加强校际交流,认真总结新鲜经验,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用以指导改革实践,为全国高校后勤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的平台,在教育部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由辽宁省高教局、北京市高教局、天津市高教局、陕西省高教局、湖北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教局、上海市高教局发起,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当时为中国高校后勤研究会,是中国高教学会的二级学会。2003年根据社团登记法,中国高教学会所有二级学会重新规范,由中国高教学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于19851115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共210人。从此,全国高校后勤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组织,它的诞生对于研究高校后勤管理和改革的规律,总结交流各地的做法和经验,为政府当参谋作咨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应当说我们这个组织是应运而生,顺势而生,是时代的呼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0年来,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生机勃勃,与时俱进,先后由 上海、天津、北京、湖北、辽宁、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为第一至第八届理事会的主办单位,主持工作。全国高校后勤的同志们将会铭记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而发展,它始终肩负着协助政府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使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开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后勤改革由综合承包的模式,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的转换逐步强化企业化管理,在事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指导下,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小机关大实体的模式,继而发展到组建高校后勤服务集团。

1994530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协助教育部条件装备司在上海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研讨会,200多名代表聚集一堂,认真总结后勤改革成果,共商改革大计。

1995年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大会对研究会十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向全国推荐、交流、宣传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先进经验,活跃改革思想和学术气氛,统一对后勤改革的思想认识,提出“九五”期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高校后勤工作指导方针、目标及主要任务,这是一次总结经验、交流成果、展望未来的总动员大会,为深化高校后勤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6年—1998年是为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好思想、舆论准备的重要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6年《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专著审稿会相继在辽宁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召开。19979月,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配合教育部条件装备司在天津大学召开后勤社会化改革大思路研讨会;19984月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理论部在上海成立;199848,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一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校后勤研究会积极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和研讨,推出了走在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前列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湛江师院、天津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以及上海高校后勤的改革经验。

1999年国务院就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专门发出文件。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陈至立部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对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上海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随后国务院办公厅接连在武汉、陕西、北京召开的四次改革工作会议的强力推动下,高校后勤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自身社会化改革,无论是高校后勤基础设施还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队伍状况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国高校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体制取得重大突破,高校后勤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打破了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功地实现了与行政管理的规范分离,内部运行机制有了明显转变,企业化管理被广泛运用,高校后勤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后勤骨干企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逐步放开,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高校后勤正在成为社会大市场的一部份。

——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高校后勤理论研究尉然成风,成果显著。

在这一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作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自己的组织,在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它不仅在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行业组织的职能,起到全国高校后勤的联系纽带和政府的助手作用,成为全国高教学会领域具有校大影响的学会组织。

199911月至今,后勤管理分会配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组织了大量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各种论坛。200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全国百所大学后勤经济实体”论坛;20018月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召开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理论研讨会。我们这一届理事会工作期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中内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出来。为此,分会组织各种研讨会和论坛30多期,如2004年在南京和桂林相继举办“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在重庆举办“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研讨和演示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办“全国院校后勤服务安全管理与应对突发事态建设研修班”,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全国推进院校后勤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交流研讨会”,在兰州举办“全国推进院校后勤标准化管理工作交流研讨会”,在昆明举办“全国高校后勤节能工作研讨交流暨世行项目推介会”等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理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制约改革的不利因素,为政府制定改革方针提供依据。同时,总结推广了一大批走在改革前列的高校经验。后勤管理分会在坚持实践探索,积极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培植典型,组织论坛和经验交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后勤改革,在促进高校后勤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二十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的自身建设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二十年来,后勤管理分会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使研究会工作有了组织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之后,根据不同行业、专业的要求先后成立了伙食专业部、思想政治专业部、房管专业部、理论部、物业管理专业部、学生公寓专业部、商贸专业部,创立了《中国高校后勤研究》、《中国高校后勤通讯》两个会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高校后勤研究会。这样,在全国高校后勤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和组织架构。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各专业部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能,协助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围绕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每一阶段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活动,保证了管理分会组织机构的健全及作用的正常发挥。一至八届理事会按照分会章程,认真组织换届。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更换理事以上人员;积极组织各种工作会议及理论研讨会,学习传达不同历史时期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精神,研究解决管理分会的一些重大事宜;总结交流研究高校后勤发展战略、实务操作、政策法规等诸多问题;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凝聚广大后勤工作者,推进后勤管理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后勤管理分会按章收取会费,合法筹集经费,保证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遵纪守法,财务收支清楚,各项开支合理有据,坚持勤俭办会,廉洁办会。

(二)抓好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二十年来历届理事会都十分注重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成果显著。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前瞻性地开展名种研究活动。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各专业部及高校后勤干部、职工、专家积极性高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优势,各项专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例如:1985年南京医学院许新东主编了《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武汉大学戴礼彬主编了《中国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学》,填补了高校后勤管理专著的空白,到十年后的1995年十年大庆为止,正式出版的高校后勤专著已有百余本;1996年由王富、刘志超、李景松主编,张子元、梁华东副主编的《中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的专著问世,第一次把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与当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需要理清的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探索,研究阐述了当时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理论第一部著作的诞生。2004年协助和配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的“21世纪中国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想”研究报告结题,该报告由盛裕良主编,朱宝铜、李骏修、莫负春、汤传明、杨奇伟顾问,卜中和、王立慷、晏开利等同志参与,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新体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等五个方面为构成要素,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观点,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下一步改革规划和指导高校后勤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十年来,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各专业部分别组织了不同层次的优秀论文的评选。仅重庆市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就召开研讨会140多次,撰写论文和经验交流材料630篇,编辑出版《高校后勤》杂志80多期。

(三)办好刊物和通讯网络。二十年来《中国高校后勤研究》和《中国高校后勤通讯》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信息传递导向作用,积极宣传不同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历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和探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理论的先导性和新闻的时效性,及时反映宣传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经验,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除研究会创办的“研究”“通讯”两个全国性刊物外,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创办的刊物有20多个。2003年全国高校后勤网的建立为高校后勤提供了又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四)开展好各种活动。二十年来,后勤管理分会和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各专业部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采取不同的形式,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总的讲效果都比较好。例如:后勤管理分会和各地高校后勤研究机构在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推行后勤企业化管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组织培训,推广节电节水新技术以及推进后勤文化建设,开展各种竞赛,组织文艺、体育、书法绘画表演、创优质服务、爱岗敬业等方面,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2004年后勤管理分会组织各省市区研究会赴西藏对西藏大学后勤进行对口支援,受到好评。同时还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现场考察、对口学习和培训提高等形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历届理事会都精心组织各种工作会议,据不完全统计,一至八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常务理事工作会等90余次,后勤管理分会及各专业部分别根据工作性质、行业特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当好参谋,作好咨询。二十年来,历届理事会注重加强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重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建议,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如制定并推行“标准化学生食堂建设服务标准”、“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服务标准”、“学生公寓用品采购管理办法”、出台高校伙食部门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意见等管理制度与措施。20043.15时期及米、面、油、肉等大宗食品价格涨价之时,伙专部、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应对措施,积极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相关动态、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提供合理建议,为平稳过渡伙食价格涨价,确保饮食安全,保证高校及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安全工作方面,各省高校后勤研究会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安全工作,把安全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反复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具体要求,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高校后勤开展安全检查,制定安全措施,消除隐患。

三、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

我们这一届理事会到这个时候就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了。在这次会议上,我主要是对前二十年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很可能挂一漏万,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线条,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准确的总结和提炼,还是要靠大家继续去回顾和归纳。高校后勤管理分会明天就要换届了,尽管今后工作大的方向和原则不会改变,但在方向和原则的把握上,特别是在比较具体的工作方面,新的理事会会有自己的考虑,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分会今后的工作,我只能代表第八届理事会就有关思路简要地谈一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开创高校后勤管理和改革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分会工作质量和水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发挥后勤管理分会的参谋、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全体理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强工作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总结与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为抓手,发挥各专业部、各大区协作会、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的作用,团结一致,加强交流,勤奋工作,务求实效。

(三)几项主要工作:一是抓好后勤管理分会的学习与教育。主要是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确立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师生员工满意的高校后勤的观念,振奋精神,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二是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强调查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观念性、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和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困难,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任务。一定要明确,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旗帜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必须坚定不移,奋勇攻坚、全力推进。我们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包括研究工作的创新,必须紧紧跟上,甚至要走在前头。三是积极争取教育部和中国高教学会的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咨询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离开了教育部和中国高教学会的支持、指导和关怀,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的工作,离开了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很难有什么新的起色,大的作为。因此,要加强请示汇报,主动争取领导,为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和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提建议,当好参谋,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工作。四是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增加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的活力。我们这一届理事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展的活动比较多,大家反映比较好,建议第九届理事会继续坚持,同时要精选活动内容,更加注重实效。五是要特别注重自身建设,主要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把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办成一个组织严密、科学民主、改革创新、廉洁自律的学会。

  同志们,朋友们,改革、发展、创新、辉煌,二十年风雨历程,二十年铸就成功,二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风雨同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重道远。让我们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为契机,在教育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为建立一个均衡、全面、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为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