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作者:admin日期:2006-04-18来源: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张凤琦(重庆社科院研究员) 

  “八荣八耻”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顺应了转型时期构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主导价值观的需要。

  一、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文化多样性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复杂局面下,需要一种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经济领域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共济,多元分配方式同在的格局;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形成了社会资源的不断再分配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转型发轫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日益广泛的世界交往和高度发达的信息传媒,使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运行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迅速传入,并不断融入社会各个层面,与中国的自身变迁相交织。所有这一切都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形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局面。

  应该说,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多样化差异、利益结构多层次交错的客观结果。但是,这种良莠不齐、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局面又使得一些人迷失了方向。当今社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人的终极价值理念在追求感官享受中遭到无情冲击。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物质的、感官的需求以外,还渴望对世界、对人自身进行体验和反思,即所谓终极关怀。而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的行为失去了唯一解释的价值尺度,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由此受到严峻挑战。

  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主导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特征、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朴实而具体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正是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事实上,这个“荣辱观”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三、塑造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加强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用正义的制度去规范人的行为。其中,力求保证公共权力的公正和对权力的制约至关重要。“政治行为在统一价值和社会规范方面,起主导作用”。社会公共权力的公正与否,关系到社会利益结构的合理性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如果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受制约,或者监督不力而缺乏公正合理性,那么,公众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合法利益就得不到应有保障,进而挫伤人们对主导价值观念的信心,动摇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价值选择的困惑与信仰危机则不可避免。当人的行为失去唯一解释的价值尺度和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的时候,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水准的下降也将随之而起。

  中国曾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还占有一定比重;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限制和监督公共权力,似乎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方面,领导者的人格权威和职位权威,在社会的管理系统中,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而加强引导、规范、制约和监督权力阶层的公务行为,确保公共权力行使的科学、公正与合理,将有利于确立主导价值观念的权威性,确保群体利益和个体合法利益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