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基本做法
聊城大学后勤管理办公室 王耀宗
聊城大学在册教职工2130人(其中343人为双职工),居有住房1691套、建筑面积23万平米;在建并将于9月份投入使用的住房616套,建筑面积14万平米。这些住宅分布在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其中,原有三个住宅小区的1252户住房,已与1999年实行房改;以2003年新建和使用“聊大花园”住宅区为契机,在全校实现了住房商品化、购房货币化、管理市场化。
一、学校善抓机遇是较好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聊城办学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不同,只有创造更优惠、更便利的条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聊城大学多年来一直持有的理念。因此,学校党委坚持把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当作构筑人才高地、促进学校发展、保持学校稳定的大事来抓。尤其这几年,充分利用城市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抢抓机遇,乘势运作,在进一步完善原来三个住宅小区的基础上,于2003年以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了“聊大花园”住宅区。接着,又于2005底启动“聊大花园•东苑”多层住宅区的建设。这些房屋的投入使用,不仅能够满足现有教职工居住,还专门留出面积为200平米的住房200多套,以作为进一步引进人才使用。由于住房等条件的改善,2002年以来,聊城大学先后引进各类学科人才230多名,大大改善了教职结构,提高了办学质量。对聊城大学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做法,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同志多次在省有关会议上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是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有效措施。
聊城大学在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上,深入贯彻了“市场运作”和“经营学校”的理念。新建的“聊大花园”和“聊大花园•东苑” 25万平米的两个住宅小区,学校没投一分钱,完全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其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开发商具有开发资质,在依法征地、拆迁、投资、建设、按揭贷款、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便利,通过谈判,确定由他们为教职工定向建设商品房。二是接受开发商的委托,由学校自己选择建筑队伍,自己选择建筑材料,自己组织工程监理。在聘请社会专业监理公司的基础上,选派人员参加监理工作,以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三是帮开发商协调社会和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他们,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磨擦力,以争取最大的工作便利和有关费用的减免。四是协助开发商做好教职工购房的报名、缴费、办理贷款、挑房等工作。由于采取上述运作方式,保证了建设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教职工得到了实惠。
三、实行物业管理是为教职工营造安全、便捷、舒适居住环境的科学途径。
聊城大学在教职工住宅管理上,同样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从“聊大花园”筹建开始,就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前期介入“聊大花园”建设,既为提高建设质量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也为小区管理市场化运作做了充分准备。“聊大花园”占地421亩,具有独体、双体、联排等形式的住房440户。为搞好管理,物业管理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严格培训队伍,为规范小区管奠定初步的素质基础。二是结合实际出台并实行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管理、信息反馈、职工住房校内交易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实行电子监控等智能管理系统,被聊城市公安局命名为“智能化管理示范小区”。四是从构建和谐小区、平安小区入手,严格抓好制度落实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科学、规范、人性化的管理实践,逐步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小区文化。经过二年时间的精心打磨,“聊大花园”已经成为属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泽民、吴邦国、吴官正、张高丽、韩寓群等中央、省的领导同志,到聊城视察工作时都曾到过“聊大花园”。今年5月3日,江泽民同志到“聊大花园”和教职工亲切交谈,希望大家“安居乐教”。去年,吴邦国委员长看了“聊大花园”后,幽默地讲“等我退了休也来聊城大学当老师、也住这样的房子”。聊城大学的教职工深为能够目睹领导人风采而欢欣鼓舞。目前,风正心齐,干事创业,已经成为这所学校更加强化了的办学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