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乙肝病毒感染调查
薛 丽
【摘 要】 目的 了解学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某高校2001-2003年间入学的新生共3842人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集的血清进行HBV标志物两对半检测,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对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HBsAg阳性347例,阳性率为9.1%,其中男生阳性率11.0%,女生阳性率7.8%,农村学生阳性率10.5%,城市学生阳性率5.7%,学生中乙肝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彝族学生乙肝感染率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加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
【关键词】 高校学生;肝炎病毒;乙肝;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know the instance of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students of Collage to supply gise with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 prevention. Methods: examine the level of Hepatitis B antigen and antibody in the serum of 324 students who have been enrolled between 2001-2003,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ry (ELISA).dispose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 data with multiple factor statistics analysis. Results: The masculine of HBsAg is 347 cases, positive incidence 9.1%,thereinto schoolboy positive incidence 11.0%,schoolgirl positive incidence 7.8%,country student positive incidence 10.5%,city student positive incidence 5.7%,the rate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are assuming decline trend year after year but the rate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of the Yi nationality i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
Conclusions: It is essential to reinforce Hepatitis B vaccine vaccinate, and nurturan favorable health habit in student.
[Key words]: collage student Hepatitis B infection Serology survey
近年来,学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为了解HBV在青少年中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01—2003年连续三年对来自四川省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3824名新生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成都市某高校2001-2003年彝族,汉族新生共3824人。年龄为18~21岁,其中汉族新生3478人,彝族新生346人。男性学生1483人,女性学生1148人。
1.2 方法
2、结果
2.1 3年新生HBV感染情况及其分布 受检学生HBsAg的阳性率为9.1%,HBsAg的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
表1 2001-2003年HBsAg阳性率
年份 总人数 HBsAg阳性数 阳性率/% |
2001 1140 127 11.2 2002 1060 104 9.8 2003 1624 116 7.1 |
合计 3824 347 9.1 |
注: X²=27.03, P<0.005 |
2.2 性别分布 HBsAg阳性率男生为11.0%(164/1483),女生HBsAg阳性率为 7.8%(183/2341),男生阳性率高于女生。男生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见表2。
表2 学生HBsAg阳性率性别分布
性别 人数 HBsAg阳性数 阳性率/% |
男 1483 164 11.0 女 2341 183 7.8 |
注: X²=11.56, P<0.005
2.3 汉彝民族学生HBsAg阳性率 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汉族与彝族学生HBsAg阳性率比较
民族 人数 HBsAg阳性数 阳性率/% |
汉 3478 298 8.3 彝 346 60 17.3 |
注: X²=28.54, P<0.001
2.4 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 农村籍学生与城市籍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城,乡学生HBsAg 阳性率分布
地区 人数 HBsAg阳性数 阳性率/% |
城市 1148 66 5.7 农村 2676 281 10.5 |
注:X²=21.67, P<0.001
2.5 HBV 血清标志物检测 在“两对半”检测中,共检出HBV感染模式3种。其中以“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俗称大三阳)模式最多。前者占48.8%,后者占35.5%。
3、讨论
3.1 本资料结果显示,该校学生HBsAg阳性率为9.1%,和全国HBsAg携带者(10%)相一致[2]。该校新生HBsAg阳性率从2001年的11.2%逐渐下降到2003年的7.1%,其原因与人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3.2 本组HBV感染男生(11.0%)较女生(7.8%)高,这和国内文献报道一致[3]。可能与男生活动广泛,感染机会增多有关。
3.3 从每年入校新生体检情况看,城市与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遍报道一致。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农村乙肝疫苗接种率处于较低水平;(2)许多乡镇一级卫生医疗机构仍在使用玻璃注射器等医疗器具,且消毒制度与消毒措施极不完善。
3.4 彝族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汉族学生。笔者在彝族居住区地调查认为,彝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原因和卫生意识,预防接种意识淡薄,加之家庭成员共用卫生用品和餐具,有可能加大了乙肝的感染。
3.5 本资料显示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突出,2者合计占HBsAg阳性总数的4/5,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4]。
3.6 建议:1对在校学生进行预防HBV感染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HBV扩散;2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增强机体免疫力;3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杜绝不良的卫生习惯。
参 考 文 献
[1] 薛韶华.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及成果因素调查 [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5,(6):347-349.
[2] 胡亚美. 新编儿科学临床实习手册[M] 。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1:249.
[3] 胡巧云,张德莆,李志敏,等. 郑州市郊区学生HBsAg阳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28.
[4] 胡英辉,舒跃玲,抚州地区医学新生HBV成果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