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招学生销售代理小广告渐趋流行显隐忧
“校园代理”渐趋流行显隐忧。“我公司诚聘校园代理,底薪1000+提成,有意者请联系×××。”如今走进大学校园,这种招聘“校园代理”的小广告屡见不鲜,“校园代理”也成为高校学生中渐趋流行的兼职新时尚。
多赚点零用钱,锻炼理财、交际和沟通能力,是不少大学生开始“校园代理”生涯的初衷。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经验不足、学业紧张,所以“校园代理”以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居多,其中也不乏研究生。他们凭借着自己在学校的人脉关系和对校园市场的了解程度,使得五花八门的“校园代理”业务在高校校园大行其道。他们穿梭于大学每一个角落,高校BBS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
不少学生将“校园代理”兼职当作提高能力、积累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应聘单位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经验和能力的渴求,让大学生们纷纷走上兼职的道路,大学生涯相对宽松的环境也让这种诉求成为可能。“做了代理之后,整天与人接触,生活变得很有意义,也充实不少。”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大三学生小徐说。
质量问题、诚信问题,同时考验着“校园代理”这一新兴的校园兼职行业。“刚进大学时,有个女生到宿舍来鼓动我们订她代理的报纸,听说她是校友,而且她说报纸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几个人就合订了一份,可是她送了几期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与北京某高校本科生小刘类似的经历在不少大学生中间并不鲜见。
而那些从事过“校园代理”的大学生,也有不少的苦衷。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生曾在大二时做过某品牌化妆品的“校园代理”,赔上成本不说,还荒废了学业,好几门课程亮起了红灯,令她后悔不已。
一名常年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表示,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为“校园代理”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面对缺乏诚信、经营行为不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学生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再加上求职心切,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同时,学生“校园代理”和商家之间关系的相对松散,让他们在利益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类似‘校园代理’这样的兼职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创业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走向社会的锻炼平台。”围绕“校园代理”产生的各种纷扰,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汪澜认为,“校园代理”应克服盲目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增强适应社会、保护自我的能力。兼职不仅仅为挣钱,更重要的是增长阅历、锻炼能力。同时,鉴于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对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要选择正规的、知名的企业或职业中介机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