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浅论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火灾成因及防范措施

作者:倪维日期:2010-03-03来源: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依托,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史无前例发展的快车道,全国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5%,一跃达到25%以上,有些省份近年甚至超过了50%,一直困扰广大青年学生“大学梦”的瓶颈被彻底打破,千百万学子如愿以偿成为了“天之骄子”。我国的高等教育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中国也一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仅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等综合性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宏观发展和与之相匹配的高校后勤保障等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应遵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作为其快速发展前提的高校后勤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应与教学、科研等量齐观、齐头并进,切不可只重教学、科研而轻后勤保障与服务。否则,高校的教学、科研就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搞不好甚至有可能出现大的问题,严重影响甚至钳制前两者的发展。目前在不少高校学生公寓不时发生的火灾事故就是最有力的诠释。
    一、高校学生公寓火灾主要成因
    1.相对滞后的基础建设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不相匹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许多高校大多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建校初期大部分院校校址都选在城郊结合部,其供水管网系统等基础设施是按照当时办学规模、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来设计和建设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供水管网的建设远远赶不上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以目前高校云集的东湖高新技术区为例,隶属于武汉市庙山供水集团服务范围内的高校学生与居民总人口,在近10年内快速膨胀为原来的5倍,而为5倍于原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庙山水务集团,因资金紧缺、管网改造困难等原因,只比原先提高了约2倍的供水能力。巨大的供需缺口,使供水量不足与用水需求量迅速增加的矛盾日渐凸现,整个庙山供水管网的压力下降,许多高校消防管内白天通常无水,晚上来水后也因压力不够,使绝大多数高校消火栓的射水距离远远达不到灭火的要求,各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消防用水境况堪忧。近年来,武汉市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倾听民众的呼声,投巨资兴修了白沙洲自来水厂,很大程度缓解了东湖高新区片供水紧张的局面,切实保障了广大师生的生活用水安全,也给各高校的消防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之规定“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但在实际中,由于各院校机构庞杂,消防责任人分管项目多,管理工作繁重,消防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已露出火灾隐患端倪的重点部位,常常因主管领导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迟迟得不到整改。最近几年不时在全国和武汉高校发生学生公寓火灾事故表明,尽管高校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有时是多方面或偶然的,但根本原因是许多高校或其下属院系的消防安全责任模糊松懈,消防责任人主体意识差、消防责任人没有落实到位,消防安全管理流于形式造成的。相当多的高校及其下属院系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科研等容易考核和出成果的显性工作上,而忽视了对包括消防设施在内的后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畸轻畸重,心存侥幸,结果酿成大火一发不可收拾,损失惨重。
    3.重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轻宣传教育,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历年高校学生生活后勤检查结果表明,全国和武汉也有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尽管都把消防安全工作放在公寓管理的重要位置来抓,但工作起来往往有所偏废,呈现出一手硬一手软的不协调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消防工作的日渐重视,不少高校的消防硬件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学生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以及面对火灾、地震、盗抢等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教育等软件建设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消防工作态势。从我们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武汉乃至全国高校对大学生专门开设消防安全课程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灭火技能和安全自救常识。在今年春季的检查中,我们随机走访了一些学校的学生,发现不少大学生对常见灭火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一问三不知,许多人对学校组织的消防教育、逃生演练不愿参加,还有一些学生对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可能引发火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正是教育的偏废、缺位,使不少高校的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面对一桩桩用生命换来的血淋淋的教训,仍有少数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对抗学校的严厉规定,在公寓内擅自使用电磁炉、电热水器、电热毯等大功率发热电器;或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长时间给手提电脑、手机充电;也有学生晚上熄灯后使用蜡烛照明,冒险使用危害极大的液体酒精炉;还有少数大学生公德意识较差,不注意集体卫生,随意乱扔烟头纸屑,在宿舍或走道焚烧杂物等,也使得学生公寓险象环生。检查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公寓灭火器采取“挂扣式”悬空陈放,因为无专人保管、维护,加之又束之高阁,不少灭火器已经锈蚀、过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根本没有能力快速从挂扣架上取下灭火器,使许多配置的灭火器沦为摆设。另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不少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公寓管理员,绝大多数由社会从业人员(临时工)承担,这些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高校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新聘从业人员上岗前基本未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消防安全培训,发生火灾时他们往往自顾不暇,更谈不上指挥、引导、疏散学生或组织学生及时扑救;甚至有极个别管理员视生命如草芥,全然不顾自身和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了节省开支,在其管理的公寓楼内生火做饭,使得学生公寓火灾隐患更加严重。
    4.电力配备落后,电力设施老化严重。据报道,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发生火灾3700余起,全国学校平均每天发生火灾2.3起,火灾共造成44人死亡,7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00余万元,给学校、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有一大批学生公寓的使用年限均在10年以上,这些建筑的电力设施是按建设时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用电状况来设计和配备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生公寓中的家用电器数量明显增多,电风扇、电视机、电热毯、电热水器、计算机、手机等已成为学生宿舍的必备物品,这就使得先前的电力设施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不少高校的后勤部门采取多方措施扩容原有的电力设施,但扩容改造的速度始终无法跟上家用电器发展普及的速度,高校学生公寓的电线和电力设备常常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行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快了电线和电力设备的老化速度,使得供电线路和设施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因为用电不方便,许多学生往往忽视用电安全私拉乱接电线,这也是造成学生宿舍火灾的重要原因。
    5.学生公寓安全通道被挤占、挪用,危机发生时无法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在历年检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公寓安全疏散通道被挤占、挪用现象突出。在一些学生宿舍紧缺的学校,为了充分利用床位,学校往往将单一用途的公寓楼一分为二改造成男女学生混合公寓楼。为了加强对同一公寓楼男女生学生的管理,这些高校往往在男女宿舍之间加装铁栅栏、石膏板、砖墙等分隔物,这就使得原有的安全疏散通道被人为封闭;还有些学校出于管理和防盗的需要,将公寓大部分安全出口用防盗门锁死或用木条盯死,仅留一两个出口用于日常进出,戒备森严的防盗门钥匙往往只由公寓管理员一人管理,一旦遭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基本上来不及快速处置,使得疏散通道的“安全出口”功能名存实亡;还有不少学校学生公寓内疏散指示标志缺失或安放位置不醒目、应急灯损坏等情况也相当突出。这样的公寓一旦发生火灾,学生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疏散,除了极易造成火灾伤亡外,还可能引发踩踏等严重的衍生伤害事故。
    二、确保高校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的应对措施
    1.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做到消防安全常抓不懈警钟常鸣。高校的各级领导应从关爱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做好学校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牢固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和防范意识,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和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并落实到人。在日常管理中,要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出事,谁担责”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将消防工作纳入到对单位、个人尤其是公寓管理员和住寝辅导员的整体考评中,实行火灾责任“一票否决”制,从而敦促学校的各级管理者真正履行消防责任。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针对不同部位的火灾特点和致灾因素制定相应的防火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随机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各高校还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因校因地制宜成立专业或义务消防组织,由其负责日常防火巡查和火灾发生时的及时扑救,以期提高高校火灾事故的预防与自救能力。
     2.进一步加强高校消防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消防“技防”水平。毋庸置疑,对于部分消防设施陈旧、水电设施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的高校,很难要求其在短期内彻底扭转消防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摸清消防设施家底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逐步改造老化落后的电力设施。对部分经费来源偏紧的高校,建议通过校际间的互检逐步解决建筑物电源线明线敷设、电线老化等最突出的火灾隐患;对部分经费相对较宽裕的高校,则应采取电力扩容、更换已老化电线等措施,提升自身的消防基础设施能力。对处于城郊接合部和自来水管网末端的高校来说,则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内蓄水池,采取二次增压的方式使本校的消防管水压达到灭火要求。各校在改扩建设施时,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16-2006)的要求,按照120m间隔的参数,增设室外消火栓和加压泵房以提高供水压力,并定期组织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对学生公寓保管、维护和取用不方便的“挂扣式”灭火器,建议改为“箱式落地”摆放,并指定专人维护、保养。有木质结构建筑的高校,还应在火灾易发部位安装红外线烟感自动报警系统,使本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灵敏、畅通。
    3.建立消防安全巡查制度,全面做好大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的“人防”工作。各高校应建立学生公寓消防安全巡查制度,增加学生公寓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的“人防”措施和手段,切实保障每一个入住公寓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各校必须对公寓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消防专门培训,让他们牢固树立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熟练掌握消防技能,并配合公寓日常管理每日进行防火巡查,随时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确保消防设施、器材有效、好用。学校后勤部门要配合学工、教务、学生党团组织等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公寓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和私自使用明火、乱扔烟头等行为进行纠正、教育,甚至课以必要的惩戒和处罚,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在巡查工作中,各高校要创新思路,可向贫困学生或消防积极分子提供部分消防巡查的勤工助学岗位,并对其进行上岗前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巡查的效果,还可以取得“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互助互教的功效。如武汉某高校为每间宿舍培训一名消防安全骨干,再让他(她)们将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传授给室友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和推广。
    4.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消防安全教育,未雨绸缪,润物细无声。各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条第二款之规定:“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的要求,结合每年秋季新生进校后的军训活动,把消防常识课列为军训中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夯实大学生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新颖别致的形式向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宣讲消防安全知识;并依靠共青团、学生会、校园消防协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利用校内有线电视、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消防知识竞赛、演讲等形式,经常对大学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把消防常识、消防技能、消防科学和消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广大高校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消防安全意识,了解消防常识,掌握消防技能,提高自我防范与保护的能力。
    水火无情,灾祸猛于虎,消防安全人命关天,重于泰山。面对严峻的校园消防安全形式,各高校学生公寓消防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日前,为纪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近8万同胞,国务院决定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 “防灾减灾日”,并确立了“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旨在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常存忧患之心,增强防火、防震、防灾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切实行动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广大师生负责的精神,未雨绸缪,警钟常鸣,采取措施、聚积力量,切实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消防安全防范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员,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珍爱生命、自强自立、服务人民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