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要闻

纪宝成在后勤管理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致辞(摘要)

作者:日期:2010-04-23来源: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致辞(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日)

 

 

      一、人民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人民大学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大学提出了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总结出“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十八字发展真经,走出了一条“内涵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是凭空提出来的,人民大学有雄厚的学科实力,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民大学现在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这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中都排名第一位;人民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共有7个,排名第二的有2个,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各有1个;人民大学现有的14个一级学科中,有12个已经进入了全国排名的前五位,应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在教育部、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之下,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大学的后勤改革也在学校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性贡献。
      (二)人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情况
      人大后勤改革始终坚持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围绕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方针稳步推进。2001年学校组建了后勤集团,与行政系统规范分离,模拟企业化运作,走内涵发展道路。通过不懈地努力(有很多很多的努力,确实非常艰苦,也非常壮阔),我们从主体上实现了教职工住房社会化,并将相关的服务外化、由社会承担,实现了当年李岚清副总理提出的“要把高校后勤的一部分剥离出去”的目标。人民大学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基本解决,现在住在校内的已经很少了。用社会化方式解决教职工住房,是人民大学后勤剥离的最主要成绩。
      通过努力,我们基本打造了一个精干高效的后勤实体。学校一方面牢牢把握住后勤保障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在非核心领域和非关键环节主动开放市场,有选择地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同时加强对引进社会力量的监管和引导。我当年在教育部工作时就提过“外化”和“内化”,一方面要“外化”,譬如把教师住房 “外化”到社会上去,另一方面是把社会上的资源“内化”到学校里,让社会企业参与进来,特别是餐饮,要把社会上的企业“内化”到学校内部来。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多主体共存、有序竞争、稳定和谐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人大办学要求、具有人大特色的后勤发展之路,为人民大学“十年基础、十年腾飞”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后勤干部配备和队伍建设,提出“后勤队伍和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同等重要,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三支重要力量”。学校选派得力干部,充实后勤集团领导班子,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保持长期稳定、不折腾,让他们有职有权、安心工作、站稳脚跟。同时结合实际需要,调整后勤组织结构,调整用工策略,开展全员竞聘,精简人员,规范用工管理,早做决断,及时解决历史遗留的“临时工”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的用工风险。
      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实现科学发展
      国家即将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提出“教育现代化”,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对高校后勤工作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强调学校对后勤领域的主导权和可控性
      大学要实现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与支撑。高校后勤肩负“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特殊使命,承担一定的维护校园稳定的政治责任,因此既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又要充分体现公益性,维护学生的权益。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还应当体现中国特色。不管是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校园后勤服务,还是高校自办后勤,后勤改革都必须保证要体现其公益性,都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都要强调高校对后勤领域的主导权。这个主导权不是不走社会化道路,不是不要市场机制,而恰恰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自办后勤在维护校园稳定中的主导能力和基础地位,保证高校对后勤领域具有可控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教育现代化”要求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流后勤,而要打造“一流后勤”,首先要有一流的队伍,还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机制;能为学校提供一流的服务,后勤员工也就有了一流的事业。
      (二)高校后勤改革必须重视后勤实体建设,培育合格的准市场主体
      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体仍然比较缺乏。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有所不同,虽然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也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大学层面,培育和塑造自办的、合格的准市场主体的途径之一,就是要重视后勤实体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转型、创新,把学校的后勤实体培育成合格的准市场主体。改革、创新、转型的重点、亮点、难点,都在这个“准”字上;“准”字怎么把握,要有比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和比较高的领导艺术水平。
目前,各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有的片面强调“公益性”,否定市场规律的效率和作用;有的过分强调“社会化”,否定自办后勤在高校中的应有地位,存在着高校后勤实体日渐远离学校行政教学中心、作为高校有机组成部分的地位不断下降的现象,出现了某种边缘化趋势,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我以为,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应当得到某种矫正。
      (三)高校后勤改革必须重视后勤队伍建设,保障后勤干部员工的地位和价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缓解了供需矛盾,后勤不再成为高校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但是也由此造成了个别学校轻视后勤、低估后勤的不良倾向,在这样的高校,后勤地位有所下降,队伍不够稳定,留不住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这不利于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也不符合学校的长远利益。高校后勤要有长远发展,就要对后勤实体进行正确定位,要制定事业发展规划,要有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计划。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管理干部队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后勤干部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要打造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后勤队伍,重点造就一批精干的业务骨干和领导骨干,他们既要有开阔的视野,厚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业务能力,这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基本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要求。
      (四)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既服务,又育人,一切为了学生。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活动等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改革过程中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革新,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挖潜、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打造节能型校园,坚持“一颗红心”,实现绿色服务,让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这个“一颗红心”,就是指“以学生为本”。
      (五)高校后勤改革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把握好改革目标、路径和节奏的关系
      后勤社会化大方向已经确定,新型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但改革过程是渐进的,是有节奏性的,必须要精心选择路径,既要积极推进改革进程,又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的特点提出分类指导意见,尽可能提高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但渐进并不是拖拉,不能用渐进掩盖落后,要用奋发有为、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去精心谋划,注重行动,注重效益。
      (六)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建立既适应市场机制、又体现教育公益性的后勤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后勤投入机制
      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根植于教育的公益性,来源于国家政策优惠,但由于管理水平、运行成本的差异,服务价格、公益性水平实际上并不相同。后勤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国家政策优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服务价格优惠,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然而,高校后勤面临着变化多端的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物价因素和劳动力成本因素对后勤运行的影响很大,后勤服务公益性功能的实现需要有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因此,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有利于高校后勤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履职监管;高校要从政策配套、资金支持、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对后勤的投入,支持后勤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