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注重文化建设 实现优质管理

作者:吴琼日期:2011-02-22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高校公寓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主体:公寓管理教师与学生。前者是管理者,后者是被管理者。自从学生进入大学入住到公寓之后,他们实质上就与高校签订了一个合同:学生服从学校公寓管理规定,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公寓服务,由此形成了二者的管理关系。
    IBM前总裁郭士纳认为:文化是管理的灵魂。在企业中如此,在高校公寓管理中也是如此。前者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后者则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虽然目标不同,但文化贯穿其间作用却是异曲同工。
    良好的文化塑造,能够使每一个组织成员对组织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与认同并非来自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平时工作中的积累。能否在日常工作中把握认真、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将直接决定被管理者是否认同这一管理组织,如果一开始便认同,那么将形成成员对管理规则的认可,在发生冲突时,将更容易信任“权威”——管理者的裁定。有了文化作为铺垫,被管理者将服从作为默认,而不是在混乱管理状态下,以对抗作为默认。因此,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将大大降低。
    因此,我们需要明晰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
      文化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管理学中的文化,是指硬规则之外的软规则,即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员工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重叠、相互认同、相互包容。其范围首先局限在管理组织内部,其协调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围绕的核心是管理规则,解决的对象是矛盾与冲突,实际的效果是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细化到高校公寓管理中的文化,因为管理的核心就是实现目标,文化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围绕着目标进行。高校公寓管理的目标很明确:管理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寓服务,学生能够良好地遵守公寓管理规定,在短暂而又关键的大学四年中健康快速的成长。
      围绕这一目标,良好的公寓管理文化必须具备如下特征:监测并剔除一切可能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管理者工作认真、公正、透明和高效,学生信任公寓管理者、真正将公寓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工作关系,而是有了一份情感交流、一份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寄托。
      下面笔者将从管理者的角度,分别对以上几个大学公寓管理特征详细阐述。
      一、工作态度:不能以“没有事故”为工作标准
      近几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速,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部门,在一系列重大的公共事件面前,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突破。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坦然面对来自社会与公众的疑惑与问题,表明了我国政府部门愈加强大的执政能力。而其中一个核心思想便是:处理一次事故、惩罚相关责任人只是治标,防止事故的进一步发生、将制度诱因从深层铲除,才是杜绝后患的根本。
      这一思想同样可以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借鉴。高校公寓管理不能以“没有事故”为最高工作标准,而要以杜绝一切可能发生“事故”的诱因为工作标准。只有消灭了看不见的事故诱因,看得见的事故才能永久避免。不然,单纯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故,无论处理得多么严肃,没有深挖事故发生的根因,也不能完全杜绝下一次类似事故的发生。
      这里所说的“事故”,是指违反公寓管理规定、损害学校、大学生利益的各种情形,比如夜不归宿、偷窃、打架斗殴、留宿异性、损坏公共财物等行为(当中绝大多数属于人际关系问题)。大学公寓管理在地域上相对密集,管理难度相对政府管理要简单。但这并不等于说公寓没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出生,这代人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与同龄人长期相处的经验,因此缺乏必要的人际交际技巧、包容心和同理心。加上不断更新的生长环境,使他们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内心更敏感,在处理人际时往往方法不对,造成“好心办成坏事”的不良结果;加上价值观不稳定,容易受到群体性心理影响,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这些构成了“发生事故”的可基本素。
      管理者的职责是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包括提供住所、供水、供电,必要的生活用具以及解决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和心理问题,即硬件和软件服务两方面。前者只要有资金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难题,真正的挑战在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指导。只有做好后者,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根有源,“事故”发生的诱因才能杜绝。
      二、工作作风:认真、公正、透明、高效
      如何做好软件建设?这要求管理者做到如下四点:认真、公正、透明、高效。
      现代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能的最好方式是:让被管理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而不是被命令;感觉到自己得到好处、而不是被剥夺利益;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而不是可有可无;感觉到被管理能够为自己省去时间与精力,而不是耗费自己过多的成本。
      在大学公寓管理中,管理者态度认真,能够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因为任何小事都被管理者重视;管理者处理利益分配时公正,能够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好处,因为做到了均衡就是做到了公正,实现共赢局面;管理过程透明,每个人都会心服口服,实施流程顺畅;管理者工作高效,每个人都会觉得被管理是省时省力的,因此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寻求“被管理”,而不是藏着掖着,由此打通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两者关系的和谐共生。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生入学是管理的特殊时段。每一届新生入学,都有一段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区间。这一大学生观望、了解高校的初始阶段,是文化影响的最关键阶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管理者能否快速认同管理组织,进而影响未来4年管理成本与效果。因此,新生的到来对管理者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通过高考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指标进入高校,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条件迅速把握他们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因此,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模糊,这就要求管理者通过高密度、高频度的走访、调查、聊天等方式快速了解新生的特点,辅之以历年学生入学时积累的基本经验作为补充,快速把握新生特点,进而把握全局,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方法。
      在与新生接触的过程中,管理者认真、公正、透明、高效的工作作风很容易获得新生好感,只有被管理者认同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从内心尊重管理者,那么在发生冲突和事故时,管理者实施管理职能才会被大家认同,进而能够起到快速处理事故、获得最大满意度的效结果。
      三、文化核心:“师生关系”最为根本
      在高校公寓管理关系中,涉及到如下基本的三对关系:管理者与学生关系、管理者与管理者关系、管理者与雇佣工的关系。后两者的关系并非公寓管理工作的重点,而第一种关系更为根本,公寓管理文化所影响的重点也落在第一种关系上。
      在管理者与大学生关系层面,目前的大学生公寓管理生态基本停留在纯粹的工作关系阶段。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和谐共生的情感阶段:大学生将公寓管理老师视作朋友,产生友谊与信任,在大学生学习层面之外,构成生活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形成,学生与老师也就构成了一定层面上的共同体,在处理冲突、节约管理成本方面将有明显效果。
      要达到这一关系,就要求管理者将“与学生共处、经常性地进行交流沟通”作为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学校管理制度上也应进行相应变革:比如鼓励老师深入学生之中,如果必要,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从薪酬、奖金设置上进一步对主动深入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予以倾斜和激励。这些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构建师生和谐共荣的关系是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最终愿景。期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检验更加丰富,期待大学公寓文化建设有更大胆、更富创新的探索试验,最终实现高校公寓的优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