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刍议社区文化建设的美育作用

作者:李进莉日期:2011-02-22来源:烟台大学后勤集团社区服务管理中心

      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和提高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社区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造就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重要任务。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动静结合,集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社区“家”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高审美意识,让美滋润学生生活,让美伴随成长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以美育人的有机结合,也是加强“四进”建设,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重要内容。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觉美和鉴赏美
      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要在社区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区空间,让社区环境更加优美,不仅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品位,追求美的品行,创造美的才能。烟台大学社区服务管理中心长期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和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育人”的社区美育新理念,借助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公寓楼、教学楼和院系馆加强标识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内容的策划宣传上独辟蹊径,走出一条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品味美的新路子。
      自2006年初,社区中心着手形象标识系统(Corporate  Density  System简称IC)的导入,对中心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进行全方位策划和设计,开发出“办公室标牌系列”、“品牌开发系列”、“标牌宣传系列”、“宣传板与胸牌系列”、“办公场所提醒系列”、“安全警示系列”、“公共标识与旗帜系列”等七大系列。在标识系统的开发中,社区中心特别重视育人教育与艺术欣赏的结合。以南校区为例,当您走进南校公寓门口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育人”的宣传横幅映入您的眼帘;设计新颖的门带引人注目;大厅的正方是雕刻一新的醒目大字“和谐、安全、文明、优质”,中间以烟大校徽相隔;走廊南北上方各有两行大字,分别是“恰同学少年,只争朝夕”和“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走廊墙壁分别悬挂着十多个图文并茂、内容包括学生成长做人的标牌;在标牌相间处陈列着学生书画作品;8m多长的安全长廊警示人们要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以“建魅力烟大、创文化社区”为主题的特色宿舍展板,时时提醒同学要热爱社区、热爱家园;楼内“消防疏散图”设计一新;值班室的外厅分别挂着监督台和服务用语,“5S”服务引人夺目,“安全预报”、“小王帮办”、“社区文化建设指导站”、“织心坊”、“和谐社区建设五个套餐”等服务品牌并排陈列;“雨中情-爱心小红伞”服务品牌尤其突出,红色的小雨伞与锃亮的伞架交相互映;设计高雅的“服务测评台” 时时与人沟通交流;值班室内各种规章制度均规范上墙;值班窗口上方“优质服务示范岗”七个大字体现着社区中心服务育人的宗旨。新生入学时,家长们评价说,“烟大社区的人文环境,让我们对孩子的社区成长放心”。这充分说明,使服务质量和美育工作视觉化、符号化,不仅可以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有助于人文社区、平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使社会对烟大的整体水平有一个鲜明的认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本科评估、德育评估、平安校园评估和共青团规范化建设评估验收工作中,烟台大学社区中心的文化建设深受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二、社区文化设计的艺术美和思想美
      社区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它本身带给人们的鉴赏美和认识美,在于文化建设本身美的表现力。如何将艺术美和思想美融入社区文化的设计和开发,是社区文化建设美育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必须适合、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艺术美和思想美的有机结合正是唯物辩证法形式和内容关系在社区文化设计和开发中的具体体现。社区文化设计的艺术美必须依所反映的文化内容而产生,艺术离开了内容,将失去它特有的品位,由高雅转为平庸和乏味,艺术的生存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内容离开了艺术,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必将缺乏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美形成于对生活和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的过程之中。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艺术美和思想美的有机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创意策划工作是提升社区文化艺术美的前提。烟台大学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特别注重社区文化的创意和策划,以色彩、图片、版式结构等艺术元素为媒介充分表达文化思想内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心坚持走品牌化育人之路,先后开发了“小王帮办”、“汤哥热线”、“织心坊”、“爱心小红伞”、“315直通车”、“人生导航站”、“沟通100”等服务品牌。这些品牌的宣传有个共同点就是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品位高尚、渗透力强、教育面广,版色宣传以黄色为主色调,构成社区中心暖色的服务地带。例如,在“织心坊”服务品牌的开发中,我们以慈母纺线为图案背景,辅以孟郊《游子吟》进行宣传设计,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学生缝补衣物,这种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动态的文化设计方面,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寻找育人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例如,毕业生离校之际,我们针对毕业前的不确定因素,及时做好同学的稳定工作,我们以一位学生家长的名义,草拟了一封盼儿回家的信,文章以一位沧桑老人培养儿子的辛苦经历,表达了老人渴盼儿子成人成才的强烈愿望,育人效果显著,有不少同学含泪看完了来信。
      (2)社区文化宣传内容要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相一致。只有学生乐见乐闻,与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学生才乐于接受和参与,例如我们开展的“学生社区十提倡十抵制”宣传活动就受到广大同学的充分肯定,我们通过对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流表现和不良风气,总结为“十提倡十抵制”,在版式宣传中,我们以拍手歌的形式编写顺口溜加以褒贬,图案是以漫画的方式加以夸张宣传,深受大家的好评。
      (3)要重视学生对社区文化建设设计和开发的参与。要挖掘和吸纳有艺术特长、工作热情高的同学参与到社区党工委组织中来,将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他们自己的才智艺术性地表达出来。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美与和谐美
      审美观作为审美主体判别美丑的尺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审美观也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在审美观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社区美育工作是凭借社区文化美的形象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静态社区文化的宣传设计和动态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规范、调适、激励和约束功能,因此,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方法。
      社区文化是高校文化的DNA,长期以来,烟台大学社区文化建设在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养成,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塑造健全人格,优化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我们将社区文化总结为六个方面。
      (1)功能齐全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近几年,社区中心加大对学生公寓、教学楼和院系馆的设施投入,加强社区中心的功能建设,为学生配备了书桌、电话、洗衣机、饮料机;在学生宿舍设立了宣传栏、通知信息张贴栏;在教学楼投资配备了两千多幅窗帘,从而改善了居住条件、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在院系馆建成了四季花开、芬芳满园北方高校室内最大的植物园。这不仅方便了师生,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硬件美。
      (2)文明儒雅的服务文化。通过对管理员的着装仪表、言行举止以及普通话、文明用语的推广,树立社区文明形象;通过“小王帮办”、“织心坊”、“汤哥热线”、“爱心小红伞”等服务品牌的创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和创新理念,主动热情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家的方便、安全和舒适,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服务的温馨美。
      (3)质量第一的管理文化。通过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员工和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以管理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管理促工作效率的提高,以管理促服务质量的创优,以管理树服务形象,以管理来约束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行为,真正做到素质和制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文化带来的科学美。
      (4)科学严谨的制度文化。通过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上墙公示宣传,特别是对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从而展现育人工作的规范美。
      (5)永无止境的教育文化。通过培训,使我们员工的管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提高;通过开展“心系学子、相互沟通、经常交流、改进作风”的座谈会,使我们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2006年社区中心组织编写的《新生服务指南》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通过在社区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和成长做人的行为指导,让学生和员工真正体会到社区文化建设带来的体验美。
      (6)不断提升的理念文化。通过对员工的五爱教育以及学生特色宿舍、免检宿舍和节约宿舍的评比活动,尤其是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广泛开展,使我们的员工和学生更加热爱社区,热爱烟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社区文化建设带来的境界美。
      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以美促智的社区文化建设,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化、审美化的目标和要求,它极大推动了党建思想工作进社区的广泛开展,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美的形成,构建了青年学生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体现了“走近艺术欣赏美,文明举止体现美,热爱生活发现美,志愿服务传承美,投身实践创造美”五项审美实践活动要求,是当前审美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