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班蒸点师傅,凌晨三点半醒来
汪合兵,34岁,华中科技大学饮食总公司西一食堂蒸点组白案师傅,2008年3月到后勤集团学习白案技术,最大的愿望是能有自己的蒸点铺子。
每天3点半起床,已经形成习惯了
凌晨3点半,一天之中最清冷的时候,整个城市都在酣睡之中,也许还刮着风、下着雨、飘着雪,而此时的汪合兵已匆匆踏上自行车,骑行在上班的路上,他要赶在4点钟之前到达华中科技大学西一食堂,准备早间师生喜爱的蒸点。
3:40此时的街道一片静寂,空气里有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冷。除了偶尔疾驶而过的出租车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人。3:55,汪合兵到达西一食堂时,整个食堂后厨已经灯火通明。除了蒸点档口外,其他档口的早班师傅也都已经到了,开始准备早餐。虽然汪师傅做白案师傅才三年多,但是"每天都是3点半准时起床,已经形成习惯了。即使不上早班也睡不着,这个点准醒。不过也挺好,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汪师傅笑笑说。
蒸点这活儿常让他汗湿衣襟
4:00,和汪师傅一起上早班的几位师傅都已经换好工作服,和面、压面、制馅、下剂、包制、醒发、点火蒸制,师傅各司其职,忙活起来。即使在冬天,这样忙碌的工作加上炉火蒸汽让师傅们出了汗。汪师傅说:"冬天还好,夏天就很难受了,工作服、工作帽是必须穿戴整齐的,炉火蒸汽可以使整个工作间温度达到50多度,全身都是潮湿的。"
面带微笑迎接就餐师生
凌晨5点,整个工作间里热气逼人,蒸柜里的包子就要蒸好了,师傅们开始了开餐的准备。虽然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按要求清洁档口,但开餐前,汪合兵和其他师傅们一道还是要在把档口再重新清洁收拾一下,不锈钢开餐台被擦得熠熠发光。6点50分,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炉了,汪合兵又整理一下工作服,洗干净手上的面粉,戴上专用手套,面带笑容,站到窗口前,迎接着前来就餐的师生。
要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
早晨7点,"师傅,一个鲜肉大包。""好咧,您拿好。"取包子、刷卡、递到学生手里,汪师傅手脚很麻利。"后面的同学怎么了?"汪师傅和气地问,"我忘记带饭卡了……"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准备回去拿饭卡。"先把早餐吃了吧,免得上课迟到了,明天记得带卡来补刷就可以了"汪师傅说。学生接过汪师傅手里递过来的包子,连声道谢。
"不怕他明天不来补刷卡吗?"记者很疑惑。"这种情况也发生过,不过非常少。大部分同学都很守信用,我相信他们。"汪师傅说,"这些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外出求学都不容易,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如家服务,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那名学生让我非常感动
早晨7点40分,早餐就餐高峰期。档口前排起了长队,一位顾客没有排队,径直挤到窗口前,准备买早点,汪师傅提醒道:"请自觉到后面排队。"那人表情很不耐烦,低低地骂了一句就离开了。看到记者气呼呼的样子,汪师傅笑了:"这样的还算好的,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生气。"事后,汪师傅告诉我"其实我的脾气是很差的,但无论受到怎样的不理解,我都会把火压下去了,保持微笑。"
记得那是在华中科大东三食堂工作的时候,一次中午进餐高峰时,食堂就餐的师生非常多,白案组的师傅们都在帮忙开餐,一位进餐的顾客十分不耐烦,一边不停地用饭卡敲打窗口的玻璃,一边不住的骂骂咧咧地抱怨着。见此情景汪师傅上前向他解释,那位顾客丝毫听不进去,反而更大声的指责起汪师傅,汪师傅忍不住就和那位顾客吵了起来。不一会,食堂经理就闻讯赶来,把汪师傅带进办公室进行教育。教育还没开始就被打断了,原来目睹了整个事件经过的学生主动跑过来向经理说明情况,还说不能责怪汪师傅。汪师傅说这件事让他非常感动,自己做得一点一滴师生们都看在了眼里,十分理解。从那之后,汪师傅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反省自己,再也没有和顾客发生过口角。
最欣慰的事是蒸点受到师生欢迎
上午9点,进餐早高峰已过,汪师傅抓起一个馒头就往嘴里塞,从凌晨3点半到9点,忙活了5个多小时的汪师傅才吃上第一口饭。此时能容纳600多人同时进餐的西一食堂大厅里还有40多位师生在进餐。"早餐供应将会一直持续到中午开餐,只要有学生来,就会供应早餐,只不过品种没有那么多了。看到蒸点受到师生的欢迎,供不应求,是工作中最欣慰最开心的事了。"汪师傅告诉记者,"有时候,开餐的时候很想喝口水,可连续几个小时都在工作,为了不影响开餐,师傅们都不敢喝一口水。"
记者手记:在采访的时候,看到从凌晨3点多起床一直工作六个小时才能吃上第一顿饭的食堂师傅们,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抱怨,字里行间说的几乎都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感情,那种享受工作、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们每天早晨在食堂享受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时,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想到食堂师傅的辛苦,想到他们为了给全校师生服务而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所经受的艰辛和劳碌。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的不便。
食堂的师傅们说:"师生的理解对我们真的很重要。碰到人多排队,发生误会时,有些顾客过激的言语会让我们很伤心。"付出了这么多,师傅们说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或是几句温暖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