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信息

住建部科技司: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进展及工作要求

作者:日期:2013-08-13来源:

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进展及工作要求
住建部科技司节能处张福麟处长
(2013年6月15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要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建科[2008]90号)和《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207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于2008年起启动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工作进展
      (一)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示范高校数量稳步增长,已由2008年的12所高校增长到2012年的77所高校,每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也逐步增加,目前共支持了191所学校开展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补助资金已达65730万元。
      表1. 高校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高校基本情况
      年度       获批高校数量(个)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万元)
      2008       12                                       4935
      2009       18                                       7950
      2010       42                                       18450
      2011       42                                       16150
      2012       77                                       18245
      (二)示范覆盖范围较广。一是示范高校中既有国务院直属高校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交通和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也有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二是已基本实现地域全覆盖,节约型校园示范已经覆盖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三是示范高校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含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政法类、体育类、民族类等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
      (三)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前三批示范高校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建设工作,初步具备了验收条件,已有30所高校通过了验收。从验收情况来看,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四)政策、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和教育部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制定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并在总结已验收高校工作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验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工作成效
      (一)减少能源支出,降低办学成本。一是根据调研的71所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效果来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共24520万元,带动地方财政和高校配套投入23078万元,通过监管平台可以及时发现跑冒滴漏,实行有效监管,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支出14017万元,中央财政投入资金静态回收期约1.7年,经统计分析,在充分发挥监管平台作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使高校的能源费用降低20%左右,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有通过监管平台,实现了重点用能单位、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管理和跑冒滴漏的快速识别和诊断,降低了人工成本。
      (二)实现了节约型校园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校园能源、资源的节约,还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些学校结合监管平台建设和运行开展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设了校园节能方面的选修课,利用监测数据支撑了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除支持学校节能管理之外,监管平台还可为学校其他日常管理提供支撑。如监管平台可与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结合,多数高校在监管平台中设置了学生宿舍用电超负荷报警及保护功能,有效杜绝了学生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极大降低了火灾隐患。
      (四)摸清了能耗的现状,基本掌握了高校的用能规律,发现了节能的潜力。通过能源的统计、审计和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摸清了不同类别建筑的耗能特点,锁定了高能耗的建筑,识别了节能改造的技术路径。通过开展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使各单位、部门了解其建筑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结合相关管理机制,调动了节能的积极性。
      (五)促进了节能管理和低成本、无成本的节能改造。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从2011年起组织开展了高校节约型校园节能综合改造示范,目前支持了两批共18所高校以监管平台为抓手,因地制宜开展了节能管理和改造。通过安装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建筑节能改造前后用能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可掌握节能改造项目的实际效果。从改造效果看,通过加强运行管理、更换关键用能设备、必要的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等措施,可实现节能30%以上,改造项目投资回收期平均在3-5年。
      (六)示范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一是部分学校在建设监管平台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平台构架模式和建设经验,成为兄弟院校开展平台建设的支撑单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在五批示范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带动下,全国有300多所学校正在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二是学校充分发挥了教学育人的特点,结合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了校园节约氛围,培养了具有节约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建设起到了辐射和教育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据的挖掘还不够深入。节能监管平台建成后积累了大量的能耗数据,当前并没有得到最充分有效的运用。需要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分析提炼出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高校节能工作。
      (二)一些示范高校监管体系建设深度不够。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高校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深度不够,难以支撑节能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部分高校节能监测点覆盖深度不够,不利于高能耗建筑的节能诊断;二是不能实现分单位、分部门能耗独立计量,无法支撑后期能耗定额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部分高校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竣工资料收集和归档不够完备,不利于后期系统维护管理。
      (三)部分高校长效机制仍需完善。随着监管平台建设的深入开展,子系统数量和监控设备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同时,一些硬件设备将陆续过保,需要建立节能监管平台使用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保证平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高校节能改造融资有待进一步拓宽。多渠道筹措节约型校园建设资金的机制还未形成,部分学校由于资金匮乏,影响了监管平台的建设深度,需要积极探索财政补贴、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培育建筑节能咨询服务市场,健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探索高校节能减排的新机制、新模式,如清洁发展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等。
      (五)高等学校节能技术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尚未建立分地区、分类型的高校建筑用能用水标准,高校在用能用水管理和评价工作中无统一标准可遵从。各高校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相关配套政策和规章制度,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四、下一步的工作
      (一)尽快出台《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验收管理办法》,抓紧时间完成前三批示范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验收工作。
      (二)总结已经验收高校的经验,分气侯区、分学校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加强宣传交流,指导第四批、第五批示范高校做好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工作。
      (三)完善标准规范,加强考核评价。在总结前期示范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修订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与运行技术导则,完善节能规章制度,建立考核体系,引导高校开展分单位分部门的能耗定额管理,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节能新方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