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践

建设后勤服务型机关,夯实反“四风”长效基础
——苏州大学教服集团《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组

作者:日期:2013-12-18来源:

       群众路线教育中的“反四风”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高校后勤保障部门,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反响较大的“四风”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建立长效机制。而对后勤部门的内部机关而言,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应该成为机关转型升级、优化职能、提高效能、改进作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高校后勤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意义

    后勤部门是服务部门,为师生服务、为员工服务理应成为后勤机关的职责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后勤的机关已沦为专司领导服务的八字衙门了,除了对下级的服务态度令人不敢恭维之外,服务水平也江河日下,最终影响了整个后勤的效能、作风及形象。

    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是现代化后勤的应有之义。作为现代服务型后勤,其内设机关应当与其一道,成为符合现代后勤保障体系要求的职能部门。里外一致,才不至于外强中干;也只有表里如一,才能真正的做好服务,打造一个现代服务型后勤保障体系。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是后勤部门服务价值观上的理念性回归——难道后勤部门本不该是“服务型”的吗?将后勤服务部门纳入行政体系,而导致其异化为行政机关的官僚体系的机器架构部件,这是后勤的历史错位。现在让后勤回到它的本色中来,已经成为各有关部门的共识。

    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是新时期机关的发展趋势。在全国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和各类其他组织的机关,都在适应时代的变革与群众的需求,积极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后勤组织(无论是后勤行政部门还是后勤服务实体)的内部机关,毫无疑问,也必须与全体机关一道,走向“服务型”,按照服务型机关的体系框架与各项要求,结合后勤实际,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

    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是群众性教育的机制保障。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说到底就是唤醒我们骨子里的群众性,明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信念。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落到实处,必须在机制上予以保障。而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则成了后勤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有力回应,成为祛“四风”之魅的不二选择。

二、后勤机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四风”问题,在全国高校后勤机关或多或少有些存在,主要突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主义问题。形式主义是机关治理之顽疾。其管理心理学基础是无为主义。怕出错、怕麻烦、怕创新,希望一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喜欢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形式,谋一个奖项,图一点虚名,工作不重落实。在后勤机关里,突出地表现为质疑、抵制、磨耗后勤改革,把改革拖入泥沼死水之中,而不是千方百计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呐喊助威,做好机关应做之事。人们在一些后勤机关里,看不到后勤改革的成效,体会不到后勤改革的精神,享受不到后勤改革的成果。换个门牌(名称)、职务,但却没有转变职能作风,这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2、官僚主义问题。官僚主义是人们最痛恨的“四风”之一,但也是机关里最容易滋长的毒瘤,稍不留神,就“官僚”了。为什么会官僚?因为人家要求他办事,官本位在作祟。在机关里工作的人,他本身是不具备权力的,是他所在的部门、职位具备着权力,但他形而上学地认为自己是权力的化身了。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一方面要促进机关本身职能更多地向服务型转变,淡化、弱化“权力”意识;另一方面机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通过优质服务行使机关赋予的职责。后勤机关不要把服务职能异化为权力职能,更不能把自己定位为“某某干部”。而应以“后勤服务员”、“人民勤务员”身份出现,避免官僚主义在后勤机关肆虐。

       3、享乐主义问题。“此地乐,不思蜀”,讽刺的是刘阿斗的行径,成为了千古笑话。而一些后勤机关工作人员也有类似“此地乐”不思“基层艰辛”,不愿到“一线工作”,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玩电脑,聊天打牌发微信,群众的事不着急办,拖拖拉拉,稀里糊涂,引起广大师生和一线后勤员工的不满。本文认为后勤机关如果真要享乐,那就应该以主动联系师生员工,为其排忧解难为乐;就应该以蹲点帮扶,深入一线顶岗服务为乐;就应该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

       4、奢靡之风问题。后勤改革之后,很多后勤部门获得了长足发展,后勤效益越来越好,职工收入越来越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铺张浪费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些已经到了“奢靡”的地步。后勤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已渐行渐远,办公面积求大,办公家具求贵,办公电器求新,兄弟高校后勤之间往来接待比阔气,讲排场,这些都已经偏离了我们后勤人的本色,容易导致贪腐问题,必须高度警惕,应该深刻反思、予以整改。

    此外,后勤机关还应高度重视文风、会风等相关作风问题,防微杜渐,长抓不懈。

三、建设服务型后勤机关的有效路径研究

    高校后勤如何建设服务型机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设立推进机构,落实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工程。服务型机关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落实,只能是黄粱一梦、空中楼阁。在实际工作,后勤部门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由后勤处长(总经理)或书记亲自挂帅的“服务型机关推进委员会”这样的协调机构,将各部门负责人纳入其中,分解任务、推进落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地方党政机关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的做法。在地方,一般由各地的机关党工委负责落实此事:制定计划,执行反馈,沟通整改,监督考核,持续深化。后勤部门如果有机关党支部(或总支)的,可以在后勤党委的领导下,由机关党组织负责牵头推进落实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工程。机关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服务型后勤机关建设工作,把其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打牢反“四风”的机制基础,从根本上提升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形象。

    强化服务文化,筑牢后勤服务型机关思想阵地。后勤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思想基础是服务精神,为师生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学校服务是后勤服务的三个维度。缺乏服务精神,没有服务理念,是难以触动后勤机关人员的灵魂深处的东西的,也不可能建设成有外延、有内涵、有体系、有灵魂的服务型机关。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后勤机关在行政体系的机制侵淫之下,管理职能强化,行政意识浓厚,机关工作人员往往成为单向度的管理者,而忽视了本该主位的服务职能与服务意识,必须坚持把“去行政化”落到实处。其次,要树立“服务后勤”意识。后勤机关首先是为后勤本身服务的,要牢固确立服务意识,面向后勤基层,服务后勤员工,为后勤改革与发展服务,做好领导的助手,做好职工的帮手。再次,要形成机关服务精神。要有新时期后勤机关服务价值观,形成一种服务精神,对外表现为服务文化。后者是保障服务型机关长效化的文化软甲。要大力宣传服务文化,使之成为后勤机关人员内化于心,外在于行的文化力量,在后勤机关里形成“人人讲服务,人人会服务,人人乐服务”的正能量。

    改进服务流程,夯实后勤服务型机关运行机制。后勤服务型机关的运行如何避免重蹈“行政化”的覆辙,必须从流程治理着手。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种管理的流程。要明确建立和改进服务流程,夯实服务型后勤机关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服务流程。要分析、确立每个机构服务流程环节、要素及要求,建立PDCA流程闭环,并使每一个科室的人员都清楚如何按照流程去规范、有效地提供服务。二是强化流程落实。流程制定好了却不去落实,就极有可能流于形式。为此,要全面推广和强化服务流程,可以通过服务技能竞赛,服务对象评价,监管机构考核等来强化服务流程的落实。三是要持续改进服务流程。ISO的精神之一便是持续改进,对于机关服务流程也是如此,要做到随着服务现状的变化,不断优化流程,使之更快捷、更高效、更人文。四是要推广电子服务流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终端等,弥补现实服务流程的不足,让服务型机关更加富有时代性、大众性和现代性。五是要引入服务评价流程。要通过建立后勤服务评价流程,对机关每项服务工作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价,促进其工作不断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创建服务品牌,引领后勤服务型机关创新潮流。创新,是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的根本路径之一,而创建服务品牌、突显差异化个性服务,则是新时期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的明智选择。第一,要确立服务品牌。应该根据本部门的服务实际,策划一个独具部门个性与服务要素的服务品牌。如办公室可以强化其上传下达、作为协调部门的服务品牌“连心桥”等。第二,要推广服务品牌。机关党组织或服务型机关建设推进部门要积极推广服务品牌,可以先推荐几个较成熟品牌,引领各机关共创服务品牌体系的潮流。第三,提升服务品牌。要让服务品牌成为后勤自身的一系列招牌,促进品牌的衍生效应,以小服务品牌,促大服务品牌。不断形成“品牌引导服务提升,服务促进品牌优化”的良好氛围。第四,美化服务品牌。要通过设计Logo、标语、标识等VI系统,有条件地可以工商注册,提高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荣誉度。第五、统筹品牌系列。主要是在品牌效应逐步体现的时候,做好统筹管理工作,避免因为后期各机关在服务品牌的管理上“各自为政”,也为了避免服务品牌建设的“一锤子”工程,避免服务品牌的虚化和弱化,实现一室(科)一品,规模效应。

       5、构建辅助工程,强化后勤服务型机关实施基础。在构建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 必须推进相关辅助工程。一般来说,应该抓好三个辅助工程:首先是效能考核工程。主要是针对各科室建设服务型机关、落实服务品牌情况而进行的监督考核工作,由服务型机关的推进机构负责。可以在服务品牌系列中评比出“品牌”(知名服务品牌)或者服务优秀品牌奖等予以表彰,既是对相关部门服务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更多服务机关的促进。对于那些作风效能低下,服务工作不力的部门,应该处以各类处罚或者“摘牌”等。其次,要建立服务评价工程。对后勤服务型机关的服务评价是机关服务水平评判的重要手段,应该充分利用第三方专家系统、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后勤机关服务评价。既可以仿照行政中心和银行窗口的服务即时评价方法,也可以由第三方如委托学生组织来进行全面的满意度测评或服务效能测评。一个客观的评价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服务型机关的建设成效,尤其是能反映群众对机关服务的诉求与期待,对服务型后勤机关建设是大有碑益的。再次,要建立群众参与工程。群众是后勤服务型工作的主要客体,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机关服务做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把建设服务型机关与坚持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建设群众满意的后勤服务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建设推进机构应该在服务型机关建设工程的顶层设计、过程实施、改进完善等环节充分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凝聚民心,使服务型机关成为群众服务的机关。

四、建设后勤服务型机关的盲点与误区

    服务型机关建设是高校后勤的一个新型的机关建设趋势,面临一些误解和困境也理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看待这些不利因素,并积极转化为有利条件。

    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长期以来,后勤机关的工作人员认为机关理所当然是为领导服务的,主要是“伺候”领导,对于“服务”群众,很多人认为不是“主营业务,因而是不甚重要的。这种思维的形成也与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由上级领导决定有关。群众对于机关服务水平如何,缺乏应有的话语权,顶多发发牢骚,难以对机关工作有大的触动和改变。这种传统思维定势在全国高校后勤机关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是制约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的思想因素,应该随着服务型机关的转型建设而先一步而变。思想先于行动。服务型思想不占领头脑,服务型机关建设必然难以奏效。机关服务领导与服务群众的两大基本任务是机关工作的一体两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服务领导,更多的是扮演好参谋与助手的角色;服务群众则是充当服务和帮手的角色。只有同时做好“两个服务”,才能做到“领导高兴、群众满意”,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两头受气”了。

    机关职能局限的约束。后勤机关设立之初,都有着自己的职责,随着服务型机关建设的推进,很多机关职能的局限性就暴漏出来了。主要缺陷在于如何在服务好领导与上级的同时,服务好群众或下级?应该准确地定位机关自身的职能,从传统的单向度的服务领导与上级的同时,明确要服务好群众与下级,主动转变职能,适应时代要求。像一些发展较好的后勤实体,在走出校园,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带来了全新的工作压力与挑战,深入社会市场一线的“前敌”部门和同事,需要来自“大本营”的机关和同事的大力支撑和服务跟进。可以说,机关服务水平高,后勤综合战斗力也就高。

    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事业单位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积习积弊是不可回避和文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校后勤建设服务型机关的同时,其他兄弟部门的机关或许在转型服务型机关的选择上还举棋不定、举步维艰,或许压根不想走服务型机关之路,亦或许是搞搞挂羊头卖狗肉的形式主义,这些势必会对服务后勤型机关建设带来冲击。当然,上级领导对服务型机关不重视、不关心,下级单位对服务型机关建设不理解,群众对后勤服务型机关要求太高等,也会给服务型机关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后勤服务型机关建设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心无旁骛,主动转型升级,赢得未来服务的主动权。

    建设高校后勤服务型机关是一个事关后勤长远发展的历史性命题,难度大、期待多。但现在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可借,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从抓反“四风”着手,努力推动后勤服务型机关深度建设与发展。

 

(课题组组长:陈爱萍,苏大教服集团党委书记;主笔:毛波杰,苏大教服集团企业文化部副主任;成员:徐榕君、韦广全、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