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践

基于SWOT理论的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作者:武超群 杨若曦日期:2013-12-24来源: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为中央财经大学多校区后勤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力支撑。本文通过运用SWOT理论分析了中央财经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目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构建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长效机制,以期对中央财经大学多校区的后勤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字】:高校后勤文化体系 后勤管理SWOT理论长效机制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重大历史机遇,高校后勤文化也不例外。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式,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向社会化发展的标志。随着“文化后勤”工程列入《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工程,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作为中央财经大学多校区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加强后勤文化体系建设,对提升高校后勤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构成及其功用

 (一)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构成

文化一词常常用来指社会的高文化,也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1]。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可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延伸出来,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高校后勤员工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高校后勤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校后勤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后勤文化建设体系涵盖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然而,大学后勤文化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导致后勤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最终削弱了德育在后勤文化中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功用

《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文化建设和人文教化的内容,“化”是文化构建和教

化的落实,使“文”落地生根,开发结果。所以,高校后勤文化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功效,可以发挥物质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多校区后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以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为契机,以老校区后勤文化对新校区辐射带动为手段,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多校区后勤文化为主旋律,以充分发挥多校区后勤文化的育人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等为目的。

(三)高校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高校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存是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相互融合而产生。高校后勤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它的文化不仅在校园范围内,还与校园外部的组织有联系。所以,两者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存的。其次,两者的目的都是育人。后勤文化是以 “三育人”为宗旨,校园文化是以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主要目的。最后,高校文化的主体是学生,而高校后勤文化主体虽是后勤员工,但 “三服务、三育人”宗旨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两者的主体上都是最终指向了学生。这就看出,高校后勤文化和高校后勤文化必须共存在能更好的建设起来。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SWOT分析

利用SWOT 理论根据我校后勤企业自身的既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即S代表 strength)、劣势(即W代表weakness)、机遇(即O代表opportunity)和威胁(即T代表threat),并对此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见下表)。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新旧校区都具有优美舒适的环境;后勤物质文化正朝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快速发展;后勤企业领导层日益重视后勤文化的发展,为员工开创了多种文化活动

多校区办学固有的物理屏障;高校对后勤文化的作用认识不够,研究程度不够;后勤员工构成复杂,团队不稳定,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后勤文化的开展没有可持续性;不岗位之间的员工交流少,后勤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重大历史机遇;《中央财经大学“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重点工作》为后勤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高校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割裂严重,缺乏融合性和感召力;与其他优势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缺乏体现现代企业精神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

 1.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优势(S)分析

   200998日,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正式启用,成为沙河高教园区第一个入住的高校。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担负起惜水、节电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光盘”活动,宣传节约粮食资源的责任。后勤集团举办了多种文化活动来丰富后勤员工的生活。2011年底,中央财经大学在沙河校区举办第一届金勺厨师技能大赛,旨在培养员工形成稳固的的意识形态。近几年,面临着物价、食品安全等多重压力,20123月后勤集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严谨而完善的饮食保障服务体系,在学校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劣势(W)分析

    多校区办学有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地理分割成为多校区文化建设的物理屏障。多校区后勤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对原先积淀的后勤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或增减,因为新校区很难在短时间内吸取老校区的优秀后勤文化,形成后勤统一的文化精神。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后勤员工复杂,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竞争意识偏弱,全局观念和团队意识欠缺,不同岗位的员工沟通较少,配套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类制度也有待改善,后勤集团与学校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建构与有序开展。

3.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机会(O)分析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共第十七届六次全会提到,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为此,中央财经大学结合多校区实际,制订了《中央财经大学“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每年拨出大量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艺术节的开展。艺术节整合校内的各种分散的文艺活动,鼓励各学院和行政部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其中。第二届艺术节主题为“腾飞之艺”,口号为“礼乐皆得”,时间分为“雅风季”(4-7月)和“隆乐季”(9-12月)。这些条件和举措为后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4.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威胁(T)分析

  高校后勤和其他优势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缺乏体现现代企业精神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与处在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校园文化相比,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没有有效融合,以实现“借鸡下蛋”的效果。自2008 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来, 国家加强了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高校后勤用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后勤人员尤其是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待遇长期上不去, 后勤人员不稳定的问题日渐突出。

三、构建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长效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需要根据上述对高校后勤文化的SWOT理论与5W模式的分析,从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整合管理的层次,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根本宗旨,构建以人为本的后勤服务文化体系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后勤服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首先可以设计具有本校后勤工作特色的独特标志。2012年,沙河校区昌欣物业正式发布启用LOGOVI形象标识系统,是公司对外展示品牌文化和品牌服务的重要内容。后勤集团还需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其有更远大的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基层储备干部,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还要提高后勤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使后勤管理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明晰组织结构,为后勤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后勤部门要将其服务宗旨放在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为维持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后勤制度文化,改以往高耸式为扁平型组织结构;健全绩效考评管理制度,把后勤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后勤部门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中[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休假制度,使员工们的生活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

    后勤文化建设有必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保持后勤队伍的生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要加强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广大后勤员工能掌握的当前前沿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法,以此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效率。为提高后勤文化建设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活动和比赛来开拓其思想,让员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后勤工作还要引入信息技术人员,使后勤系统逐渐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四)创立文化自有品牌,全面提高后勤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后勤企业要打造满足高校师生需求并可以推向市场的自有品牌。在提炼出后勤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4],既要建立其自有品牌,还要注重品牌的延伸。后勤企业可以结合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打造具有后勤品牌特色的美食节。既丰富了校园艺术节的元素,还可以宣传其自有品牌,实现后勤自有品牌和校园艺术节的“双赢”策略。这也体现了后勤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共存理念。沙河校区保洁员陈慧英在首届艺术节中用“美声式唱法”演绎《我爱你中国》,震惊中财,极大地提升了后勤企业的美誉度。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后勤企业建设的核心。高校后勤应该对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怎样以一种崭新的形象面对各种挑战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在不断的探索中,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更深层次。

(注:本文系2012年度中央财经大学后勤改革与创新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武超群,男,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编辑职称,本校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杨若曦,女,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通联:

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武超群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 主编,程克雄 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第8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一版,2011-10-26

[3]张宏建:浅析高校后勤文化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第212

[4]周日琪:高校后勤企业基于提升竞争力的品牌战略管理,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ebe98a2d915f804d2b16c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