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践

高校节能减排实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江西九江学院的案例分析

作者:吴桃娥 李华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日期:2014-07-18来源:

摘要:高等院校是国家资源的消费大户,也是污染物生成大户,节能减排实施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对高校节能减排实效予以科学考核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路径。文章基于江西九江学院近年来节能减排取得实效的案例分析,从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两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节能减排实效考核评价的三级指标,并针对高校的实际特点提出了节能减排实施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校;节能减排;考核指标;路径

 

一、高校节能减排的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校园内生活群体居住密集,所以校园内外的水、电、气、暖、油、煤等能源消耗以及办公用品等消耗量都非常之大。可以认为,高等院校的节能减排效果不仅事关学校的办学成本节约,而且校园内节能减排项目的系统实施能对学生成为节能减排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高校节能减排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形式。学生作为高校校园内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如果节约美德缺失,浪费行为、攀比消费行为盛行,所浪费掉的并不是一点点物品和资源本身,长此以往丢掉的却是从古至今形成的节约文化和忧患于国家资源短缺的社会责任感。无疑,这种状况不仅加大校园内的节能减排压力,也会阻碍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有效推进。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传授专业知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应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和熏陶。这也包括,利用课堂教育、主题班会、板报、展览、征文、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和媒介,对学校的节能减排规划措施、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国家资源的有限性、节能减排对于个人、对于国家、对于世界的紧迫性等,都要进行广泛宣传,以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教育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人格气质,主动承担起为学校、为国家节约资源的匹夫之责。

    其次,高校节能减排是缓解高校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由于高校资源投入多由政府埋单或学生学费支撑,使得有的高校存在着水、电、煤、气等粗放式管理的问题。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以及前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扩建校园的情势下,高校运营中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办学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就要求各类高校要在不降低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益观念,实施精细化管理。实践证明,有效实施节能减排是缓解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的最可行方式,它能减少重复建设、重复购置、超标建设、超标配置等建设性浪费,也能减少师生盲目的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等消费性浪费等,能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线。

    再次,高校节能减排是有效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节能减排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也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在运营中,虽然没有像校外企业那样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但因其消费群体集中众多,也蕴含着极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节约型社会的建立,离不开高校通过文化、制度、技术等措施和手段,实现以节约促减排,以减排促节约,形成良好的资源利用效率,承担起高校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应有责任。而且,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宣传阵地,其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在高校中把节能减排当作一种文化来宣传和倡导。这种先进文化的广为传播不仅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宣传,还能够带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生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反过来,又能扩大高校与产业界及社会其他层面在节能减排合作方面的空间,进而提高高校人才师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节能减排实践的实效考核指标体系

        由上可知,高校节能减排无论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运营管理,还是对于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虽然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不实施节能减排看似不会带来直接的负面效应,其实不然。亦即必须对高校发展中的节能减排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一方略要在高校有效实施,也必须有科学的指标体系考核予以促动。这里,通过对江西九江学院节能减排实施的过程进行总结,并推广到一般,归纳得出了对高校节能减排实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一)江西九江学院实施节能减排的典型案例

    九江学院作为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之一,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通过开展大力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严格实施各类节能减排措施,校园环境治理、资源有效利用、办学成本节约取得了明显实效。

其一,节能减排投资逐年增长。在办学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财力有限的瓶颈性问题,但学校立足长远,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对能有效解决校园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和改造。如投资100余万元改造了食堂油烟排放系统,投资200余万元在学生公寓安装了智能电表管理系统,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了三座污水处理泵房对校内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投资50万元在所有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楼和图书馆等公共地方安装节水器,投资300余万元对学校所有食堂进行天燃气改造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有效改善了后勤服务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校内后勤服务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二,能源消耗逐年递减。虽然高校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能源消耗量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要少很多,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大群体、小社会”,其能源节约举动能为社会带来不菲的贡献。近年来,九江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如投资400万元对食堂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先后在校内建立了净菜配送中心、白案统一配送中心、米饭生产线、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室、通过国家QS食品安全论证的纯净水生产线、自动洗碗机等,在校内推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连锁、风险公担、利益共得”的机制,减少了校内各个食堂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量大的局面。再如通过实施公务用车管理改革,通过拍卖,将原101辆公务用车减少至59辆,学校通勤车交由公交公司托管,每年直接减少能源消耗几十万元和人力资本成本。经过这些年节能减排措施的稳步推进,在校师生的人均能源消耗量逐年递减。

其三,环境治理能力逐年提高。学校从2002年至2008年先后率先在江西高校中建设了三座校园节能减排污水处理泵房,对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楼等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处理后达到中水可用标准再循环利用,用于学生宿舍、教学楼卫生间便槽的冲洗和校园绿化灌溉,每年处理污水达到850000余吨,每年直接减少自来水用量60万吨,减少污水排放60万吨,校园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校园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为学校节约资金100余万元,每年减少排污费几十万元。

其四,节能减排综合收益成效显著。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从短期来看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资能够给学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明显的。如上所述的数据,能源消耗量的减少、自来水用量的减少、排污费的降低等,都可以看出近年来九江学院节能减排的投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收益。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拥有在校师生4万多人的大型校园节能减排意识的形成,对社会节能减排措施的推进是大有裨益的。

(二)节能减排实效考核指标体系

    九江学院的案例虽然只是一个个案,节能减排的过程也不是最先进的,但对其节能减排的行动进行升华、拓展,并比较借鉴国内其它一些高校节能减排的实践路径,同时结合国家对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的指标体系,可以得出高校节能减排实效的考核应有的指标体系。

    因此,基于以上案例的分析,根据高校运营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两个方面,设定三级指标体系对高校办学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实效实施予以考核(如表1所示)。

 

 

1 高校节能减排实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

节能设施投资额

食堂资源节约设施投资额

节水节电设施投资额

环保设施投资额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废气处理设施投资额

能源

消耗

在校师生年人均能源消耗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煤炭消费总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天然气消费总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电力消费总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用水量

污染排放及治理

在校师生年人均废物排放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废水排放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烟、粉尘排放量

在校师生年人均固体废弃物生产量

污水处理

校园污水年处理能力

校园废水排放达标率

校园水循环利用率

固废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置率(煤渣)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节能减

排收益

节约支出

排污费

水、电、气、煤、油的节约

废物利用收益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

 

    以上指标体系中,主要立足高校运营的特点,选取高校校园内所消耗的主要资源和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考核指标,同时考虑到校园内人员众多的特点,采用了人均指标予以说明。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可考察节能减排在高校校园内实施的实际状况,并将各项指标与政府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相比较,以利于政府针对不同的主体制定差别性管理、约束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执行。

 

三、有效推进高校节能减排的路径建议

        进一步分析九江学院以上节能减排实效的取得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制度体系的约束激励以及技术手段的保障等。因此,在总结该校节能减排实施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以上指标体系,我们以为,高校节能减排的实施至少应坚持以下几种路径。

(一)文化宣传路径

    节能减排的推进,始终不能仅靠奖罚制度来促成目标的实现,应当通过文化宣传让节能减排意识潜移默化到各个群体的思想意识层面,让这一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性,高校作为一个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群体更应如此。但是,高校节能减排的文化宣传不能毫不区分的采取“统一的方式、统一的内容”笼统的进行,而必须针对校园常驻的不同工作和消费群体(后勤职工、学生、教师)开展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那样才能取得实效。

    首先,以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后勤员工在能源管理和使用中成为节能减排的先导者。之所以将后勤员工放在最先,主要因为这一群体是学校能源资源的直接管理和使用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能源耗费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因此,要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学校能源耗费和减少污染物的随意排放成为一种职业操守和工作素质要求。适当的时候,可建立相应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将能源资源的管理使用和个人荣誉、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予以促动,最终有效减少学校水、电、煤、气、油等能源的耗费和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其次,以节约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成为节能减排的践行者。校园内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学生对于节能减排的实施看似“视而难见”却又“处处可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于学生,主要是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找回“节约光荣”的传统美德,要让他们知晓社会资源的有限,要让他们在思想深处形成对社会资源的忧患意识以及勤俭节约的行为准则。作为大学,不能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于现在大学生普遍节约意识下滑的状况下,不能仅靠校报、广播、板报、网站等媒体的宣传,还应该把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

    再次,以师德师风教育告诫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成为节能减排的示范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高校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当在一些良好的社会公众意识和传统美德方面真正做到“行为示范”。 无论是在家里、教室、办公室还是食堂等公共场所,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真正使自己节约的行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同时,这也是教师践行良好师德师风的主要展现。

(二)科技创新路径

        在国家节能减排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推动下,各种节能技术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应当积极地将这些技术和设备科学的运用到校园内的各个场所,以科技手段减少能源浪费和提高污染物回收利用能力。如通过节能灯(声控灯、感应灯)、智能电表、智能用水管理系统、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等都可以广泛运用于校园的学生公寓、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等。不仅从技术上对能源消耗予以控制,也通过这些手段促进师生员工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

    除了上述科技产品的广泛运用外,对于高校而言,节能减排的实施还有更重要的方面是各高校在校园改造、新区建设等项目过程中,不要就节能减排而搞单纯的项目建设,应当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全局,综合规划校园内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管网设计、环境治理设计、能耗节约设计等,将节能减排贯穿于各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可以利用科技途径达到的一些项目有:(1)利用人工湖收集地表水,管网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化灌溉水管预埋设计,室外地下上下水管预埋设计、房屋两条供水管(自来水管、中水管)的设计等;(2)污水处理与景观水处理。利用建设校园污水处理设施,配之以科学的管网设计,有效净化生活污水,并回收循环利用;(3)新建房屋采用节能新材料、新工艺,加大节水、节电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实现建筑节能。

(三)制度保障路径

    尽管我们强调要通过文化宣传教育让节能减排成为师生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但在现阶段,制度体系的保障和推动同样必不可少。对于高校来讲,节能减排的受益者和责任承担者通常是分离的,这也是浪费现象严重的重要根源之一,这种现象的消除必须靠制度体系的激励和约束。这里的制度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学校节能减排长期规划方案及其实施细则。节能减排是一种长期行为,长效机制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稳定的制度建设做保障,具体如校园节能减排五年(十年)实施规划、节能降耗统计工作方案、能源审计工作方案、部门节能减排公示工作方案等,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让各部门、单位节能减排实施有据可依。

其二,学校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和奖罚制度。学校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这些指标上,节能减排应当成为部门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采取“有偿用能、按表计量、定额分配、节约奖励、超额收费”的管理方式,使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而且要不断地提高其权重。

其三,学生节能减排激励处罚制度。学生能源消耗的主要场所是宿舍,将学生节能降耗的行为与学生评先评优资格相挂钩,对严重浪费水电的宿舍和同学,可以告知其所在院系,建议取消评优资格。反之,对于在争创“节约型校园”活动中有贡献的同学进行嘉奖等。这个措施可落实学生节能责任,并能起到宣传和榜样的作用。

(四)资源共享路径

    对资源的忧患意识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应当成为通过资源共享等手段促成的节能减排行为。如前所述的九江学院校内建立了净菜配送中心、白案统一配送中心、米饭生产线、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室、通过国家QS食品安全论证的纯净水生产线、自动洗碗机等,都是基于科学配置校内资源的而建立的。事实证明,这些技术设备的投入,不仅提高了校内各后勤服务产品的质量,也优化了校内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再如校园内的循环水利用系统,使得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都采用各种污水及雨水进行收集再行处理后达到环保所要求的“中水”水质,开辟了学校的第二水源,降低了学校自来水取用量。用来冲洗便器、洗洒道路,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减轻了受纳水体的污染,也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污水回用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消除了环境污染,具有多重的效益。

    当然,节能减排需要长效机制的长期促动,我们以为,以上四种路径应当综合起来穿插使用,而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唯有此,才能真正满足前述的高校节能减排实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让高校成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 刘发明、谷坤.基于节能减排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J].节能技术,20105

[2] 邹丕振. 论高校节能减排[J].高校后勤研究,20105

[3] 王曼,杨俊峰.节能减排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4] 徐迪祥,徐桑.浅谈高校节能减排的意义和主要抓手[J].宜春学院学报,200910

[5] 张建桥. 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099

[6] 徐家林.高校应走在节能减排的前列[J].湖南农机,20109

 

 

【作者简介】吴桃娥(1956—):女,湖北武穴人,教授,九江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与实践;

李华(1977—):男,湖北宜昌人,副教授,九江学院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

 

通讯作者:李华:cylh9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