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校园建设经验与案例

浅谈高校节约型后勤建设

作者:日期:2015-03-04来源:

浅谈高校节约型后勤建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林小惠

 

摘要:资源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而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一般说来,各种经济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占用学校的大量物质资源,同时高校后勤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触密切,后勤工作中一点一滴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后勤系统的节约直接关系学校的经济效益和办学成本,直接影响着学校每位师生员工节约意识和节约行为的形成。本文通过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意义的阐释,对高校后勤浪费现象的剖析,提出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对策。

关键词:节约型   高校后勤   建设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后勤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念,认为我国资源多而全,不存在缺乏经济资源的忧患意识,没有这样的意识,自然就存在普遍的浪费宝贵资源的习惯,这种浪费的现象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让大家形成共识,我国的资源,就人均来说,是极度缺乏的,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资源可贵、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良好习惯。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社会观念影响至深,而高校后勤服务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建设节约型的高校后勤对节约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1.培养节约意识的人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

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节约型主体、节约型制度、节约型体制等。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的意识。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阶层,对社会现在和将来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在大学里培养学生节约的观念,他们在毕业后把这种节约观念带上社会,会带动全社会节约观念的养成。而且,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还有利于为节约型新技术和节约型新设备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2.建设节约型后勤是培养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基础。

观念的形成来自于直接的感知。高校后勤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触密切,后勤工作中一点一滴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的资源消耗及管理大部分在后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的落实在后勤。后勤服务涉及每个大学生的吃、住、行等。学校后勤职工的节约意识、日常服务中的节约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后勤要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高度来推进节约型后勤的建设,长流水、长明灯,不仅是物质上的浪费,更为影响大学生节约资源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后勤浪费现象剖析

浪费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不易解决的难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浪费现象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活动到家庭生活,从国内到国外,都广泛存在。高校后勤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

1.规划上不科学导致建设中的浪费。

高校规划上的不科学,主要是二个方面问题。一是规划上落后和混乱,特别是一些老校区,缺乏统一长远协调的校园设计和规划,对陈旧的校舍和设施就事论事地实施改造以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统盘考虑,导致有的刚改造好马上就不适用了。二是规划上冒进,特别是一些新建的校区,盲目追求高大全,盲目攀比,搞所谓的大手笔化巨资建造的设施闲置严重,浪费大量宝贵资源。

2.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

高校后勤工作要得以开展,离不开相应的资源,合理的资源配置,能使后勤工作协调、有序、节约,若资源配置不合理,会使资源配置多的部门资源产生闲置和浪费,资源少的部门无法满足正常的需要,成为“木桶原理”中最短的木板,从而影响整个后勤服务的提供,产生全局上的浪费。但是,在高校后勤中,有些部门和领导为了自己的方便,争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有的部门占有比较多的房产,全然不顾所占房屋的闲置,有的部门为自己配备车辆,使用效率并不高。

3.责任意识的失缺导致铺张浪费现象无处不在。

在高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没有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下班后办公楼依然灯火长明、电脑不关、空调大开;大教室里只有一二个人在学习,却开了几十盏日光灯;学生公寓内“人去灯明,细水长流”现象时常发生;高校学生中常常出现剩饭、剩菜现象……在水、煤、电、油四处告急的今天,各种浪费行为却仍大量存在于高校后勤中。这些处处可见的浪费现象,实际上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的,但是由于管理不力、责任淡薄、主人翁意识不强,化公家的钱不心痛,这些浪费现象不但不能根治,在一些高校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势态。这种在一些人眼里不起眼的浪费现象,日积月累不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对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

4.管理的粗放现象导致能源浪费现象的产生。

大学里公共区域的水、电对于师生员工来说是无偿使用的公共资源,很多高校能源计量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往往只有一级计量,二级计量很少,有些统计不全。一方面由于学校快速发展对用水用电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是学校水电管理的相对滞后造成浪费现象严重。加上高校后勤缺少具备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精细管理的知识、经验、能力的人才,节能降耗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

三、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对策

建设节约型的高校后勤,就要观念先行,制度跟上,措施落实,责任到位,科技创新。

1.培养忧患意识是开展节约教育的有效方式。

纵观历史,有识之士都是从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浪费的危害的,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浪费造成的损失有时比较隐蔽,但其破坏力比较大,可以造成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物质丰富的和平时代,人们的忧患意识在减退,在观念上对浪费造成的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对于浪费的认识偏差,使得浪费的危害就更大了,浪费者麻木不仁,理所当然;旁观者习以为常,漠不关心,有些浪费甚至是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习惯成自然。

要深化节约意识,把节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首先要加强对后勤干部、职工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广大学生,在后勤干部、员工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其次是要大力开展国情教育,要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其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紧迫性。通过教育宣传,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深化节约观念,以宣传带动节能,以教育促进节能。要通过教育在大学生中树立这样的观念:你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因为资源不是属于个人的,不是钱能够买来的。

2.加强制度建设是节约型后勤建设的基本保证。

建立保证资源节约的制度就是要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首先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学校的规划和各项建设都是在精心考虑、群策群力下决定的,避免随意决策。其次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避免谁权大,谁手长,谁占的资源就多的不合理现象。再次是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都有人做,各类浪费都有人管,制定节能目标责任制,对于严重浪费资源的部门和同学,可以考虑取消评优资格,对于节能降耗有贡献的,可以采取嘉奖。还可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证,把管住浪费、提倡节约贯穿在日常工作的主线之中。

3.落实管理措施才能促进人们主动节约。

首先是加强计划管理,强化成本核算意识,校园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维修改造,材料、仪器设备购置都要实现计划管理。按计划进行维修改造,就能较好地按必要、有序、前后一致的原则进行,较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合理使用新消耗资源,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计划管理,是对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的管理监督,是提高使用效率有效措施,同时,能避免重复购置、不良购置等带来的浪费。

其次是实行量化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有偿用水用电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水电的精细化管理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高校都在探索节水节电的方法,积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实施有效的水电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水电的现象。目前大部分高校已解决一室(舍)一表、合理配额、过量多付、定时收费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在量化管理中,要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

再次是要大力推进后勤管理的集约化,将后勤“分散发展”模式,转变为集中和聚集保障模式。经济学研究证明,空间上分散的发展模式,资源的消耗要比集中和聚集的模式高50倍至80倍。为此高校后勤发展要走集中统一或相对集中统一的路子,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后勤资产,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

4.强化责任意识才能杜绝各类浪费现象。

高校后勤工作是很实在的工作。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要靠每一个岗位、每一点细节来落实。制度不是万能的,有效的制度还要靠人去落实。后勤工作人多事烦,而且后勤事务几乎都要与钱财物打交道,很多浪费现象都要靠后勤职工的责任心去杜绝。因此,高校后勤要加强对员工责任意识的教育,经常性进行节能常识和技能培训,培养节能管理人才,教育广大员工要从自身做起,树立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的观念,围绕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加强违禁电器的检查和教育,这样才能把节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提高节约的效率。

高校后勤管理要善于利用依靠科技创新这一优势,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技改能力,用高科技手段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节材、节能、节约资源,都离不开硬件建设,离不开新技术。高校后勤要推广和使用管理新技术及绿色环保节能产品,抓好源头。要调整、控制和减少那些用能高、耗能大、消耗资源多的设备和后勤服务产品。积极推广使用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学校建筑物及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用公共建筑智能化用能设备管理等新技术系统;要加强对各种耗能设施、设备的巡视检查,定期进行能耗监测评估,对高能耗的设施、设备及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