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人力资源

张福麟: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工作思路介绍

作者:日期:2010-03-08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处长张福麟
   
      建筑节能占到全社会能源总量的27%,全社会的能耗大概是三个部分:工业、建筑和交通,建筑能耗大概占到1/3。发达国家按照全社会建筑能耗来分,也是工业、建筑和交通这三个方面。但是发达国家可能建筑的能耗更高,像美国、欧洲都占到40%。
      高等院校的建筑量很大,所以建筑节能工作是我们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跟教育部联合推进这项工作的原因。下面我从七个方面给大家做介绍:第一,全国高等院校的基本信息;第二,高校用能用水现状;第三,节约型校园建设政策依据;第四,国外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动态;第五,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进展;第六,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七,节约型校园建设下一步的工作。
      一、全国高等院校的基本信息
      截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建筑面积达到5.08亿平方米;在校学生数超过2300万人,教职工数189.1万人,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数的4.4%。
      二、高校用能用水现状
      我们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得出四点:高校的用能用水的现状,总量大、种类多、人均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可能有的同志不太同意我们这个观点,但是这是我们经过分析得出的四个观点。我下面用一些数据来说明,为什么我们得出这四个观点。
      第一,总量大。
      基于05年45所高校能源统计结果测算:全国高校总能耗约179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生活消费总能耗的7%;
      全国高校总用水量40.87亿吨,占全国生活用水量的8.14%。但是大家记住一个概念,就是高校的总人数只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数的4.4%,基本上能耗、水耗差不多要到两倍。
      第二,种类多。
      有煤、电、气市政热电和其他,煤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1%,用电26.8%,用气20.3%,市政热力4.1%,用油0.1%。
      第三,人均能耗高。
       45所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45所高校的人均年能耗0.775吨标准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32倍。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节能节水潜力大。按照我们跟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提出的目标,就是2010年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也降低15%,在校生2300万人测算,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356.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
      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35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2.6亿多人,节能潜力将更大。所以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三、节约型校园建设政策依据
      节约型校园建设也是我们整个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程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出台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从法的层面,有节约能源法、节约法等等。作为我们部门的一个条例,就是《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月1日也正式实施了,还出台了一些规范性的文件。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民用建筑推进节能工作做了法律的规定。新建建筑要强制性执行节能标准要求,要加快推进既有建设的节能改造。要加强节能系统的管理,还要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规模化应用。
      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在高校里面有住宅、单身宿舍、公寓等。公共建筑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服务业建筑、教育建筑、卫生建筑、其他公共建筑。
      规范性文件——操作依据
      由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07年《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把能耗标准作为建设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合格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建筑的建设,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标准和有关建设标准,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成后,应经过建设能效专项的测评,凡达不到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有关手续。这是指的我们新建的公共建筑,现在高等院校都征地,建设新校园,在老校园也有很多的楼盖起来,这些楼也都必须符合节能性标准的强制要求。
      第二,关于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的管理。要完善大型公共建筑的监管体系,完善用料标准、采暖、照明能耗的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其中能耗高的,要逐步实施节能改造,要研究制定公共建设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标准。
      国务院07年发了15号文,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通知》,这个通知里面,也特别提到要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完善体系,深化改革,要在25个示范省市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统计、能耗标准制度。
      建设部07年也发了一个《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里面跟高校有关的,特别提到了要广泛持久、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学校做节约型建设,这个点还是非常好的,量大、潜力也大,主体比较单一。学生出来都可以扩散这些理念,也是作为我们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要加强这项工作。
      08年,我们建设部和教育部发布了一个《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07年我们还发了一个《国家机关办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导则》,08年我们发布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传输技术导则》、《计量设计导则》等,这些文件在建设部的网站上都有,大家可以登陆网站看。有《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等。这是我们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法律政策还有办法。   
      四、国外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动态
      国际背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绿色学校的理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性的教育”
      1997年,C2E2组织联盟:美国30余所著名高校加入
      国际动态:美国“气候变化应对协议校长联盟”加盟318校
      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协会”320校
      英国:以学校为舞台,学生为主体的“人与地球”环保节能运动,加盟55所
      中国香港:较早接受欧美绿色理念,与国际接轨
      中国内地: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主要工作:绿色采购(再生纸等)、节省能源、节省资源、零排放推进。
      主要的技术措施:
      现状——参照LEED五指南设计、感应传感器、节水便器、低流量喷淋头
      将来——要进行生命周期测评,智能设计、楼宇模块。
      主要活动:
      学术活动、面向社会举办公开讲座/研讨,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与社会其他大学、区域自治体的提携和交流。
      实践活动,组织生态体验参观,推进实践活动,还有一些宣传活动,大家可以在国外网站上搜集到这些信息。
      国际可持续发展校园联盟,同济大学加入了此联盟。   
      五、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进展
      我们国家进行了几年的时间,朱处长牵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下面我把我们进展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总体情况:刚才我在我们大型建筑管理规定里面,提到了要对公共建筑进行能耗的公示制度,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湖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10个示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5所以上的高校的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工作。北京8所、广东7所,其他的都是5所。
      贵州和福建分别普查了38栋和661栋高校的建筑,上海、广东、广西、四川分别普查了5、45、8、13所高校。
      天津、安徽、山东、甘肃、四川、北京、陕西分别填写的报表。
      山东有45所,天津7所、陕西17、广西8所,北方寒冷70所、夏热冬冷14所。
      已上报58所高校生均用水现状,平均水耗40吨/年/人。各个高校人均水耗差距较为明显,所以节水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05年直属高校的用水统计是145吨,50所实施节约型校园高校40吨,所以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节水效果很明显。
      用水的结构和提高:水资源的消耗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自备水为主,也有1/5的学校实施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利用,但是规模较小。
      节电工作:已上报55所高校单位面积用电面积现状,电耗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当然我们的分析有点粗糙,因为各个学校的性质不太一样。所以电耗包括水耗有性质不同,但是总体我们做了统计。最大的一年有52.7度,平均值是17.7度。
      05年75所直属高校用电1292度,08年各省市公示高校平均1100度,08年实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高校483.6度。
      08年示范高校公示,是我们要求要进行省级公示的,跟05年75所直属高校的数差不多,有所下降。实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高校,相当于08年各省公示高校的44%。如果要按照单位面积的电耗实施节约型高校的电耗,大概是没有实施的47%。
      我们在财政部的支持下,跟教育部联合确定了12所试点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并且给12所高校进行了资金上的补贴,这个资金主要用于建设节能审计和能效监测的平台,包括改造的费用。这12所高校有中央党校、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等。
      12所试点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机构。各示范学校均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
      2.定目标。多数学校确定了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工作计划。
      3.找重点。安装数据采集装置,进行能耗分析。
      4.抓监管。已经或计划进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5.重教育。强化宣传教育,倡导校园节约氛围。
      采取的节能节水措施:
      1.节电:红外智能控制、节能灯、半导体光源、供电智能控制等。
      2.节水:智能IC卡洗浴系统、雨水、中水利用。
      3.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智能供热、地源热泵等。
      4.行为节能
      这是更重要的一块。
      12所示范高校取得的主要经验,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
      1.积极探索高校节能节水改造模式
      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探索建筑节能节水改造新思路、新技术、新措施,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作用。
      2.积极探索新建校区资源节约模式。
      山东建筑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新校区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厉行资源节约,依地理地貌建设校园校舍、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取得了明显效果。
      3.积极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模式。
      形成了以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工作的模式;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由学校牵头,技术支撑单位配合开展工作的模式;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代表的由省(区、市)建设部门牵头,教育和财政部门配合,组织辖区高校开展工作的模式和以北京师范大学代表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大家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是很著名的教育师范院校,工科这方面的力量不强,所以他们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给他们做规划、技术措施,类似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4.积极探索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投融资方式
      现在形成了政府和地方财政补贴、学校自筹资金和市场融资等三种主要融资方式。浙江大学出台了国家补贴和学校自筹经费比例为1:1.5的配套政策;北京师范大学也自筹资金进行了改造。   
      六、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全部梳理之后,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当然这个不是普遍的,对每一所高校都是这样的,恐怕也不全面,总体上来说:
      第一,认识不到位。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校园节水节能工作中尚有差距,对创建节约型社会思想认识不清,缺乏节约意识。
      第二,目标不明确。
      只有管理手册或实施意见、甚至单纯地谈宣传教育,没有总体规划统筹,无具体的工作计划、技术措施。
      第三,机制不完善。
      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以资源节约为目标体系,制定了部分制度,但是,体系不够完备,尚待健全和创新。
      第四,责任不明确
      多头管理和多部门在管,导致部门责任不明。
      第五,考核无指标。
      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办法,通过全方位实施管理,才能达到节约目标。
      第六,缺方法、少措施。
      缺少科学方法支撑;不同高校资源消耗的基础条件不同,缺乏针对自身能耗水耗特点的节水改造措施。
      七、节约型校园下一步工作安排
      总体目标,我们跟教育部联合发的文件,“十一五”期间总体的节约目标,在05年的基础之上,生均能耗、水耗降低15%。
      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的节能节水工作。山东做得很好,李处长在这儿,跟我们建设厅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工作。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指导、督促当地高校做好节能节水工作;做好节能节水工作的评估;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我们也梳理了一下各高校主要工作及思路:
      第一,定好位、起好步、做好事。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领导小组。高校校区多,水、电、气,可能还分属不同的地方,所以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小组,这个事情推进恐怕很难。结合自己学校的建设,都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科研可以找到适当的工程,节约型校园建设也有科研的推进促进。但如果校内不能形成协调,我们外部的协调更难。所以整理一个领导小组,书记、校长划分责任,哪几个副校长来协调十分重要。
      第二,订立目标。领导小组是统筹、协调,确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目标,要分解、落实任务,建立校内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整体规划,详细的计划,还有具体的节能节水工作。要跟我们当地的教育主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建筑主管部门,我们有要求的,大型公共建筑要搞能耗统计、审计公示,高能耗的建筑我们要公示。全国25个示范省市,有的已经把结果报上来,比如说哪个学校电耗很高,比平均水平高出两倍。有的校长和书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有差距,我们在全国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节约型校园建设就是最好的表现。
      第三,定好位。调研比较、统计分析、规划设计,分布实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大型公共建筑要纳入我们的监管体系。要统计、审计、公示,定好位。
      第四,找重点。通过调研比较,校内开展能耗、水耗的调查,还要跟我们国家其他高校的能耗、水耗进行比较。我们希望在能耗、水耗方面大家也给予关注,同时我们也了解一下国际上节能节水的经验。
      第五,建基线。统计分析,分析重点用能单位,挖掘节能节水的潜力。组织管理体系、硬件设施情况,包括围护结构、设备系统;资源使用方式,用途方式等等。
      第六,抓标杆。一定要搞总体的规划设计,要确定总体的规划目标,设计实施方案、规划总体目标,包括管理、制度、资金等方面。
      第七,分步走。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节能节水改造工作。从建筑上来分,新建的建筑还有既有建筑,一定要符合强制性的建筑要求,这个毫无疑问。但是高校有的建筑,也并没有符合国家的要求。既有建筑的改造,比新建建筑要复杂一些,但是也要探索模式,进行启动。从建筑内部来讲,比如说空调的能耗,一点点改,然后再扩大到单体建筑,然后到建筑群、校区,整体的环境全部地贯彻下去。
      还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进行无成本的措施进行节能节水的改造。有一些是管理上的问题,管理不到位,需要加强管理,不需要投入钱。还有低成本的,稍加改进就有效果。国外他们的研究,无成本、低成本的改进,可以节约15%的能源。这个也是有定论的,平均水平,有的本来能耗就低,没有潜力可挖;有的耗能很大,无成本改造以后,可能会节约20%、30%。要宣传、教育、组织、管理,要结合学校的学科教育,确定近期的目标、中期目标还有长期目标。刚才说的无成本、低成本,投资回收周期长短,结合起来。
      第八、抓考核。考核评价,校内考核,政府考核,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我们也要加强监管。能耗的统计、审计、公示,这是我们的手段。下一步我们的管理办法有待跟教育部的同志介绍,能不能给领导打打分,这都是促进的手段。
      这是我们初步研究的一些指标,有一个打分表,有节约型设备的使用情况,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政策的制度,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建设等,还有效果,项目的落实情况,还有一些专项措施。
      学校内部的节约型建设,组织的建设也是我们建议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下要有一个管理的委员会,要聘请,有办公室具体负责,建立院系和部门负责制。要建立建设项目的审查制度,校园设施运行的管理制度,统计、审计的制度,数据的公示及共享的制度,还有需求管理,采购、环境管理等等。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
    1.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运行监管工作
    2.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
    3.开展低成本节能节水改造
    4.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5.加强机制体制建设
    我们跟教育部联合抓的12所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示范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示范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总结、提炼、形成规范性、指导性的文件,把他们已取得的经验、措施介绍给大家。我们委托同济大学谭教授牵头,还有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其他大学参与,我们准备制定了“两个标准”,“三个办法”,这两个标准、三个办法就是高等学校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的标准、运行管理的标准,能耗统计审计公示的办法,节能节水运行的管理办法,节能节水考核评价办法。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下午可能谭老师还要给大家做介绍,我们也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我们完善下一步要下发,我们要进一步操作。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建设部来讲,我们现在推进的工作,大概有以下六个方面: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标准;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新型墙材推广应用;绿色照明。
    有的工作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给予奖励,比如说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国务院下达了意见,我们分配到各个省区。比如说山东师范大学,家属教职工宿舍就纳入进来,中央财政有奖励的。所以高等学校,因为主体比较清楚,所以可以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我们也有资金的奖励。
    还有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高能耗的改造,这个有贴息的政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我们已经搞了359个项目,比如说山东建筑大学,他们也拿到了中央财政的奖励,进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项目建设等等。刚才朱处长讲的,其他的方面,发改委也搞节能灯的推广,墙改方面也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我们高校都可以积极到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还有财政主管部门,按照我们推进示范项目的要求进行。
    我想如果这个工作,单靠中央财政的支持是不能够彻底地、更好地进行下去。中央财政是一个引导资金,最近是要靠高校自己想办法解决改造的资金问题。因为节能节水是有效益的,两个方面的效益:一个是环境方面的效益,一个是资源节约的效益。环境效益政府要积极推进,当然高校也要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节约下来的能源还有水,就是钱,这应该说跟国家也有关系,因为很多高校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当然我们高校具体的利益关系,还是更加明确的。既然有效益,就能够引导资金流的转向。
    因为资金流从哪个方向走呢?肯定是能产生效益的方向走。刚才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潜力还是很大的。潜力大,资金进来自然有回报,现在的关键就是我们从认识上,从组织机制上,从模式的探索上,从技术的措施上要到位。建立引导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我们这个工作就能够做好。(发言内容根据会议现场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