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委托服务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与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选择

作者:日期:2011-05-16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宣勇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语境

      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有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主要讲的是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大学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困境中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从2004年以后一直到现在,我认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困境当中,在迷惘当中。当然这次《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让我们迷茫中看到了方向,又明确了方向。后勤社会化改革陷入困境的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可以这样表述,核心问题是后勤服务的价格与价值发长期发生了负偏离。价格长期低于价值,价格小于价值造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叫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的矛盾。后勤校长、后勤老总不光是要掌握经济规律,还要懂得教育规律,还要是政治家,承担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我们的原材料价格,员工的保障都已经社会化了,没有什么优惠条件。但是学生收费那么多年没有变过,只要涨价,部委的文件就来了,不能涨价,要稳定。第三是优质服务与成本控制的矛盾,现在师生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服务是有成本的,但是师生又不愿意支付,造成一种紧张、冲突。这样的核心问题、基本矛盾造成了这样的困境。

      三、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看后勤的路径选择

      路径的变革都是有依赖的,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必定是有依赖的。我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市场化,把后勤系统首先市场化;第二要按照市场化借助市场的主体实行企业化,最后才能够走向社会化,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一)市场化。这个市场确实不小。现在校学生有3000万,每月400元,这一元钱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200亿。需求是有的,1200亿,供给也是有的。但是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当中有两个环节是有缺失的,一个是竞争,现在是不完全竞争,很多都是垄断的,但是这个垄断是有历必然性;一个是价格,不是按照供求来确定价格体系的,而是政府规定的,政府定价。所以市场在现在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当中起不到基础性作用。
      市场化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价格与竞争不完全,由此带来了路径堵塞。为什么这几年停滞不前,处于迷惘,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造成了路径堵塞,走不下去了。而市场经济恰恰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个是产权清晰。第二是价格调节。计划经济的价格是由政府规定的,这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一个信号,是一个核算的符号,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非资源配置的信号。第三个是开放。开放是中国改革的起点,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信息、资源、能源无法跟外界交换;但是在现有的后勤市场和现有的情况之下,我们无法开放,所以这也是陷入困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企业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高校后勤有多少真正走向了现代的企业制度?必须市场化然后走向企业化。所以高校要去行政化,坚决不能行政化。后勤改革再往行政化方向倒退,改革就死路一条。
       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是否能够完全走向企业化?后勤有后勤的特征,一个是教育目标非常明确;第二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以大学都承担了政治责任,后勤也不例外,所以后勤是非盈利性的,要体现公益性,所以不能够完全等同于社会企业。在该问题上,袁部长说过一句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高校摆脱办后勤的负担,从而使高校领导可以专心致志抓教学科研,同时降低后勤运行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勤服务中的公益性的责任依然在政府和学校。
  服务的公益性是有成本的,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没有回答清楚。要涨价了,发一个文件说不能涨价,后勤消化,谁来买单,在该问题上政府一直是缺位的,而且政府老是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
       后勤社会化改革有赖于整个社会制度的配套。到将来某个时刻来做,我们都不能着急。是否可以无所作为?不是的,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什么?关键是怎么解决价格长期偏离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后勤的日子就好过一点。怎么做这个?关键是价格机制要建立起来,否则社会化还是原来那样。标准是什么?目标是建立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教育规律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共同治理。就是借助利益相关者分析,由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是利益相关的人来相互协商达到一个目标,让各方的利益达到均衡。在后勤改革里面,有四个利益相关者:政府、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经营者和学生。
      在这里有两个观点,一个是政府和学生在共同治理当中是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关键是这两者,如果这两者处理好了,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还是很有希望。作为政府来讲,首先是后勤改革的主导者,因为政府不主导了所以我们就不动了;第二是公共利益的体现者、社会制度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后勤改革的主导者,要推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形成和发展,要推动高校后勤企业的剥离与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推动建立高校行业协会,这是政府要做的。还有规范企业、高校、政府的权力。陈至立讲过政府统筹主导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公共利益的体现者,就应该通过免税、补贴的方式实现公共利益。政府要稳定,这是公共利益,怎么办,要拿钱来,补贴稳定的成本。另外,要承担贫困学生的救助,作为再分配者的政府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成本分摊,成本涨价的政府分摊,还要给学生资助的。关键是要形成机制,这是根本上的问题,而不是一听到风吹草动就下文件。同时它是社会制度的提供者。李岚清讲了高校后勤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制订具体政和措施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在可能的范围内,该给的优惠政策一定要给,支持的资金一要支持,尽可能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要维护市场秩序。这些都是由政府来做的。
      在治理的过程当中一个核心技术,是市民社会的培育。这个太重要了,学生这个利益相关者怎么办,这是关键也是个难点。从治理理论和治理技术来讲,重点要解决的是该问题。
      最近中央强调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公民培育,我们叫理性市民社会的培育。市民社会的培育基础在哪里?在高等教育,而恰恰这一个环节我们是缺失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对公民的培养,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是非理性的。我曾经跟一个养猪的农民的孩子讲,学校菜涨价你为什么要反对。他说损坏了他的利益,承受不了。猪肉涨价你父母得益了吗?他说得益了。那涨价了要由消费者来承担,你只愿意你父母来赚钱,为什么作为一个消费者不愿意承担呢?
       教育里面有一个悖论,假期要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真实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在生活当中可以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却把它包起来,这是教育当中的一个悖论。所以加强社会管理,给高等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怎么样加强未来公民的培养,怎么样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民主参与和加强民主教育。如果中国的高校后勤在这个问题上做突破口,那是对中国的民主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学生维权意识增强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高校后勤是一个基业长青的事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这是后勤干的。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的话是非常深刻的,中国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国高等教育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满足这些资料的需要。后勤社会化的作用,马克思说的非常清楚。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几条结论:第一,大学的离不开后勤的支撑,只要大学的存在,就有后勤的存在,大学后勤企业基业长青;第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为后勤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第三,后勤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瓶颈,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第四,后勤社会化是中国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最佳选择。(根据会议现场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