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作者:日期:2013-03-24来源: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南昌大学    曾晓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中央应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的新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绿色校园是高校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南昌大学紧紧围绕这一战略要求,“率先师表”,充分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持续深入推进绿色校园建设。
   
引入绿色、低碳理念建设生态校园
        2003年,南昌大学启动了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名园工程”, 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建生态校园。南昌大学在新校区规划时,就特别注意依照自然条件进行建设,保留原有的山林坡地,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在新校区建设之初,下水管道建设实行雨污分流,使雨水经过沉淀成为景观用水,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采取BMPs(最佳管理技术)模式,通过缓坡、渗滤等生态工程技术减少地表水流的冲击带来的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雨水的分离减少了污水的总量,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学校明确了“就近取水、集中取水”的绿化用水制度,校内120万平方米的绿地全靠雨水、湖水养护,每年可节约用水10万立方米。
   
制度创新、科学管理,有效推动节能降耗
        为推动建设绿色校园建设,2007年,学校制定了《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见》。为将学校措施落到实处,后勤管理处对原来的管理体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改革措施,并以制度为保障切实加强绿色校园建设。
        1、推行水电管理改革,水电节约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学校招生规模和新校区建设的完成,学校用水用电量急剧攀升,水电费用急剧膨胀。水电费用的增加,既有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设施改善而带来的发展增量,更重要的是,也有管理体制的原因。过去,学校水电管理实行学校统包统揽,收支都是学校负责,水电管理委托单位没有管理目标,各单位水电使用也没有限量,因而,水电管理委托单位、水电使用单位节约水电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直接导致了浪费现象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2007年学校对水电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出台了《南昌大学水电管理暂行办法》、《南昌大学水电费定额包干及收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水电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的权、责、利,根据“节支留用,超支不补”及 “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实行水电指标总额承包。这一新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各水电管理、使用单位积极性,收到明显成效。水电管理改革引起了学校各单位、部门及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自觉节约水电使用、主动减少浪费,营造了一个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氛围。同时水电管理改革也调动了后勤集团水电中心的积极性,中心在进一步完善水电计量设施的同时,加大了对偷水窃电行为的查处,有效堵塞了漏洞。
        2、改革用车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使用学校资源。为提高学校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学校分别于2005年、2006年对学校的交通车和学校小车的运营、使用进行了改革。
        一是改革交通车运营模式,变过去学校统一派车、学校统一结算费用为后勤集团实行运营费用总承包,教职工购票上车,后勤集团自负盈亏。这一改革调动了后勤集团的积极性,后勤集团运输中心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校车班次及线路,减少空车、空座现象,既保证学校办公、办学车辆正常使用,同时又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学校车辆资源,其成效明显。据了解,我校和有的兄弟院校相比,我校在教职工人数更多、路线更长、车辆更少的情况下,运营费用节约1/5左右。
        二是对学校的小车管理、使用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南昌大学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试行)》,《南昌大学公务用车经费定额管理办法(试行)》。学校将各单位使用的公车全部实行集中管理,各单位付费使用公车,由后勤服务集团运输中心承担。2006年,公车改革时,全校共上交车辆92部,其中按政策保留24辆,上交68辆,26辆实行拍卖和报废。此举减少了因各单位大量占有公用小车带来的资源浪费,各单位用车按需使用,使学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使学校的车辆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
        3、加强科学管理,减少浪费现象。定期检修水电设施、设备,及时维(抢)修,对偷水偷电的行为进行了强有力的防治,有效防止跑冒漏现象,努力降低水电费用。校园内中央空调、路灯、水泵等大耗电量公共设施采取定时、分段和声控等管理,节约用电。例如校区内所有路灯依据不同季节开闭,照明时每隔1盏使用,夜晚11点半学生寝室熄灯后,路灯每隔2盏使用;加压水泵也是定时使用,夜晚11点半学生休息后,主水泵关闭,直至第二天凌晨6点重新开启。
        科学规划,推进实施绿色校园建设重大工程
        学校重视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示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工程。
        1、实施无负压供水设备改造。青山湖校区南校区家属区、青山湖北校区教学区以及青山湖北校区家属区原供水状况是将市政自来水经二次加压到各建筑物用户。2010年,学校对青山湖校区南校区家属区、青山湖北校区教学区以及青山湖北校区家属区的供水进行无负压供水改造。采用无负压设备供水后,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原有的压力,可节约电力,减少学校供水成本;由于采用无负压设备供水后,不需要水池,不占用土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减少了二次加供水的安全隐患。现青山湖校区使用无负压设备供水系统每年可节约二次加压所需电费用达40万元。
        2、建设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
        2009年底,学校成功申报到财政部、住建部第二批全国节约型校园建设“能源监测平台”示范学校,获国家财政补助400万。平台于2010年开始施工建设,于2012年10月通过住建部专家组验收。目前,南昌大学一期能耗监测点已完成施工,监测点覆盖前湖校区所有建筑物,共计87栋,平台内安装电能监测点共计2166个,水能监测点共计159个,气能监测点共计10个。
    能耗监测平台建成后,能实现能源实时监测、能耗查询、能耗分析、能耗结算、能耗公示、能耗报警、能耗审计等功能,实现了实时监测和随时查询系统内建筑的耗能情况,为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提供数据支撑,有利于我校进行能耗的变损分析、线损分析,以及及时发现跑、冒、滴、漏的情况,对我校进行节能改造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3、建设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2010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住建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获财政部资金补助800万元。南昌大学屋顶光伏发电系统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为500KWp,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采用230Wp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另外为了比较各种不同技术电池组件用于教学和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屋顶还采用了130Wp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250Wp准单晶太阳能电池组件、250Wp P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250Wp N型单晶硅天阳能电池组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示范作用。本系统设计运行寿命25年,总体效率为 80%,一年可发电大约44万kWh,可节省购电成本近 27 万元。该项目于2011年施工,现已完成施工安装,正在等待验收。
        4、开展建筑节改造项目
        2012年,学校再次申报到财政部、住建部公共建设节能改造补助资金400万元,拟两年内完成我校20万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四、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节能新产品的应用
        节能改造技术的运用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另一重点,直接关系到学校能耗规模控制和运行开支减速少。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节能技术改造,寻找节能技术与学校日常服务的结合点。
        1、安装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2003年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所在前湖校区学生公寓均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又环保。太阳能热水以无烟、无毒、可无限重复使用的天然环保能源—太阳能为主动力,在冬天太阳光照不足时再以天然气辅助加热,每年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学生公寓太阳能热水系统共安装13.4万支聚热真空管,可产热水约1005吨,依靠太阳能平均升温约28度(太阳能热水平均温度约43.8℃,自来水平均温度约15.8℃,升温28℃),全年学生使用热水按285天计算,则每年节约费用约500万元(和使用天然气比较)。即使按学生每天最低热水用量400吨,全年实际辅助加热150天计算(最保守估算),每年节约费用约100万元。
        2、安装路灯系统节电装置
        南昌大学前湖校所有路灯都安装了路灯系统节电装置,根据不同季节,设定自动关开灯时间,有效地节约了路灯用电。以环正气广场路灯为例,经过测试,每盏路灯每日可节电0.75度。校区目前有路灯185盏,以照明用电0.627元/度计算,仅路灯全年可为学校节约用电50643.75度,电费31753.63元。
        3、安装LED节能灯具
        2010年学校投入21.96万元将61盏400W高压纳灯更换成120W的LED照明路灯的基础上,2011年我校又投入81.8万元,将4杆高杆灯,共计82盏400W高压纳灯更换成189W的LED照明路灯,将图书馆3263支36W的T8灯管更换成18W的LED灯管,还更换了167盏8W LED景观灯,大大节约了能源。
        4、大量使用其它节能新产品
        ①使用智能IC卡进行水电管理、热供水管理和收费,变被动节约为主动节约。如学生浴室采用IC卡智能用水系统,人均一次洗浴用水可由原来的400升降至50升左右,大大降低了用水量。
        ②大量使用节水龙头和节水阀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普遍采用延时自闭水阀,医学院校区部分公寓和教学楼还安装了红外感应式冲水装置,减少“长流水”现象。
        ③安装了红外线节电器、安装光、声控灯,杜绝了白天长明灯现象,既起到了节约用电的作用,也方便了管理。据测试,和未装红外线节电器的教室相比,节电约45%左右。
        ④所有学生公寓共计安装了130台直热即开型节能饮水机,该节能饮水机给学生提供安全饮用开水,避免千沸水。直热即开型节能饮水机可以随时用水立即烧开,关闭龙头进水即停止,电源也随即关闭,真正实现了无千滚水、无阴阳水、无需保温、即取即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标。
        五、打造节能科研平台,增强节能科技研发实力
        学校充分发挥材料、电子、建筑节能等学科优势,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光材料研究与应用、汽车电子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节能科学研究平台,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夯实技术基础,增强研发能力。2008年10月,学校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并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同年,“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致力于建筑技能材料、建筑物理与环境、一体化节能建筑、建筑节水与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国建筑节能领域材料和工程项目提供先进理念和技术支持。2010年10月,学校与南昌市共同承办中奥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高峰论坛,并分别与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多瑙大学、维也纳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签署科研合作备忘录,与上海奥中实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建筑节能材料研发和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汽车创新动力能源项目建设,现已开发出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的电动汽车动力模块,电机控制系统正在调试阶段。2009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视察学校时,对学校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汽车“昌大一号”这一成果在增强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的重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电动汽车动力模块产业化”项目已开工建设。
        六、推进节能成果转化,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
        南昌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围绕企业、社会节能发展需求,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力度,深化与企业、地方政府的节能项目合作,转化节能科技成果,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提升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力。学校以南昌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组建的高科技企业--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具有“硅衬底发光二极管”自主知识产权的LED生产企业。LED光源由于其节能减排等众多优势将逐步取代白炽灯等其它光源,这是对新型照明产业的巨大贡献。目前,新型半导体绿色照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南昌市路桥亮化工程及大型建筑照明。LED、光伏、太阳能系列技术也已列入江西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2011年1月,学校在宜春设立了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春分园暨南昌大学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型硅衬底LED全彩显示屏、电动汽车动力模块建设和建筑节能材料等低碳节能项目成果,在2009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7部委和江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上深受好评。与此同时,学校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投产,并已获得全国各地订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校园,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南昌大学在快速发展中始终坚持以节能环保理念治校育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扬节约风尚、研发先进技术、采取节能措施,在学校内部建设、运行管理各个环节,全面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校园,使学校成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践行者、引领者。
 
 
绿色低碳大学建设的“节”、“减”之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之所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王 强 鲁 萍  刘超勇
 
摘   要:开展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总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综合分析所取得的效益,得出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些体会,并进而提出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下一步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 绿色 低碳 节约型校园
 
一、高校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开展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启动仪式上指出“努力让节能减排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节能知识走进课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入推行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紧张等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又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等院校更应“率先师表”,不遗余力的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通过实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等途径担负起自身的历史责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绿色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这一主题,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电、节水、节气、节能、减排等工程项目为重点,积极探索绿色校园、低碳校园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特点
自2004年以来,我校各部门通力配合,先后实施了22个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校园建设项目:建立了中水处理站、雨水收集、污水处理等一系列的水资源收集和处理项目,对校园内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循环利用,实行洗澡用水和饮用开水的智能化管理措施,在节约用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采取了改造供暖管网水平衡调控系统、回收锅炉烟气余热、利用太阳能烧开水和加热浴室洗浴用水等节气措施;全面开展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实施了对配电系统进行改造等共9项节能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对新图书馆实施水源热泵供暖及制冷技术、对学校主楼外墙实施保温节能改造、对科研楼实施地源热泵供暖及制冷技术等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全方位打造绿色低碳校园。综合对比其他兄弟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占地小,校园面积仅516亩,建筑面积378,703平方米,在较小的校园里开展了22个节能减排项目,开展的项目多、措施多,涵盖水、电、气、新能源等各个领域。
(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起步早、策划早、实施早。在国务院颁发《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以及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教发[2005]19号)等文件前一年2004年,我校就已开始着手中水站一期建设项目,拉开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序幕。
(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节能减排工程不是由某个部门、某位领导突发奇想的主观决定,而是学校历届领导根据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做出的战略决策。因为地处北京,有用水指标限制,为解决学校用水紧张问题,我校充分利用原有地下洗煤池、沉渣池改造建设中水处理站;为解决按照国家要求供暖进行“煤改气”后烧锅炉支出一天能烧掉一辆桑塔纳的高耗费问题,才逐项实施了供暖管网水平衡系统的分区分时供暖、烟气余热回收、太阳能预加热等技术改造工程。
(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实施工程中,其教育效应、示范效益发生了质变和链式反应,超出了改造项目实施初期单纯地经济上的“节、减”目的,取得了综合收益。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的效益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采取的一系列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工作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示范效应等综合效益。
(一)经济效益。为了准确测算我校的节能数据, 2009年4月我校聘请专业能源审计公司对学校已经实施的10个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进行了能源审计,在近年来学校学生人数、建筑面积与绿化面积增加的情况下,2011年6月再次特邀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对我校已经实施的22个节能项目的耗水、耗电、耗气等实际运行数据进行评估审计,其《能源审计报告》指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年节约水资源36万吨,年节约水费144万元;年节约天然气441.41万立方米,年节约天然气费用828.49万元;年节约电量399.4万kWh,年节约电费192.91万元。22个项目年节约共5757.41吨标准煤,年节约费用共1240.67万元。年减少碳排放13242.05吨。
纵向比较,我校节能改造工程实施后节能效果大幅提高。横向比较,据统计2010年北京各高校人均年水消耗量为30吨,天然气为286千克标准煤,电力为84千克标准煤,我校人均年水消耗量为19.01吨,天然气消耗量为196.11千克标准煤,电力为67.98千克标准煤,我校的人均能源[1]消耗量均远远小于北京高校能源消耗量。
(二)社会效益。我校的绿色低碳校园建设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认可。2007年,在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4个部委联合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中,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先进试点高校之一;2008年,被北京市确定为“节约型学校”建设优秀高校;2010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全国高校节能联盟评为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2009年12月,《教育部简报》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题,对我校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10年3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对外经贸大学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的报道;2010年4月,《南方周末》以《大学也低碳》为题,报道了我校低碳减排工作情况。我校也多次接待前来参观的兄弟院校同仁和国外来宾。
(三)教育效应。我校的节能减排工作也注重育人的功能,特别重视对在校师生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新能源利用上安装一部分太阳能路灯、风能发电等设备,虽然这些新技术的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有限,但是在育人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同时,我校定期开展节能减排校园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坚持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使绿色低碳的概念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另外,一些学生社团也积极宣传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倡导绿色低碳的主题活动。我校的绿色协会开展“低碳总动员”环保寝室评比、“为世界添绿”植树、废旧纸换再生纸绿色兑换、组织学生参观中水站和供暖总控制室等活动,并承办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日”进校园宣传启动仪式,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向在校师生宣传“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关注环保,建设低碳、绿色校园,已逐步在贸大学子中形成共识。当具有节能减排理念的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将低碳环保的先进生活理念推广到社会中,一定会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四、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些体会
根据近几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整理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节能减排是高等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大事,抓好节能减排,建设绿色校园、低碳校园是我们高校必须坚持的道路和方向。
(二)节能减排是全员性的工程,应体现“全园覆盖,全员参与”,不能只是一、两个部门来完成,后勤、基建、财务、资产、学工、教务等各部门、各学院都必须通力合作。
(三)节能减排必须考虑其“外延性”,不仅要测算现阶段的经济效益,还要把目前的效益与长远的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长期的社会效益、教育示范效应。
(四)节能减排要找准项目,在选择节能技术改造措施上要充分调研,因校制宜地做好可行性论证,将前期的功课做足了再决策。
(五)根据高校推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要,还应积极争取教育部和财政部等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五、高校节能减排工作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目前各高校已经实施的节能减排项目上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甚至入不敷出的现象,有“节能不节钱”、“节气不节电”的说法,针对上述情况,各高校在节能减排工作投入上存在不同意见,下一步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应坚持倡导绿色校园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大学校园建设,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推进低碳校园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其次,在硬件上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必须保证后期管理的软实力不能脱节,逐步建立健全学校节能监控体系的各项指标,健全奖惩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等管理制度;在加强内部管理与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的节能宣传教育与引导,多从能源使用“人”身上挖掘节能潜力。
再次,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如果每所学校都建立自己的水处理、供暖系统、供电设施,一是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二是会导致区域内重复投资,浪费国家资源。如果条件允许,相邻院校的节能减排项目可以选择由校内自建转向区域共建的更优思路,最大效率地发挥节能减排的投资效益。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自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建设节能环保、低碳排放、“宜教、宜学、宜研、宜居”的绿色低碳大学一定能够实现。
 
 
绿色理念树新风 绿色能源净校园
杨泽荣 王雄燕
 
绿色理念树新风
后勤集团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意义和高校的使命,在能源使用上,用绿色理念引导日常工作,在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中,节水节电成果卓著。
在管理机制上,成立“节能降耗工作组”。组长和副组长由集团总经理和负责水电、热力工作的副总经理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和节能减排骨干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研究和部署、协调和监管节能降耗工作。在制度保障上,后勤集团先后实施了《湖北经济学院水电管理办法》、《湖北经济学院水电维修管理办法》、《节水、节电巡视、巡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节能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工作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到岗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变配电站、供电装机容量和变频控制供水站。安装多级水电表,学生公寓每室均安装水电(IC卡)表。严格计量考核管理,定期查抄水电表,做好水电平衡测试和数据核对、分析,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水电管理中心对全校办公空调采取专线控制,严格执行空调管理规定,按室外温度对空调实时合理开放,并定期做好空调的清洗、保养工作;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优化公共区域照明供电线路,实行按时分片合理开放,节电40%;100%使用节水节电器具。充分利用河道水源于绿化、保洁、景观用水,加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每年节约用水约15万吨。2006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市、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等授予节能、节水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公众的参与是节能减排工作的保障。为响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后勤集团积极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节能宣传周和世界环境保护日等契机,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高校行动”活动,充分利用校报、网络、展板、宣传单等宣传媒介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不忽视微小的浪费行为。并将我校节能减排工作拍摄成《绿色能源净校园》宣传片,在全校和全社会宣传节能理念,提高师生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如今,节能减排行动在校园里已蔚然成风吗,我校学生人均日耗水量稳定在85升左右,大大低于武汉市学生人均日耗290升的标准。
节能改造在行动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动。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89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约2686万人,高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长期以来,燃煤锅炉一直是高校后勤保障师生生活所需的重要设施之一,其产生的蒸汽用于食堂蒸制主食、餐具消毒、菜肴保温、开水房、澡堂热水供应等,为服务师生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燃煤锅炉存在占地广、能耗高、污染重、热效率低、运行成本高、有安全隐患等弊端。
我校分别在东西两个片区各有锅炉房一个,共40吨位。由于锅炉供热面积广,蒸汽在输送过程中热力损耗大;锅炉的维护、保养成本高,运行费用大;锅炉每年耗煤约7000吨,据测算,燃煤平均热效利用率仅为40%。且煤碳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和粉尘颗粒。燃煤锅炉、窑炉是对局部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设施之一。按照燃烧1吨标准煤产生约2.56吨二氧化碳计算,关停锅炉,降低煤耗,对改善小范围内的环境将起到不小作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实现燃煤锅炉、窑炉改用清洁能源,寻求高效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并大力提倡进行节能改造。学校以创建节约型校园为目标,积极探索“停锅炉、降能耗、增效益”的路径。
节能降耗工作组通过调研考察、科学论证、周密部署,决定分步实施,以更换食堂蒸汽产生方式为切入点,以天然气或坛装液化气为燃料替代燃煤锅炉,实施食堂“煤改气”。
学校分别在四个食堂专设液化气房,达到了蒸汽“分散使用、即时控制”的目的。配置强制气化系统并敷设了低压输气管道,保障了冬季低温时液化气供气均匀、燃烧彻底、气坛不留残液。
为了夯实节能改造基础,后勤集团为学生食堂集中更换了一批节能型灶具、餐饮设备。蒸饭车改用直燃式蒸柜,米饭的蒸煮由过去的多次加工改为现在的一次加工,单餐蒸饭时间缩短了约20分钟,不但提高了效率,且蒸制的米饭口感好、营养价值更高。直燃式蒸柜密封性好,蒸汽不外泄,节能效果显著。在每台蒸柜上方配置储水箱,将蒸煮过程中产生的余汽回收加热冷水,用于餐具清洗、消毒,使得能源充分利用。
烹制菜肴的炉灶燃料由柴油改用醇基燃料。醇基燃料是以甲醇、乙醇、丁醇等醇类物质为主体配置的燃料,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是一种环保、清洁的绿色能源,国家重视推广使用醇类燃料,在1996年和2009年分别颁布、出台了《醇基液体燃料》、《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等。
在菜肴烹制过程中,柴油燃烧产生的油烟较多,易堵塞炉头,抽排时油烟易附着在烟道壁上,形成油垢,污染严重,极易引发火灾,存在安全隐患。相比之下,醇基燃料具有环保无污染、安全、火力适中、价格低廉、冬季低温时不易结冰等优点。
绿色能源满足食堂用能需求后,使得食堂运转所需的蒸汽再不依赖于燃煤锅炉,年耗煤量减少约5000吨,大大降低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量,同时减少了锅炉检修及蒸汽输送管道维护、维修费用,还节约了水费、电费和人工费用。数据显示,学校4个食堂经营成本中的燃料费用平均下降4.5%,年减少支出近2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食堂菜品供应价格,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绿色能源净校园
在节能减排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节能政策精神,都积极倡导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以达到节约、高效使用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为彻底停烧燃煤锅炉、实现“零煤”目标,同时保障学生浴室热水及开水供应,后勤集团积极使用绿色能源,大胆选用技术成熟的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对用能系统进行进一步改造,竭力打造绿色后勤新形象。
空气源热泵产品于本世纪初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受到青睐。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推广,适用于需持续供水的场所如学校、酒店、医院等。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是一种应用绿色能源的设备装置,根据制冷原理吸收空气中的低温热能来生产热水。其能源来源——空气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在运行过程中做到零排放;另外还具有高度智能化控制,水温、水位、开机、关机时间均可按照用户需求设定、自行运转,安全环保、高效节能、全天候运行、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其理论电耗仅为普通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运行时,机组里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由于压力骤降,液态制冷剂迅速气化并吸收空气中的大量热能,吸收的热能以制冷剂为媒介在压力作用下流经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再经过冷凝器液化并散热,热量经过铜管传导至水中,将水加热至55-60℃。
经过招标、筛选,中标的企业为学校“量身定做”了一套科学用能方案。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学校用水量大、耗用集中的特点,采取了专设加热水箱集中加热后注入储水箱供水的运转模式。并根据用量需求变化,实现单台机组独立控制的功能,减少无谓的浪费。另外,还规避了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水温不高、水量不足的问题。
为满足开水供应,在实际操作中,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生产的55-60℃左右的热水,经过扳式换热器加热自来水后,注入开水炉加热烧开,供应开水房。开水炉产水效率高、能耗低且保障性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经使用约半年后,数据显示比普通电热水设备节能约70%,节能效果较显著,且无污染排放。
关停锅炉,学校每年减少煤耗约5000吨,相当于减少对大气排放约12800吨二氧化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校进行的节能改造和引进绿色能源、成熟的节能环保新设备的工作,此举不仅节能且减少了碳排放,一定程度上还为师生创造了清洁的校园环境。节能减排达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杨泽荣:湖北经济学院后勤集团总经理)
 
 
营造低碳节约型校园园林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李 涛   欧菊泉   徐兆铎
 
由于观念与认识上的偏差、园林行业内各项标准规范不健全、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从园林规划、设计,到园林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资源浪费严重。营造低碳、节约型校园园林就是要用最适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实现园林绿化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低碳、节约型园林是指在能保证园林绿地预期的生态和功能作用前提下,因地制宜,以最合理的投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满足人民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园林能耗,从而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的园林建设模式。
营造低碳、节约型园林并不是要减少资金与资源投入,而是指在保证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让资金与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营造低碳、节约型园林并不是要提倡因陋就简地建设园林绿地,不要质量,反对搞园林绿化精品,而是因地制宜,朝着“生态化”“近自然化”的方向发展。营造低碳、节约型园林并不是要提倡缩减园林绿化面积,而是要在现有规划的园林绿地上,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功能。营造低碳、节约型园林并不是要不切实际地减少水、电的消耗,而是在保证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新产品,降低能耗。
低碳、节约型园林营造的方法
设计优化是根本。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绿地景观的品质,要求设计师高瞻远瞩,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降低能耗,运用“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因地制宜,创造地方特色。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在尽量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与典型性的前提下,营造适宜的“自然”空间与场所,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也达到了土方就地平衡的目地。
合理设计,提高绿化率。一是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大尺度的空间设计,以节约土地资源来提高绿地的利用率。二是通过立体绿化模式与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提高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加绿化覆盖层次。
适地适树,优化植物配置。一是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与资源,选择适应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运用自然植物群落与植被,营造地方景观。二是在种植设计时,要打破以注重观赏效果为主的绿化模式,营造乔、灌、草以及各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并运用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进行设计。
就地取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包括废弃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一是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对环境影响较少的材料。二是提倡使用各种地方材料,在创造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减少了运输。三是合理将园林建设与运营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碎石、枯枝、落叶等,做到合理的回收与利用。
运用新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要运用先进的技术,达到节能降耗。
节水方面: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在节水的同时,省时、省工,提高了效率。结合地形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地面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水体造景区域或园林绿地浇灌。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提高废水的回收利用率。
节能方面:灯光设计应遵循“节约、经济、适用”的原则,选用节能高效的照明器具。采用先进的灯光控制系统,在保证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电能的消耗。因地制宜,采用新型的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照明问题。
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设计方案在公示时,要广开言路,集思广议,接受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人员的建议与意见,从而使设计方案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
正确施工是关键。施工就是将园林作品由抽象转化成具体的过程,能否将作品按照设计师的意图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是施工的关键所在。
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施工。近些年来,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为加快工程进度,采用反季节栽植和逆境栽植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绿化手法屡见不鲜,这些不仅对水土、植物等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以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缺乏指导,设计意图难以实现。现行大多数园林建设项目中,设计方完成方案设计后,对施工阶段不再进行跟踪指导,然而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现一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施工方若是自行更改,会造成建成效果和预期设计意图不符的现象;若不进行变更,会造成园林建设资源的浪费,以及影响到景观效果。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在验收时,一定要按验收程序办事,杜绝不达标工程蒙混过关。
科学养护是保障。俗话说“园林是三分建,七分养”。在发过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建设的费用。如何节约人力,便于养护,已成为衡量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标准之一。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养护管理水平。不同的植物习性不同,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让员工了解园林植物养护理论知识,掌握养护中的技术措施,避免出现“费力不讨好”的事。
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员成本。在园林管护中,各种功能、型号的园林机械得到大力推广,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员成本,而且景观效果更佳。
合理利用园林垃圾,降低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管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可将这些废物经过粉碎机粉碎后,通过高温发酵技术,制做成有机肥,作生物性肥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避免了因长期施化肥而造成的土壤板结。此外,大的死树也可以作为景观直接使用,小的树木粉碎后,还可以作为地面的铺装材料。
低碳、节约型园林的实践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湘潭大学地处市郊,校内山体较多,有“三山二湖”。学校结合实际,定位为“山水校园”,做好重要景区和主题广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以校园中心文化广场为核心,打造园林式生态校园。同时通过功能导向和文化气氛的营造,创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熏陶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优化功能布局的要求,挖掘现有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建筑容积率。抓好“一部一院一园”的规划与建设,即校本部、兴湘学院、大学科技园。同时做好校本部公共教学区、专业教学和科研区、校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后勤和产业服务区、文化娱乐区、体育中心区等八大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形成以公共教学区为中心,其他功能区围绕中心区布局,即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校园功能布局。
加强监管,保证工程质量。从园林设计的招标到园林施工的验收,学校高度重视,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专人负责,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通过海报、网上公示等,听取师生员工的建议。
加大投入,提高养护水平;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每个学期,制定培训计划,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在工作过程中,技术人员到一线现场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自发成立了园林协会,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参与到学校的绿化建设中来,提高了全校师生共同护绿的意识。
科学养护,节能降耗。在校内公共绿地区,都安装了喷灌设施,根据气候、土壤以及不同植物生长需要,合理进行灌溉。同时,加强对灌溉设施的检查与维护,杜绝出现跑、冒、滴、漏,减少浪费。园林绿地照明采用节能型灯具,节省了电能消耗。目前,学校的园林维护工作,采用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成本。所有机械操作人员,上岗前采取统一培训。机械定期保养,大大延长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结合实际,变废为宝。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对化粪池进行清理,同时利用清理出的粪水对校内植物进行施肥,在减少运输的同时,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每年的4、5月份是樟树落叶期,管护人员将其回收,通过高温发酵,制成生物肥,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物质循环。(李 涛:后勤与产业管理处 副处长、欧菊泉:后勤与产业管理处绿化办主任、徐兆铎:水电中心科员)
 
 
绿色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运用
山东建筑大学绿色校园研究中心教授 赵秀珍
 
建设绿色高校,加强绿色后勤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水电浪费现象和难于管理的局面,要想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绿色后勤的建设,首先要了解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因此,我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运用针对性的技术方案解决高校节能建设中的一些难题。
高校能耗浪费现象的具体表现及节能潜力
高校目前的用能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耗能大户是哪些?在我国北方的院校里,用能主要集中在水、电、暖这三个方面,而南方的院校则主要集中在水、电这两个方面。
第一是照明,在用电方面,教室、图书馆的长明灯现象是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他像路灯的无法按需照明,风扇、空调、办公设备空耗等也存在没有进行科学管理的浪费现象。其次,在校园供暖方面,主要是没有实现按需供暖,按供暖环境的情况来供暖。还有就是在高校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水房和管网的跑冒滴漏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对各种用能进行监测只是一个手段,对于不同的能源浪费现象应该采取不一样的针对性措施去解决。
对于实验用电和科研用电情况进行重点检测并采取管理的办法来解决;对于空调、照明、办公设备、路灯这些由于不良的用能习惯导致的浪费现象,采用科学地节能控制办法来进行节电;对于水阀的跑冒滴漏,采取检测、控制、管理的办法,对管网的跑冒滴漏应该建立动态管网系统;作为北方高校的供暖来讲,办公、教学、宿舍用暖应该采用自动控制的办法来解决。
节能控制的技术难点
1、教室、图书馆节电控制技术难点。教室、图书馆是高校学生最为密集的场所,人员出入流动较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数量和教室人员情况进行照明、风扇已以及空调的按需控制。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教室节电控制设备往往只能通过检测教室有没有学生进行开关灯控制,为了避免闪灯或者检测不准确往往通过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来控制,这就会造成因为教室内轻微的空气流动、窗帘摆动等而开关灯的现象,不但对降低了灯具的使用寿命,而且节能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反而因为更换灯具等原因增加了额外的支出。
2、只监测不控制的校园监管平台,没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根据住建部、财政部、教育部的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全国高校都在建设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但是,大多数的节能监管平台只是对校园的用能情况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完成数据统计、审计的功能,从而出现了监管平台只监测不控制的情况,没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也就无法完全达到国家要求的节约型绿色校园的建设要求。
绿色后勤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高校节能工作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使高校绿色后勤的建设工作得到提升和加强,必须攻克节能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如果在能耗监测中增加节能控制,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解决常规节电控制的缺点,节能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共有2000余所高校,按2300万在校生测算,若生均年能耗降低30%,每年将节约535万吨标准煤,可供一个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
1、静止人体检测和计数功能传感器的技术突破。普通热释电传感器只能检测运动人体,我们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相对运动的原理检测静态人体,发明了宽广角静态红外传感器,开发出低成本、高精度、宽广角检测动、静态人体的传感器系列产品。该传感器通过最大输出电流作为控制信号准确检测静止人体,解决了在高校图书馆阅览区、教室自习室的人体检测难题,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根据人员信息对用能设施进行节能控制的所有领域。同时,根据目前高校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大型教室的无论室内学生数量多少照明灯具均全开的实际情况,我们研发出了具有人数统计功能的传感器,根据进入教室的人数多少对教室内的灯具进行分区控制,人数少开灯少,人数多开灯多,最多可分12区。利用静止人体检测和计数传感器,加上光照度、课程表等因数参数,就可充分地解决在高校教室、图书馆、走廊灯场所的节电控制技术难点。
2、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平台技术。利用节能监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节能控制的精细化和网络化,将校园的水、电等各种能耗控制功能接入平台,根据监测的能耗数据、被控环境中的光照度、温度、人员等信息及预设的优化控制条件,建立最优控制预案,实现对用能设施的节能控制。建设照明节电控制系统、空调及办公设备节电控制系统、路灯节电控制系统、供暖节能控制系统和管网监测及节水控制系统来改变只监不控的现状,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和园区内水、电、暖用能设施的全面节能监控。
将上述创新技术集成,创建集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实现对水、电、暖用能设施完整的、网络化的节能监控。
科技成果和技术运用案例
以上技术得到实际运用的山东建筑大学节能监管平台在通过国家住建部验收时,专家高度评价“平台实现了对校园照明、空调、用水、供暖等设施的网络化节能控制,开发并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提高了校园的节能管理水平”、“平台将所有对水电暖的监测与控制集于一体,并且每项控制技术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属国内首创”。
2011年1月12日和2012年7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以上技术先后授予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以上技术和传感器、控制器在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96所高校和国家图书馆、济南国际园博园、济南西客站等132家企事业单位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用能单位管理水平和公共建筑与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公民的节能意识,为节能减排及节能监控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