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后勤分会积极推进建设节约型校园

作者:日期:2013-03-24来源:

 科技驱动   绿色发展

——首届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召开
 
“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实现后勤服务现代化”,这一主题引起参加首届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的四百余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会议于2012年9月23日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工程示范处处长张峰、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市教委后勤保卫处处长王立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张柳华、常务副理事长陈一兵、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冠润、上海市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沙德银、上海市高校后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辉等。
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秘书长黎玖高主持。他说,这次会议是落实高校后勤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由后勤管理分会主办,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上海市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上海市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大力支持。
曹荣瑞首先代表上海市教委致辞。他指出,交流研讨高校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现,是全国高校后勤系统探讨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全国高校后勤战线迎接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活动。“科技和绿色”高度概括了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两个主题、两个特征和两个关键。他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市推进高校绿色和科技后勤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在节水方面,从2007年开始推进节水工作,目前全市已经有近60%的校区创建为上海市节水型校区,在学校规模和人数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五年里上海高校用水量下降约三成。在节能环保方面,上海市教委正在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节能新技术应用以及铲除垃圾源头示范项目建设。在科技后勤建设方面,上海市教委将大力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纳入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高校节能监管信息化建设列为十大重点示范项目之一。预计到“十二五”末期,上海高校所有重点建筑和设施都能实现分项计量,并纳入信息化监管平台。此外,上海市教委积极完善高校食堂长效机制建设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打造全市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平台,支持团体采购和配货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食品安全可追诉的体系。
张峰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国家促进绿色建筑大发展的目标和住建部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制度、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技术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中央财政补贴政策等。他指出,大学作为大型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住建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了27所高校建设试点,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十二五’期间,住建部将继续会同财政部、教育部积极推动学校的节能改造,实现高校节能改造示范的面积不低于20万平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的目标。将启动50所高校的节能改造,同时也要加强高校节能监管。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两百所节约型高校。
朱宝铜作主题报告,他首先从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科技和绿色后勤是提高质量,实现后勤服务管理现代化的战略取向;是实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是保证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应对物价和人工费上涨的战略选择。他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高校推进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一是后勤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二是智能化服务和一卡通技术在校园服务中被广泛采用;三是现代科技产品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渐成趋势;四是“科技创安”工程已为越来越多高校所重视;五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六是“农校对接”依靠科技支撑呈现良好开端。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和保障能力。最后,他对进一步推进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提出六点意见:一是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和协调;二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开展创建工作;三是多渠道解决建设经费和技术服务;四是加强后勤队伍技术能力培养和专业化建设;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六是完善政策和措施。
随后,大会举行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示范校的评选揭晓和颁奖仪式。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晓平宣读了获奖名单和后勤管理分会的表彰决定。授予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江南大学三所高校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优秀示范院校;授予河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五所高校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示范院校;授予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南昌大学、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黑龙江大学、玉林学院等二十二所高校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院校。
大会邀请了高校后勤系统在科技和绿色后勤建设实践和研究中有代表性的高校领导和一线管理者发表专题演讲。
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成冠润副会长首先作题为“智慧城市、智能后勤”的演讲,他系统阐述了对科技后勤、绿色后勤的理解,介绍了上海高校后勤系统在建设科技后勤、绿色后勤的实践体会和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思路。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总裁徐金强发表题为“现代化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希望”的演讲。他介绍了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建设一流大学要求,又实现后勤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改革之路。他认为,社会化和现代化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巨人,在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并且将以社会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社会化,确定我们的发展战略方针。从他的演讲中大家了解到,浙江大学后勤集团近几年非常重视引进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相结合,使该校紫金港校区两万多人同时就餐的大食堂服务管理井井有条,充分显示出现代一流大学的一流服务保障能力。与会代表从中感受到了震撼。
刘晓平以“推进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为题向大会通报了推进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进展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主任梁立军演讲的题目是“弦在指上鸣,高校后勤发展与绿色大学建设”,他介绍了清华大学后勤在建设现代绿色大学中的定位、理念和应发挥的作用。
江南大学副校长田备以“绿色理念、科技创新、智慧发展 ”为题,介绍了江南大学绿色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他所阐述的绿色、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和实践,特别是物联网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5C数字化校园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让与会者耳目一新。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武海以“科技助推进步,信息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深刻分析了高校后勤所面临的挑战和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要求,系统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字后勤管理实践,其后勤数字化公共交流平台、后勤内部组织运行管理信息指令系统和数字后勤业务应用系统,特别是实现“云后勤”计划使在座的与会者深受启发。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辉向大会介绍了上海高校教育超市,配货管理中心、团体采购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后勤服务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与经验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炜讲解了高校科技后勤、绿色后勤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赵秀珍讲解了绿色高校节能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运用;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少华介绍了生乐高校物业智能服务平台运用;合肥顺昌热能集团总经理张家顺介绍了高校环境热能综合利用整体解决方案;上海海洋大学后勤处处长俞渊介绍了节能改造及绿色公寓创建工作;哈尔滨工程大学后勤集团张诰刚介绍了科技创安工程的实施。
会议还安排与会者实地参观考察同济大学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上海复旦大学的车队供应链管理、江南大学的绿色数字校园建设和浙江大学科技后勤与后勤现代化建设。
整个会议气氛热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许多代表反映,这是近些年来高校后勤系统召开的最有冲击力、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会议,它敦促我们高校后勤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们要注重拓展视野、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后勤服务高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讲话(摘要)
 
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
努力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   朱宝铜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系统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开展<<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后勤管理分会已与去年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一课题围绕建立和完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系统的工作思路,今后,我们将以这个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逐一推进各项工作。今天这个会议的任务是专题推进建设科技后勤和绿色后勤。近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推进工作,各高校已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系统地策划、组织、推进好这方面工作。下面我就此谈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
        1、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实现后勤服务管理现代化,提高服务质量的战略取向。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就是在后勤服务管理中坚持可持续的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清洁生产、高效管理、安全运行、绿色生活、节能环保、合理使用资源。这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多样化生活需求,加速实现后勤服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绿色大学的必然要求。科技与绿色后勤代表着高校后勤未来的发展方向
 2、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降低成本,应对物价上涨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主要依赖廉价密集的劳动力,随着物价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后勤服务实体越来越不堪重负。从目前情况看,物价上涨的趋势依然显著,如何应对这一形势是高校后勤必须破解的难题。纵观世界各国大学后勤服务模式和我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后勤服务必须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根本靠科技、关键在人才。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入生产、服务和管理,取代或减少人工,用机械代替人工,用信息技术代替人脑已成为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战略选择。一卡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配以自助式服务在国外大学和服务业普遍实行,这些都值得我们高校后勤系统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
 3、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促进节能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节约型校园和绿色大学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后勤。后勤是校园环境维护、能源消耗和管理的主要单位,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大学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用能总量快速上升,一些高校能源使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以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为突破口,把引入现代科技作为重要手段,对创建节约型校园、绿色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是保证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校园安全稳定是全社会安全稳定的重点。 后勤服务中的学生公寓防火安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校园物业管理区域内设施设备安全等都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安全。高校后勤对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承担着重要责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防、物防、技防”中的“技防”在安全保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特别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安全报警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增加后勤安全工作中的科技含量,能够大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对防范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客观评价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已取得的进步
        1、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初见成效。近年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高校先行一步,已经建立了“数字后勤”,在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中,采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将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实现信息交互和有机连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分会专门成立了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着力推进此项工作,今年组织专家评选出一批后勤信息化建设示范校和先进校。特别是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成绩尤为突出。清华大学学生社区生活服务平台、陕西师大后勤数字化公共交流平台、后勤内部组织运行管理信息指令系统和数字后勤业务应用系统、江南大学的物联网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5C数字化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充分体现了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全国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智能化服务和一卡通技术在校园服务中得到广泛采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消费卡为特征的智能服务逐步发展并进入高校。目前的一卡通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通过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各地高校普遍使用,使校园服务管理模式和广大师生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给校园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人性化服务和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3、现代科技产品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渐成趋势。大学校园是人口聚集度最高的学习生活区域。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近年来,许多学校随新校区建设或老校区改造,后勤服务引入现代科技产品和先进设备改善服务和管理已成趋势。米饭生产线、餐具清洗流水线、自动售饭机、自助售货机、机器人炒菜、机器人保洁等技术设备被越来越多高校所引入。例如北京的高校已出现机器人炒菜和机器人保洁。浙江大学后勤集团近几年非常重视引进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相结合,使该校紫金港校区两万多人同时就餐的大食堂服务管理井井有条,充分显示出现代一流大学的一流服务保障能力。
4、“科技创安”工程已为越来越多高校所重视。近年来,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推动下,科技创安工程在全国各高校广泛展开,并收到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涌现出很多先进单位和典型案例。例如本次会议将要介绍经验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引进智能安全用电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装置、无障碍通道及门禁系统、一键疏散门自动开启装置等智能技术手段,实施技防工程全覆盖,使安全工作水平大幅度上升,从2003年至今,学生公寓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5、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09年开始,在住建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许多学校除取得政府支持外,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或引入。为了协助政府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后勤管理分会专门成立了高校节能联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有一批高校建立了能耗监控管理平台,许多高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使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6、“农校对接”依靠科技支撑呈现良好开端。“农校对接”工作自2009年以来,在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初步进展。七省市的试点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网络时代,农校对接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教育部、后勤管理分会的支持下,由中联公司投资开发的农校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已初步建成,它将把农校对接供需双方利用网络连接起来,提供网上订货、网上议价、网上结算、网上融资等。随着农校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校对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工作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和高校后勤行业组织对此给予充分重视,近期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倡导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调动高校的积极性,通过典型宣传为各高校提供借鉴,通过资金投入支持高校开展工作。
2、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要明确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各有关方面的配合责任;要选任优秀领导干部组织工作班子;要借鉴先进经验,并根据本校实际开拓创新;要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要努力造就懂得新技术和善于使用新技术的专业队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抓好食堂和公寓方面的工作。
3、充分发挥后勤行业组织的作用。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科技与绿色后勤的推动、引导、宣传工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与绿色后勤的建设和服务;要积极做好专业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
十多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我们继续团结一心,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绿色后勤是统领未来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基础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曹荣瑞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重要论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当前,全党全国都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教学会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组织召开以“绿色后勤”、“科技后勤”为主题的研讨会,体现了全国高校后勤战线对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实践,体现了高校后勤同仁对教育事业一贯的忠诚和责任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到深化内涵建设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将对继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与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高校后勤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 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相协调,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勤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准则。要充分理解绿色后勤的内涵,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后勤改革发展的含金量,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约高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后勤管理与发展方式的抓手。要准确理解科技后勤的基本内涵,综合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后勤保障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要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后勤工作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服务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展示服务形象。绿色后勤是统领未来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后勤各条线内涵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后勤是绿色后勤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绿色后勤建设的重要抓手,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后勤工作这一新特征,切实把绿色节约环保的理念和高效科学的管理手段摆到后勤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为主线,着力破解后勤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上海在推进绿色后勤、科技后勤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以节水工作为例,2007年开始,我委会同上海市水务局在全市高校推进“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近60%的校区成功创建为上海市“节水型校区”,全市高校节水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在学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五年间高校实际用水量下降3成,节水成效显著。同时,节能环保方面,我委正在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节能新技术使用以及学生食堂餐厨垃圾源头减量示范项目建设。科技后勤建设方面,我委将大力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明确纳入《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高校节能监管信息化建设列为十大重点示范项目之一,预计到“十二五”末,上海高校所有重点用能建筑和设施都能实现分项计量并纳入信息化监管平台。另外,我委正积极完善高校伙食长效机制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打造全市性的学生食堂运行监测平台,并支持团体采购和配货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这次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是推进全国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上海高校分享全国各地高校后勤工作经验的平台,是探讨转型跨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盛会,希望上海高校后勤同仁能虚心向全国各兄弟院校学习,进一步拓宽高校后勤工作者的视野,取长补短,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建筑节能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工程示范处处长 张 峰
 
今年8月6日,为实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重点推动各级机关、学校和医院建筑,以及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也颁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包括“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在内的九项重点任务。
    确定绿色建筑大发展的目标,与我们绿色建筑工作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当前,我们认为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时机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评出353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其中2011年评出241项标识项目,共1950栋建筑,2505万平米,项目数较2010年增长193%,比2008年开展标识工作以来三年的总和的二倍还要多,项目面积是2010年的3.46倍;二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共识已经形成。对获得标识项目的技术统计可以发现,标识项目平均节能率58%,节水率大于15.2%,可循环材料利用率大于7.7%,二氧化碳每平米减排28Kg,可以预测,我国只要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300项,十二五期间将节能25.5亿KWh,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节水0.9亿吨,可循环材料利用3.3亿吨;三是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四是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五是各地相继出台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北京、江苏、河北、浙江、山东、宁夏、深圳、青岛、厦门等地出台相关地方政策;六是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陆续颁布。已有14个省市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地方标准;七是绿色建筑支撑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成熟。
    当前,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绿色建筑项目中央财政给予补贴。2012年的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米补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米补80元。文件强调“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的惠及民生”。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学校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始终是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了三批72所节约型校园建设试点,取得良好节能减排效果。十二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财政部、教育部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节能改造示范,高等学校节能改造示范面积不低于20万平米,单位能耗下降20%以上,启动50所高校节能改造示范;同时,加强高校节能监管,十二五期间将建设200所节约型高校,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提高学校节能监管体系管理水平。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交流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相信在各位学校后勤管理者、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我国大力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形势下,绿色后勤、绿色学校也必将会有蓬勃发展的未来,也一定会促进学校建设、后勤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最终实现,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高校科技与绿色后勤建设交流研讨会演讲、发言(摘要)
 
科技后勤、绿色后勤建设的意义与探索
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冠润
 
建设科技后勤、绿色后勤,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也是高校后勤在新形势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
        第一,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科技后勤分为四个类型。第一个是智能服务、第二个是智能管理、第三个是智能监控、第四个是智能信息置换。
        从智能服务来看,以人为本、科技先行,是坚实高校信息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重要手段。传统的、单纯以人管人,以制度管人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手段来加以拓展。那么从智能服务来说,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期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消费卡为特征的智能服务,它经历了光电卡、IC卡的发展过程,并逐步发展到一卡通,对师生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也给后勤管理带来了方便。
第二个阶段从单纯的服务发展到服务和管理相结合,以插卡用电、用水等等新技术的运用,把服务过程融入了管理过程之中,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个阶段把单向服务、部门服务发展到整个学校后勤系统的综合服务,以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主要特征。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校,通过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密切了和师生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管理的水平。在部分高校,比如说上海海洋大学,把虚拟服务和实体服务相结合,把人性化服务和科技化服务相结合,他们不仅有网络的服务平台,还有实体的服务平台,把人性化服务和科技化的服务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智能管理。服务和管理是高校后勤基本职能的两个方面,服务是后勤职能的出发点,管理是后勤服务的过程,保障是后勤管理的目标。
智能化服务必须以智能化管理为基础,在上海不少高校建立了智能化服务的后台管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市级层面,有两个软件,一个软件是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多年来形成的上海高校食堂仓储软件。经过了近八年的使用,它以保质期和质量保证为先导,做了整个仓库的管理,并免费提供各个高校使用,现在上海大多数高校都使用了这套软件,并且使整个仓储管理明显提高了一个水平。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后勤配套管理中心,它的网络服务平台在11年前就开始把整个网络服务引入了农校对接为市政服务的过程当中,所有的学校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两个软件对我们的管理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仓储软件可同时生成54张报表,为后勤各层次的管理提供了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各高校在信息服务平台当中,使用了大量的智能管理软件,保证了服务信息的畅通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智能监控。在现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监控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上海高校后勤把智能监控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大类型是服务管理的流程监控,第二是服务管理的质量监控,第三是服务管理的安全监控。把上海高校的智能监控分为三个流程、三个方面以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不少高校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对食堂、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生产流程,通过信息采集,服务管理过程关键点监控,确保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012年市教委后保处筹集了1100万用于安全监控系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在高校后勤的食堂监控上,使每个生产流程都纳入了科学监管的管理。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多年前已实施了流程监控为主的智能监控,同时配合6G管理,使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质量监控方面,通过对现代技术、对学生食堂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使HACCP管理落到实处,并对6G管理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使后勤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使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我们还学习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对学生公寓节能监控和整个校园安全和节能监控,都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管理和服务安全监控方面,从初期的门禁系统发展到数据技术、指纹技术等等,对食堂和学生公寓的安全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和保证作用。
    智能信息置换。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在今天独生子女占65%的情况下,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后勤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今天,学生的生活习惯、经济差异、思想行为,其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现代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来看,了解服务对象,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从被动向主动转换的关键,其中这转换说到底是现在高校后勤管理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很大的关系,必须通过智能信息置换,使我们的师生更了解后勤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信息置换主要通过信息综合平台进行双向置换交流,从今年暑假开始,同济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通过无线网络的无线终端信息置换,其必将成为高校后勤了解师生、服务师生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
        第二,绿色后勤的内涵及其外延。绿色后勤说到底就是通过现代技术、通过节约能源、环境保护,还师生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节能是目前绿色后勤的基础内容,从上海来看,高校后勤节能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产品节能,利用现有的节能产品,如节能灯当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同济大学图书馆、教学楼节能小组,对照明灯光、空调、电梯等等,根据学生的流量,不同季节,寒暑假分类管理。一年图书馆节电31万度,用电量同比下降15%,教学楼节能宣传,采用高效节能灯管,用电量下降了10%。学校食堂对能耗指标实行了定额补贴,下降了15%。食堂的煤气、天然气是食堂成本的重要方面,在上海高校整个煤气占营业额的7.5%到8.5%。通过对协会的企业会员、公司,他们优秀的节能炉灶在全市推广,最近复旦大学一个学校又改装了近60个炉灶,整个节能可以达到38%以上。
第二个阶段是项目节能。上海海洋大学在临港校区1600亩土地建设上贯彻节能理念,所采用的学生公寓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为目前全国高校最大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面积6472平方米,日产热水845吨,可以同时满足32栋宿舍楼近一万六千人的每日热水需求,每年可为学校节约500吨标准煤。
第三个阶段是系统节能。系统节能是指以整个学校以及学校后勤对全校系统的节能改造,进行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投入,整体提升学校的节能水平。我们学习了北京外经贸大学以及各个学校的情况,也在逐步推广系统节能,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对学校系统节能做了长远规划,健全了组织机构。同济大学整个后勤投入的2158万。上海节能示范大学使用了光风互补新能源路灯。
第三、科技后勤和绿色后勤的关系。科技后勤和绿色后勤,除了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整体规划以外,资金投入往往是制约科技后勤、绿色后勤迅速发展的瓶颈。上海年消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高校有17所,去年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对17所高校的能源审计进行了培训。在实际工作当中,感到节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既节能又省钱,二是节能不省钱,三是节能还费钱。比如上海市推行的风能发电,远远高于它的成本。
那么第一种,大家比较容易统一,主要的障碍是一次性资金投入的问题。对第二、第三类项目推动的难度比较大。目前上海高校正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利用社会力量和政府的支持做好节能工作。如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生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第一个为期十年的合同能源管理已经签约,并付诸实施,学校每年可以节省一百多万。那么十年来学校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如何选择合理的合同能源管理,仍然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正积极的向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联系,推荐优秀的合同能源管理单位参加后勤服务。
在建设新型的科技绿色后勤当中,上海还力争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讲到节能、绿色,就是高科技、高投入。我们开始逐步逐步的考虑,如何运用学校现有的设备以及节约资金的情况下面来做好节能。
    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节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印刷了、编写了校园节能手册,去年开始编写好,发到了高校的新生当中。协会还印了一万本发到了上海普教系统的高一新生当中。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浦东新区,很多雨水和二次废水浪费很大。因此考虑如何低成本情况把二次能源利用,花了很少的钱,把它做好。这个项目已经使用三年了,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它免费为师生和学校的公车洗车,都是用二次的回收废水。学校很多在清洗、保洁方面都用了二次废水,得到了大家的欢迎,更重要的是成本非常低。
        在今后,我们准备重点抓三件事情:一是市教委拨专款建立全市统一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平台,从市的层面上面对全市高校所有的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目前对它的整个接口、主要内容已经做好了。二是协会和上海大学完成了“十二五”节能规划。三是争取在三年内建立整个上海高校校园绿化综合性平台,因为上海属于台风、防汛的高发区,通过整个上海的信息平台,对上海高校的绿化面积构成保护,建立详细的数据库,碰到台风大潮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做好这个工作。
 
 
现代化: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总裁   徐金强
 
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思想
面对浙江大学快速发展的步伐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逐步推进,后勤集团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浙大后勤集团到底应该办成一个什么样的集团(理论思考)?2、浙大后勤集团应该如何实现确定的目标(战略思想)?
关于第一个问题。后勤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浙江大学发展要求的后勤改革之路,也就是走了一条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改革之路。
基于浙大的发展愿景和后勤集团的现实基础,后勤集团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对第一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理论基础:后勤服务需求和供给是贯穿于高校整个办学过程、蕴含在后勤工作领域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基本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了后勤事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一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后期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早期,选择了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在后勤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进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另一方面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后勤服务运行的效率;在社会化改革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一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优质高校后勤服务资源的稀缺,所以近十年来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扩大优质后勤服务资源供给,实质上就是要把传统高校后勤服务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现代高校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现代化建设。
社会化和现代化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巨轮,在积极推进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并且将“以社会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社会化”确定为我们的发展战略方针之一。
关于第二个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思考和理论基础之上,浙大后勤集团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抓了三件大事:一是抓产业发展;二是抓服务质量;三是抓文化建设。
战略思想:对应这三件大事推进三大战略:一是以“高素质、高品质、大市场、大格局”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二是以“保服务、求发展、寻突破、防风险”为核心的服务提升战略;三是以“专业化、现代化、品牌化、人文化”为内涵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贯穿三大发展战略的就是现代化,无论是产业发展、服务质量,还是企业文化,要实现从传统高校后勤服务向现代高校后勤服务转型升级,同时要不断走在改革发展的前列,其核心就是必须加快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而且要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后勤,要用科学化的手段管理服务后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高素质的后勤队伍和高品质的企业品牌,进军社会大市场,构建产业大格局。
因此,近十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向现代化后勤进军的步伐,举全集团之力,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化后勤建设。
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主要成效
最近十年来,浙大后勤集团除了学校投入数亿元建设一批现代化后勤服务设施以外,后勤集团累计自筹资金达1.5亿元用于后勤现代化建设,初步实现了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现代化。
1、生产现代化:集中体现在后勤生产装备现代化,实行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例1,食堂装备不断升级换代:全面实行洗碗机械化;实现锅炉燃气化;从日本引进包馅机,每小时最大产量可达5400只;实现所有校区食堂米饭生产自动化;从德国迈科公司引进碗碟清洗系统,环境、质量和效率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全面实现了供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燃气锅炉停止食堂供汽(保留学校其他单位集中供热);对厨房吸排烟设备进行了改造,采用国内先进的柯蓝厨房油烟净化系统;等等。
食堂装备的现代化也带来了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而且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率,有效地降低了近年来因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对食堂生产、经营的影响,保证了食堂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例2,水电气装备高度现代化。生活供水系统和消防供水设施:全面采用了现代化设备(均采用丹麦格兰富品牌);供电设施:全面采用最先进的供电系统;供气设施:紫金港校区动力中心建成,全面实现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大型公共设施集中供气(设备均采用美国约克品牌)。
例3,其他后勤生产装备现代化。班车(规模化,达60所多辆)、洒水车、登高车、清扫车、喷灌设备等等。
2、管理现代化:导入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管理技术,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实现采购配送工作、校园商业服务、办公系统、财务管理、教材采购供应的信息化;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饮食服务领域导入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法;导入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整合资源,对办公系统和后勤服务信息化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出后勤综合服务系统;自主研发的物资中心危险化学品供应管理系统、维修配送管理系统、一卡通在线支付系统投入使用;建成水电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水电抄表远程化;自主研发的同力数据交换平台系统通过国家计算软件著作权登记;新版水电计量结算系统通过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通信邮政业务网上申办管理系统投入使用;自主研发的同力用电信息化管理软件、同力数据仓库监控平台软件通过国家计算软件著作权登记。
在推进管理体系、制度和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后勤集团还不断推进管理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依靠浙大优质的师资,不间断地推进管理干部培训,力争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知识武装管理干部的头脑,全面推进后勤现代化建设。今年后勤集团就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教授团队合作,举办了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研修班,通过为期一年成建制、系统性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推进高品质后勤服务建设。
管理现代化是从传统高校后勤向现代高校后勤转变的必由之路,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日新月异的后勤装备现代化相适应,后勤集团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无论从企业内部行政事务管理,还是各个领域的业务管理,基本实现了科学化管理,这为这些年来后勤集团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后勤集团始终走在改革发展前列的力量之源。
3、服务现代化:在推进装备、管理现代化的同时,后勤集团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现代化作为建设现代化企业集团重要抓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与管理一样,都是确保后勤集团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取得最佳效益的重要抓手。在抓好生产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在后勤服务设施的投入,努力打造成一流的服务环境。从2000年起连续十三年开展了以“创三优争一流”为主题的全年度服务竞赛活动,其中“三优”指的是优质服务、优良作风和优美环境,“一流”就是创造一流的业绩,打造一流的后勤服务企业。无论是饮食服务、商贸服务、教材服务、技术物资服务等面向广大师生的服务场所,还是幼儿教育、会场会所等面向特定对象的服务场所,都建成了现代化的一流的场所。
二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相适应,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建成各种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信息化服务专业平台和综合平台;积极跟踪现代服务方式、倡导服务新理念,大力推进客户服务系统建设,建成若干24小时服务平台和大宗客户服务中心,开设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特色服务项目,充分体现后勤服务的新时尚。
三是服务窗口的品牌化。后勤服务场所往往是反映一所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窗口,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如何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树立窗口良好形象,一直是后勤集团推进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地。后勤集团对窗口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根据各个窗口单位不同特点,与上级群众团体共建,开展了极具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品牌建设工程。目前,饮食服务中心紫金港接待餐厅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幼教中心玉泉幼儿园、接待服务中心会务中心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还有十二家窗口单位被校工会和团委授予校级“青年文明号”;水电保障中心玉泉分中心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省级“工人先锋号”,还有十家窗口单位被校工会授予校级“工人先锋号”。
后勤装备和后勤管理的现代化为发展现代高校后勤服务业,实现服务现代化不仅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提振服务信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价值、打造服务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
4、经营现代化:经营现代化主要集中表现在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后勤集团从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走的就是一条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因此“保障学校、服务社会”是我们的宗旨,在做好校内保障服务的同时,开辟与进军市场一直是我们坚定的目标。
这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迫使我们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环境,而且要在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我们在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方面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经营活动中,后勤集团除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外,也积极尝试包括战略伙伴合作、连锁、加盟、总承包、服务外包、管理输出等各种各样的现代经营方式,有力地提高了竞争力和企业活力。经营领域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为后勤集团打开和扩大社会市场赢得了先机,也为后勤集团继续抢占社会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推进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
后勤管理分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刘晓平
 
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战略总体目标,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高校后勤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高校后勤信息化整体水平,带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服务保障模式的创新,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更好的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全面推进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规范高校后勤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创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平台,通过高校后勤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各高校建立服务保障体系相适应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探索借鉴高校后勤信息系统,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
工作原则: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二、需求主导重点突破;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四、协调发展相互支撑;五、服务为本安全实用;六、先行先试推广示范。
主要任务:一、推动各高校加强后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高校后勤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三、加强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四、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队伍建设;五、借助信息化创新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与管理模式。
保障措施: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
    组织实施主要强调:一要加强各级组织领导,二要营造加强信息化建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要加强调研和督导。
目前正在抓的几项工作
第二项工作,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评审工作的总结。第一阶段通过各省市自治区的后勤研究会、协会组织推荐,全国共有50所院校申报材料。这一次工作是一次尝试。
第二阶段专家评审。在评审中发现,上报材料非常简单,有一些学校就报两页纸。专家建议继续提交新的材料,重新补充材料。四月底评审专家将评审材料、评审意见反馈给委员会办公室。经过专家评审,评出了先进院校以及示范院校、侯选学校。专家评议当中发现,这些学校参参不齐。有一些学校在整体规划设计当中非常先进,有一些学校在一些专项上面,比如说物业管理、节能、运输服务、餐饮,一些专项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非常好。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以一种名称来表达的话,似乎还缺一种鲜明的差别,同时也考虑到尽可能鼓励更多。基于这样的考虑,分出三个层次。这种做法是一次探索、一次尝试,请大家予以理解。
    通过这些学校,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目前上报的50所学校,从审看材料以及专家的评审和集中的会评和答辩,感觉是这样一种层次的分布,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建设,所有的学校或多或少肯定有信息化建设,标志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后勤网站或者有一些专项管理的软件,比如说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资,以及相关某些环节,文档的管理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中间层次。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在某些专项上面,比如非常重要的一些专项上面,也非常重视,但是限于资金,可能近期或者前一阶段有这样的优势,比如餐饮、物业、供暖等节能方面,一些重要的服务保障方面,比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一些专项建设得非常好,这次评审的一些先进校和一些示范校更加鲜明的表现在这个层次。
最好的一些学校特点就是最高端的建设,我们的理解是这样:首先从理念上、从规划设计的宏观性上和整个战略思考、前瞻性,也包括和学校整个数字校园建设融为一体,或者说后勤自身体系规划的总体规划上是完整的,前瞻性的。另外,在某些点上应该说是非常的先进,而且有长期的实践考核,非常成熟。这些学校是目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是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
    第二项工作,关于申请立项。我们想推动一种工程,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希望建设一个由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后勤三个层次,也就是三级网络的全国高后勤信息网络系统,也就是网络平台。通过这样一种系统把全国高校后勤系统的数据上报,希望能够实现这样的统计和报送,便于为政府和各高校、地方政府作相关的一些决策。比如说食堂,一讲到高校食堂,教育部各方面发通知保证食堂物价的稳定,但是在上报的过程中,其实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和相应的监控。短期这项建设有多大急迫性、必要性,还在论证中,但长远来必须或者一定要尽快建立这样的系统。
    第二个层面,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开发出一种样本,给一些学校免费试用。这些方式能够从整体技术水平上,大大提高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
上海的协会准备建设上海区域服务网络,这对建设全国或者刚才说的服务平台都有相应的互动的参考。目前,我们建设一个管理和服务系统,尤其希望探索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比如说云计算,比如基于区域的,比如北京市或者上海市,整个一个后勤服务网络。打破校园的界限,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大学的服务,因为仅限于某个大学的服务,重复建设浪费性比较大。
比如和北京师范大学一墙之隔,在北京学院路有十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如果形成一种联盟、服务网络,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希望借助打造这样一种基于区域的,云的服务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包括企业资源。好比现在搞的农校对接,节能联盟等等,将来的服务系统是否具有这样的整合大平台。为了推动这项的工作,一方面希望能够得到教育部科技司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企业支持,整合开发企业,也包括一些运营商,比如说中国移动等等,共同开发这样一种服务系统。
    第三项工作,组织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探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标准化问题,规范梳理问题,也包括怎样借助信息化提升后勤服务的技术手段。能否借助信息化为教学科研创新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有这样一种探索。如果能达到那种境界,将来的后勤就不是简单的传统后勤了,比如在学生宿舍自己拿着手机就可以知道哪一个教室这个时间有空座。这能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服务能力。
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希望各个高校,包括各级政府,能真正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确实予以推动。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后勤提升的关键抓手。年轻干部到后勤,他们的很大优势是对于技术的了解,头脑的灵活,如果到后勤应该说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第二对信息化建设要恰当理解和把握。希望以这样一些理解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服务观念的变革,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相应的变革简单的去建设,可能就是一个基本管理,比如说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希望借助信息化的建设,不管在管理理念的落实上,制度的建设上,尤其是服务观念的实现上,都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一个平台和实现的手段。
另外是一个工作管理方式的转变。比如服务学生的方式,以后很多学生非常希望借助手机实现各种服务方式的了解,这是观念的引领。业务流程上一定要优化设计,不是简单的复制。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后勤管理服务作为革新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运用,是不断发展,为此要有前瞻性和开放性。
        第三高度重视和强化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比如特别强调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后勤自身的管理。但是服务,从师生角度,尤其使用角度,更多关注,容易显现效果,内部管理规范,显示的是学生服务。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些文章,也在探索这个问题,两者优先处理哪一个,常常是服务优于管理。我们想把服务强化一下,比如开发这种让服务学生最快的就能够见到效果的,包括云计算的使用,这是非常超前的,校园后勤服务平台对师生提供最边界、最个性化的综合服务系统。
        第四在建设方式上能够整体规划。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建设,是很多学校最为现实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建设要充分考虑以后各个子系统融合和衔接,避免各搞一套。整个后勤集团缺乏总体规划,最后各个系统之间,不管数据的标准、规范上不便于融合,为以后总体规范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考虑好,不管是局部的发展,最后水到渠成,还是总体一步到位的规划设计,都要有最后的继承,要有综合考虑。
        第五是高校后勤要加快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尽快选聘有信息化意识,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比如三位引领学校,学校领导层开始主抓这个队伍建设。
第六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策略上,目前信息化推进委员会主要是着力点在两头,一头是信息化基础功能建设,全面促进各高校加紧建设,托底的建设,全面推动的建设,以便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整体建设全面提升。另一头是抓高端,希望能够通过高端的一些学校,从理念上、观念上以及规划设计上,从技术的实现上,引领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新发展,包括创新后勤服务的新模式,引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
 
 
高校后勤发展与绿色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主任   梁立军
 
        绿色大学是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涉及到对人类发展困境的关注和思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这是大学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和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清华大学从1998年提出实施绿色大学建设,中心思想是要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开展三绿工程: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
绿色教育。用绿色教育的思想来培养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思想,没有内化的理念性的东西,不可能去指导人开展自发的行动。
绿色科技。学生入校以后不但接受绿色思想的教育,还要跟老师一块应用学校科研技术和科研力量开展绿色科技这方面的研究,解决现实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在环境污染控治、清洁生产新技术、能源节约、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绿色校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为主线,建设节约工程、加强环境整治、丰富植物品种、优化园林配置、科学养护管理,把清华园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校园,通过构建绿色校园示范开展环境育人。
“绿色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后勤
资源节约型大学建设:在能源管理、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利用、物业管理、饮食成本控制、节水型园林建设、校园建设与规划等方面,高校后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统筹构建节约型大学示范基地的主要力量。
后勤作为一个方面,把绿色科研成果在校园里面,首先在本校进行推广应用,也是展示本校绿色科研成果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后勤和绿色大学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后勤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对科研,首先在本校进行推广示范应用,成功以后再推向社会,具有很好的相当于小试、中试的作用。
能源管理:通过开展用能系统改造、节能设施设备投建、节能技术引入、管理体系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利用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建设用能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能源运行三级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到位、运转流畅。开展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教学区中央空调改造等用能系统改造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投建紫荆中水站、风机水泵变频器、路灯智能控制器等节能设施设备,节约能源消耗。引入地下水力管网信息系统(GIS)、SIS热管系统等应用于新改建项目,提高节能科技水平。组织年度节能集体与个人表彰、能源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促进管理队伍建设。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利用:积极推进新能源利用,探索能源的梯级利用,形成主要能源的有效补充。建设游泳馆太阳能洗浴系统,年节气4万立方米;建设新清华学堂、罗姆楼等太阳能供热辅助系统,年节电超过53万度。建设地热井,日出水能力2400吨,主要为学生浴室提供洗浴热水。建设紫荆14号楼余热回收工程,采用中水水源热泵技术实现能源再生,年节能28.61吨标煤。探索投建食堂餐厨垃圾制沼、制肥设施,实现资源梯级利用。用水的目标是做到全处理、全回用、零排放,现在中水站日处理达到了2700吨。
    现在北京市对残余垃圾处理比较重视,和我们合作,看能否把食堂残余垃圾进行就地消化,正在探讨,制出来的沼气供应给食堂,用作能源供应。
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部门位于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服务保障第一线,是开展末端节能管理、节能理念宣传和师生员工节能意识培养的良好载体。物业中心积极建立节约专项考核办法,将水电节约效果和岗位奖惩结合起来。中心每年年初都与各科室签订节能任务书,明确节约指标和相应奖惩办法,并在每月的绩效工资中体现。积极引入节能设施设备与节能技术,对照明、电梯、中央空调、便池等进行节能改造。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节能巡视、节能作业、旧物维修回用、废水分类回收等工作,从细节出发宣传和培养职工和学生的节能意识。与学生社团合作,积极开展“节约专题建议月”、“紫荆文化月”等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节能氛围。
饮食成本控制:通过引入节能设备和技术、强化节能管理和节能宣传,在高校饮食工作中将节能管理落实到细节,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伙食成本。饮食中心引入节能燃气灶具、电磁灶、脚踏式和感应式水龙头、LED窗口灯箱、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和清洁生产设备,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加强节能管理,食堂水电气消耗与收入挂钩,提高了职工节能积极性。推行厨房地面无水化工作、区域开闭灯制度等,从细节上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位。我校饮食中心水、电、气消耗占营业额的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约为4.3%,远低于北京市教委标准化食堂规定的资源消耗10%-15%的标准。
节水型园林建设:加强园林绿化节水,通过选取节水型植物、优化植物配置、加强养护管理、采用节水灌溉等方式,减少水资源消耗。目前我校80%以上的绿地采取中水浇灌;绿地灌溉均采用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选用多种节水耐旱植物;建设以树木为主,并且以乔、灌、地被植物组成的复合式立体生态群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灌溉的目的;铺设透水性地砖和草坪砖,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校园建设与规划:我们认为如果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所以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前端设计,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于学校建设始终。我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结合学校多个历史时期建筑并存的实际,综合考虑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需求、水暖电等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引导人流、车流、物流贯通有序。鼓励开展建筑节能研究与示范,建设超低能耗楼、中意环境节能楼等示范性节能建筑。认真贯彻新建建筑节能要求,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探索在新建建筑中引入“绿色建筑”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面更严一步,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并且鼓励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设:在推进能源节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园污废水、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育人,为师生员工营造健康宜居的生存环境和优雅和谐的治学环境,是当代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
污染防治:针对校园内生活、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产生的污废水、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采取积极的处理处置措施。加强餐饮油烟、锅炉烟气等大气污染物治理,引入等离子油烟净化器等设备开展餐饮油烟治理;改造烟气处理系统,强化脱硫除尘能力;加强施工管理,控制施工扬尘;推进污水处理回用,建成日处理能力2700吨的紫荆中水站,产生中水用于冲厕、绿化和景观;开展居民区、学生区垃圾分类宣传,成立“绿袖标”指导队,指导师生员工分类投放垃圾;强化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置”的方式处理处置。
生态校园建设:通过大力推进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和生态涵养,营造生态良好、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绿化,至今年我校绿化面积提高到138万平方米,绿地率增长至47.3%,绿化覆盖率达到57.4%,全校共有树木32万株,基本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持续开展生态景观建设,学校筹资近亿元先后建设“二十景、二园、一区、一河”等生态景观,景观建设与绿化工作相互依托、和谐共荣,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育人氛围;开展校园环境整治,拆除临建、危房和违建;开展校园“黄土不露天”治理,减少土壤裸露;开展校园内告示类宣传品整治,创造干净整洁、和谐宜人的校园环境。
环境育人: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介绍“绿色校园”建设知识,促进广大师生员工的了解、认同和支持,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作用。对重点地区树木进行挂牌30000余块,同时也邀请师生员工参与到挂牌活动中;在清华电视台和后勤综合服务平台上开辟“每周一树”栏目,每周介绍一种树,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出版《清华园树木》(一、二册),以图文形式介绍清华园树种。书中的图片绝大多数是编者自摄于清华校园内,取景于有清华显著标志性的场所或有特殊意义的名树古木;开展校园道路命名,建设道路标识系统,通过道路文化建设增进师生员工爱校建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绿色大学——助推后勤科学发展的动力
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有利于促进后勤管理制度化。“绿色大学”框架建立的过程,也是后勤在能源管理、环境治理和校园行为准则构建等方面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促进后勤管理制度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有利于提高后勤建设科学化水平。高校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积累绿色教育和绿色科研资源并应用于绿色校园建设中,对提高后勤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校紫荆中水回用系统应用环境学院水处理技术,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技术问题的解决由环境学院和修缮校园管理中心共同承担,联合管理方式极大提高了水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一形式在学校物业、电管等多个部门也有广泛的应用。依托学校绿色教育资源,开展后勤职工教育培训。我校后勤制定培训计划,并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培训,分析国内外能源环境形势,介绍新理念和前沿技术,帮助后勤员工解决“绿色校园”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绿色校园建设要求后勤职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电管部门通过技能培训、节能教育、狠抓落实,切实推进电力管理队伍建设。电管工作人员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节能潜力点,对配电室的运行情况加强巡视,及时投切各配电室的电容器,将调整功率因数工作做到细致到位,全校平均功率因数维持在0.93左右,实现了全校供电系统的节能运作。
        绿色大学这个概念在学校里面广为提倡,这样后勤职工也能在各种场所、各种展览、讲座也能感受到学校这种绿色大学建设的氛围,他们也有建设绿色后勤的自发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有利于强化部门沟通,增强协作互动。绿色大学建设涉及面广,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绿色大学建设的开展,为后勤与其他部门强化沟通增强互动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针对学生寒假留校量少、居住分散导致的供热能源浪费问题,我校后勤与各院系、学生部门通力协作,开展学生寒假“集中住宿”。后勤各部门与相关院系、学生部门在学生动员、宿舍安排、就餐安排、供暖线路调整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保障了“集中住宿”的顺利实施。活动增进了后勤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提高了组织协调性,增强了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
在环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绿色大学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后勤也在绿色大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大学建设犹如一个源头的活水,为绿色后勤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并且提供一些创新型的绿色人才。
 
 
理念引领发展,打造数字后勤、绿色后勤的思考与实践
江南大学副校长 田 备
 
        学校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已经接近110万。取水流觞、生态校园,已经初具规模。
        学校后勤的情况
        学校建设目标明确以后,一定伴随着高水平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水平、地位,体现在四大的任务,一定是通过现代后勤的服务与管理来支撑。我们清醒认识到,随着后勤的支撑,后勤的发展,以及为师生的服务,它开始从幕后走向了前台,直接面向了师生。所以说,它转变为融合和协同,直接参与了这个过程。这就给后勤发展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希望后勤从传统的后勤转向现代化的后勤,要实现转变,要实现服务的发展。
        随着现代后勤不断的推进,提出了绿色建筑、提出了文化餐饮以及高科技安防;集约型校园的提出,形成了一种剧烈的转变和强烈的转型,这给我们提出了现代后勤的特征。
        我们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调整,用的题目是理念先导,管理变革。我们成立了后勤系统党委和后勤工作协调办公室,把后勤处、基建处、信息化中心、保卫处、校医院、房产处等等,把它整合为后勤保障系统。党委、协调办就起到核心和智库的作用,全面协调后勤工作,领导后勤。这样形成大后勤、大系统、大服务和大保障的运行格局。经过两年的运行,良好的局势已经呈上升趋势,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校训的引导下提出了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文化:厚德、和谐、敬业、自律。在这个文化下面,有后勤的精神,有服务的理念;提出了“十二五”战略目标,就是着力构建一个新型的、和谐的、数字的现代后勤保障体系,努力为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以及师生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我们提出了发展的战略,就是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后勤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后勤服务队伍的专业化,以及后勤设施的现代化。提出了大后勤、大系统、大保障、大服务的大后勤的运行格局来建造、来创建平安、数字、绿色和幸福的校园。同时也提出了系统的运行的模式,一站式的服务、一条龙的保障、一体化的运作,以及一盘棋的谋划。今年是奋发有为、内涵发展。明年创先争优、服务发展。
流程再造、数字后勤
现代后勤,主要针对自己学校的,我们的目标是要从基础设施、服务手段、服务产品、人员队伍来进行建设。新校区的建设、设施基本上已经到位,服务手段还要不断的提高,差距就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和人员队伍的结构和目标有较大的落差。
        通过这个分析,考虑到战略层面的问题,我们有什么优势?有多年的改革发展的良好的形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成熟的运行机制以及基础设施的齐备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的机遇,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如精细化、人力资源手段的先进性等等。总是讲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着与人才培养结合的挑战,与服务社会、服务科研的挑战,以及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来支撑后勤的发展。
        学校分别开了两次校务会,专题研究后勤的发展、后勤的体制机制以及经费问题。学校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了很多政策来扶持后勤的发展。抓住机遇,发展是主流,机会远远的大于我们的劣势。我们采用的是SO这种模式,称之为增长性的战略,借助外部的条件,延伸后勤内部的优势,来面对我们的挑战。转型,我们通常讲有三种转型,传统向现代,一个是自然的演进,这是渐进的,它的阻力小,反对的呼声也小,慢慢向现代化演变。但是时间长,带来的问题,方向的不明确。当然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发一个文,体制调整了,甲乙方合在一起了,但是形式好转,内涵难变,观念、理念,它的做法,换汤不换药。
        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变量的搅动、扰动的形式,给它一种外力打破这种旧的平衡。给一个外力,给一个其他的变量,使得它产生新的平衡。我们把这个力就借到了信息化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后勤信息化的发展,在水平上、在横向上,向外的延伸,以及管理服务面的覆盖,向上它可以提升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提升经济效益,同时提升管理、服务,提升科学化的水平、精细化的能力,来推动后勤保障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
        后勤信息化,我们认识到不仅是后勤的技术创新,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一个成功的高校后勤信息化过程是后勤部门对服务需求和特点深刻的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优化、重构服务流程的过程。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的“十二五”指引下,紧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以服务为导向的后勤信息化体系,来支撑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后勤信息化要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服务流程的再造、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来推动后勤服务的转型,来达到师生的满意度。
        它的原则就是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为服务导向的服务流,融合全面的管理业务,业务清晰、流程再造的管理流,以及融合信息的共享机制,横向的扩展纵向的延伸,资源的共享,数据挖掘的信息流,沿着这条主线实现融合的发展。关注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以及可持续性,它的发展模式就是理念先导,就是文化;技术的支撑就是手段。管理保障就是一个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来实现可持续。
        路径。我们学校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后勤成立了后勤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小组,由党委统领,各个部门协同,六个处协同的推进;各个部门的分管领导,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定标准、技术的支撑,落实后勤员工主动适应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信息化中心规划技术标准和数据的接口,采用外部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来开展信息化。同时,推动服务的流程再造,倒逼意识理念管理制度和专业队伍、组织文化等变革,推进后勤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一步数字化校园,感知层,是AD转换。这个基本上在校园里面已经实现了。第二步上升到综合管控,方便的管理,提高效率,信息系统群,把这些进行整合,把后勤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第三步把这个信息系统形成的数字的码流,汇聚到数据中心,综合管理的这个平台,提出了一个服务门户信息的融合。
        信息化流程再造,提出了网上服务大厅,信息的发布等等,在网上前台的,称之为公共服务。在它的后台有一系列的能源的管理、安防等等,称之为综合管控。提出综合业务和前台服务相对的分离,后台支撑前台,通过各个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业务支撑。比如说电费充值、保修、宿舍申请等等。在这个下面形成了现代化的模式,被服务的对象,提交一个信息,有各个业务部门自己进行流通,然后被服务的对象就可以跟踪,可以对服务进行评价。把各自为政的服务进行物理的整合,形成了一站式的服务,然后把一站式服务,通过网上数据的融合,形成一条龙的服务。
后勤的信息化的一些具体情况
学校后勤的信息化,04、0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在感知校园、数字化校园方面,管理服务创特色、信息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服务的焦点,历时十年。在整个学校大的后勤,大的信息化构架下我们称之为身份的认证,数字化校园技术平台下,后勤系统是整个学校信息化的一部分,融合到忆江南的服务门户之中。数字化综合系统里有能源、有安防、数字管理、人本服务等待的一些系统。也有我们的一些探索,有监管类的,能源监管类的,有保障类的,有安保类的,我们称之为5C联动系统。这是自动的,学生可以报警,图象抓拍。还有一些服务类的。
        这些东西跟忆江南的整合,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完成单点登录和登录的漫游,把OA等很多的系统都结合在忆江南。打开能源足迹,就可以看到公寓某个房间的能耗情况。它所产生的效果,管理化的手段,可以通过信息马上可以看到。后勤设施的现代化在不断的提升,成本在下降。
        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如原来待机功耗还是非常的普遍,通过监管以后,待机功耗大大的下降,行为改变了。然后是管理更加科学化。随着不断的建设,系统会不断的完善。
 
 
信息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武海
 
几年前,我们虽然感受到信息化浪潮的气息扑面而来,但总觉得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似乎还有一段时间和距离。然而最近以来的各种迹象发出了“山雨欲来”的数字革命信号:
新闻媒体从2012年6月开始大量介绍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新近以来,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欧盟提出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与英国创造同样重要;美国提出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技术创新,提高数字化制造技术,降低产品中的劳动力要素,出台优惠吸引政策,引导制造业回流美国,重返制造业巅峰。
9月5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8月30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教育规划工作会议上强调“制造业数字化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3D打印机、智能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灵敏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及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将形成合力,成为改变经济社会的巨大力量”。
苹果iPhone 5S引领着智能手机革命,苹果iPad引领平板电脑革命,智能手机越来越走向电脑,电脑愈来愈趋近手机,与之相伴的3G通讯技术,Wi-F i无限网络技术在快速提高速率并迅速普及。
苹果APP Store不断呈现高品质的苹果应用软件,安卓应用软件平台更是与日俱增着大量的应用软件。
观察在机场、超市外停留休息的人群,可见网络信息的终端设备已经延续到每个人的手中,信息设备已经普及。网上购物、网上购票、网上值机、网上安排吃住行,信息网络工具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交往行为和生活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行将或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革命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生产方式变革
传统的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学生的吃、住、行,学、购、医,还有水电暖气、绿化环卫等,多少年来,数代后勤人都是靠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靠繁重的密集型劳动,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中最苦最累的工作当属后勤服务工作。
也许大家已经发现,由于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现在后勤服务保障领域的传统后勤手工作业方式已逐渐被新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所替代:如学生食堂引进的米饭生产线、微电子炒菜机、全自动流水线洗碗消毒机,餐厅地面清洗机,把食堂炊事员从繁重的体力型技术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如校园环卫保洁已经有了全自动扫地车,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自动压缩装载机。学生公寓门禁值班也用上了门禁刷卡与智能安全视频系统,晚上系统会自动统计有谁还没有归宿,有谁超过12小时在宿舍没有出来过,大大减轻了安全保卫值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学校医院的全自动血压、脉搏、血氧测量仪,大大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这方面的变革已经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由于后勤劳动工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除了后勤从业人员的劳动量大大减轻以外,更重要的是后勤服务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对后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高校后勤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是孤立的,有着深刻的数字科技革命背景。2012年6月份以来,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正在掀起一场被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3D打印机”的新生产方式,3D打印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并开始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它是将多层材料能够制成立体实物的添加制造技术,2010年3月,一位名为恩里科 · 迪尼的发明家设计出了一种神奇的3D打印机,它可以“打印”出一幢完整的建筑。现在美国每年都会打印出数百万个助听器,2011年,世界上第一辆3D打印的汽车已经在美国诞生。3D打印的人工成本大幅度低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成本,例如iPhone目前的生产线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排列在生产线上,美国设计制造的iPhone并不在美国制造,而是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中国深圳的富士康就有23万名工人从事着iPhone的装配劳动。3D打印将给予发达国家的制造工厂回归本国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进而导致制成品的去全球化。
可以想像,3D打印机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生产方式将会面临多么神奇的变革。
信息革命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转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多年来被认为是科技含量较低,靠行政命令,需要腿勤、眼勤、嘴勤的管家婆才能胜任,后勤管理水平也更多地是指管理经验。客观地来说,这种管理方式对于传统的后勤管理对象来说是有效的和适应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应用,后勤服务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后勤管理人员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也在相应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传统式管理”越来越显得多余。所谓的“后勤管理”更多地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校验、和控制,包括绩效评价、服务激励,各类无线终端设备和数字管理平台成为最基本的工作武器和管理工具。后勤管理者的服务理念、数字后勤信息管理修养、PC和其它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数字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成为后勤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陕西师范大学数字后勤管理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的数字后勤管理模式可概括为“1+X”模式,这里的“1”就是公共基础数据库,主要是全校的职工、离退休职工、家属子女的各项基础数据信息。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各项基础数据信息,全校房产、地产、各类仪器设备的各项基础数据信息,这里的“X”是指各类应用管理平台,在后勤信息化过程里面,首先把“1”先统一了。下面是X,X等于1、X等于2、X等于N,如URP大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室信息管理平台、公寓信息管理平台、餐饮信息管理平台、餐饮监督评价管理平台、校园环卫管理信息平台、校园植被管理信息平台、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健康医疗管理信息平台、校区通勤车管理信息平台、农校对接管理平台等等。
进入X,首先说餐饮系统。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单子核算,食堂里面的菜让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分解开,比如说鱼香肉丝,一份菜多少克,假如说放鸡精,放多少可以乘出来。一盆菜比如说20份,调料一秤,就可以知道了。好像抓中药一样,有一个中药方子。由于原料采购,数据共享了,今天买的青笋是多少,算下来是多少笋,有价格,系统会自动把最新价格取出来,按照中药方子一样,自动算,允许你加价加多少。无论菜价在涨,比如说鸡蛋涨,跟鸡蛋相关的菜,西红柿炒鸡蛋多少,卖的时候,比如说卖几块几毛,那么我心里面很明白这个菜是赚还是赔,系统会自动告诉你这个菜目前是赔还是赚。目前执行过程当中,学校不按市场规律要求,尽管菜价涨,食堂价格不涨,本来系统用得很好,不让食堂涨,食堂只好偷工减料,如果真正做到按食堂价格做的话,这个系统会一直用得很好。最后是食堂这一块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公寓系统,学生公寓系统里面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公寓里面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公寓本身床位数、房间数分类。公寓里面,楼道对面是宿舍,宿舍里面几个人。假如说这个楼里面住的学生,民族分类、年龄分类,自动可以统计出来。公寓里面还有一个刷卡系统,刷卡,你进公寓了,出来要求刷一下,你就不在公寓里面了,到晚上的话就可以看多少人没有回宿舍,能准确的知道。
智能车辆管理系统里面。出车的师傅,在停车场里面,有一个电脑,电脑上面输入一下几点几分出车,然后你现在车的码表是多少。到时候你输上去了,全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你这个车,马上就要走了,几点几分走,大家可以到停车场坐你车。如果到时间走了,系统在运行途中,比如说到了新校区之后,下来第一件事,到那个地方把路码表抄一下,现在多少数字,拉了几个人,计算机会管理着,像管家一样给你核算,核算出来就告诉你上座率是多少,单趟用多长时间,单车核算,这个车是赔是赚,按司机算,你这个司机怎么样,包括耗油量。有一些司机耗油量大,开车就有问题,包括盈亏情况。
服务申报。有需求的时候,到网上写一下,时间自动记在网上了。比如说要说屋顶漏雨,这由国资处,房产处管,那么发一个短信,某某老师,谁谁申报他的什么地方房子漏雨,请安排修理。他接到以后,马上给申报的人一个短信,某某老师,你的什么什么服务申报已经在受理。最后修整完了以后,后面就有一个时间,把你开始报的时间到最后完的时间,多长时间,这个时间进行排序。这里面把各个部门里面排序进行排出来,都可以看得出来。
餐饮监督平台。餐饮好不好,饭菜好不好,服务怎么样,学生可以直接到网上评。学生评,你吃饭就有资格。首先进入里面,看你最近有没有吃饭,你没有吃饭就没有资格评。学生刷卡,那个数据是通的,吃饭数据我们过去不重视,感觉没用,其实非常好。那个数据挖掘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比如说穷学生,我们这里面数字做一个数学模型统计,一个月吃饭在22天以上,每天吃饭在两顿以上进行统计,每天吃多少钱,每天数字最小的学生就是最穷的学生,有人说他到外面吃,一个月22天在学校吃饭,应该是在学校吃饭的学生。这个统计下来,学生困难,学生补助,后勤系统里面能给出好多数据。
农校对接。我们做的农校对接,属于精准状态,你自己输自己的,进行比价,我去采购谁家的,这样的方式。
还有一个系统,基于长期以来学校里面不断的建房子,房子都有会议室、报告厅。报告厅越建越多,喊不够用,后来学校整个把这个全共享,我们建了一个网络。在网上,全校里面大家都可以用,你在上面选多少人的会议室,要不要投影仪,写好。这个会议室是谁管的,短信方式通知,短信方式回复。做了以后,使用效率非常高,非常好,资源实现了共享。
冬季供暖。从室外采集温度,根据室外温度模型算,假如说室外温度是5度的时候,室内暖气片最高烧到多高、最低多低。在学校里面做了几个测点,把最高线和最低线发出来,然后线在中间走。如果在上线就浪费了,下线职工、学生在受冻,就进行处罚,处罚这个点距离标准温度差多少,差得越多罚得越多。
医院系统,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还有人力资源系统,发布工作指令,互相可以回消息,信息可以记录,作为工作日志,察看回复,进行评价。
我们在做一项新的工作,移动后勤。移动后勤往下发展是云后勤。陕西师范大学后勤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后勤服务的最高效率、最好质量和最佳境界,那么,什么是后勤服务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通过云后勤管理平台,为全校师生及其家属提供全天候、全空间、全事务性的服务,用一句话说就是Anytime(无时不在)、Anywhere(无处不在)、Anything(无事不在),也只有云后勤服务才能实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和最高境界。
从去年开始做,现在已经上线,在移动校园里面。只要有苹果手机,上面有一个app  store,打陕西师范大学,上面有一个陕西师范大学移动校园,就出来了,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下来。我们有四大模块,一个是校园新闻模块,这个校园新闻模块第一个是学校新闻、校园的公告、学术活动、后勤动态。第二个大模块学校简介,学校概况,学校概况的第一个是学校简介,第二个是领导简介,第三个是学校的机构,第四个是校园的地图,第五个校园的风光。第三个模块是校园的服务,校园服务电话,电话查询,校园服务的校车时刻。第四块模块是我们重点开发的,应用平台,前面说的那些现在逐渐搬在了手机上面,最好搬的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就是查询信息比较容易,但是管理系统比较麻烦,很多管理模型在里面,比较麻烦,所以管理系统现在在做。我们的移动校园上线,在后勤系统也开始使用。我拿的手机,3G网或者有WIFI,只要登录上去就可以使用。
        前不久到台湾,我就拿着这个东西,随时可以看到家里面工作情况,手机代替了笔记本,我的iPad,也不用到办公室里面去。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应用平台里面东西比较多,有什么意见,允许发,只要不是谩骂的,都保留下来。无论这个学生有什么情绪,我们都要求管理部门及时给予答复、回复。由于手机在身边,很容易发现。安全管理,你发的要审一下,我自己就用手机审一下,就通过了,就可以开放了,大家可以看到。比如说相应责任人就可以答复建言献策。服务申报,学生有什么服务、有什么维修,都可以在这发。还有工作日志,后勤系统在使用,每一天你在做什么,工作日志要记下来。管理部门,进行一些回复,也可以发工作意见、工作考评,还可以查询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房屋资源查询、人力资源统计。比如说我现在学校有事,需要办事,需要查一下谁在法院系统,就在这个手机里面设置家属里面谁在法院两个字,自动把全校职工里面亲属,只要数据库里面有这个亲属数据,很快就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人,这都是可以的。这个系统很方便。开会议的时候,组织部门要考察一个人,可能没有照片,但我这个手机,这个人照片出来了。学生考试作弊,学生什么样子,我一看都出来了,学习什么专业,都出来了。
这是一个趋势,智能手机光发一个短信、打一个电话太浪费了,它的功能和电脑一样的,功能就在处理数据上面。由于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随身品,手机在人机合一方面比PC机的局限性有了根本的改善,加之手机比PC机更具有普及性,因此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云后勤管理平台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是高校数字化后勤管理的革命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是随着3G无线通讯技术、校园Wi-Fi无线网全覆盖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后勤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期要做的项目有很多,会堂约定、视频课程、网络课程、学生查成绩、一卡通的信息、校园辞典、教室查询,哪些教师空着,学生有课表,可以做到哪一个教室这一会空着,用这个查,有很方便。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PC机和智能手机为工具、以移动后勤或掌上后勤为主要形式的云后勤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云后勤管理平台应该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新理念,其目标是将学校各自多套后勤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简化为像公共的水和电一样易用的资源。用户的终端设备只要连上网络,经过下载安装客户端平台软件并注册后,即可方便地使用云后勤管理平台提供的后勤应用软件,学校不需要构建自己的专用数据库、专用服务器,也无需购买后勤应用软件,只要上网就可以在云后勤管理平台上运行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目前这种创新的数字后勤管理模式已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难题,欠缺的只是我们对数字后勤管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创新铸就辉煌 集约化管理的探索与发展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辉
   
集约化管理的特征。从集约的概念出发,在企业内部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业务整合、流程优化来进行资源统一配置,并建立起集约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服务体系和流程控制体系,同时将管理模式和手段搭载在先进的信息平台上。因此,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件是,第一,必须转变管理方式,把增加科技含量放在首位,提高服务和管理的质量;第二,必须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集约,化繁为简,化简为易,分解、压缩、整合、重组业务流程;第三,必须因地制宜使用信息技术,缩小管理时空,增强应变能力,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和经营规则,发掘出集约化管理的最大潜能;第四、必须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拓展市场份额,发展新的经营服务项目,实现规模经济。
高后公司集约化管理的路径与举措
在推进集约化管理的道路上,高校配货和教育超市二者的实现途径是不同的。第一,产品特性不同:高校配货供应的是原材料,教育超市供应的是成品;第二,市场特征不同:一个是直接面向学生,一个是面向高校食堂;第三,问题的症结点不同:一个是规范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解决众多杂乱的商户带来的资质和食品安全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内部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即成本控制从隐性走向显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价格优势。
1、从项目分解入手,调动多方积极性,在渠道整合上重点突破,实现“市场组装”,形成规模。
2、建立符合上海高校特点的招商管理模式。市场能够集约,配货平台能够不断做大,取决于配货管理中心在顶层设计中能够建立公正公平的议事机制,具有公信力,能够兼顾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十多年来,配货管理中心始终以开放、透明、包容的姿态听取各方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由高校代表组成的11人的团体采购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每二年推荐、轮换一次,建立了两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实行招商权和采购权相分离,操作权和监控权相分离。第一,确立了面向全国,统一招商的格局,对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招商工作透明化;第二,建立了规范操作程序和逐级审批制度,在招商过程中做到部门分工负责,责任落实到人;第三,制定廉洁准则,规范员工行为,与供应商签署廉洁协议,接受供应商监督。
3、联二头、抓中间、建设好配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发挥成本中心的功能。集约化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经济性。配货管理中心成立后,把各个高校原来隐形的采购成本放在了全市高校显性的平台上,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上,配货管理中心和各高校之间形成了经济、透明的内部转移价格,各个高校餐饮单位原材料成本控制的责任大大减轻。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配货管理中心在网站建设上倾注大量精力,在网站架构上,设计了高校和供应商二个用户界面,入围的客户通过密码进入各自的信息区,高校通过这一平台可以看到供应商的资质、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产地、报价的时效以及促销信息。供应商则可以了解高校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反馈意见。
4、教育超市以加速推进服务网点的终端建设为中心,通过规模化推动集约化。
5、以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标准化推动精细化。面对激烈竞争的校园市场,关键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比耐心和耐力,比管理理念,比管理的细腻度。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来保证对所有业务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管理的标准化,实现对连锁超市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约化控制,做到低成本运营。2005年,教育超市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总部系统、门店系统、配送系统同步开始上线。随着系统的使用,配送中心的功能得到发挥,系统内的商品配送目录达9000余种,常规商品3000余种,除烟草,面包等日配商品和冷藏商品外,公司自配商品的集成能力达70%以上,对门店的管控能力,对供应商的管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高后公司集约化管理的成效
1、通过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了采购成本,获得了商品价格的比较优势。
2、通过团体采购和集约化管理,食品质量安全有了进一步保证。
3、配货管理中心是协助政府进行价格干预的有力抓手, 是平抑高校物价的主力军。
4、通过中央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式推动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了高效节俭,有效降低成本。
5、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教育超市门店的增值服务不断增加,服务种类不断推陈出新。
高后公司集约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遵循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物业为面、超市为点、配货餐饮构成线、其他服务形成链”的工作指针,以提升科技服务含量为核心,增强中央配送能力为基础,加强集团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深化各专业子公司的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
1、落实“农校对接”政策,抓紧高校学生食堂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第一,目前冷链基地项目公司已成立,启动资金已到位,整个项目管理的架构已经形成。在年内,尽早开工,通过一年的建设,完成一期低温冷藏库和周转配送平台的建设。第二,要建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确保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落实。第三,要完善现有网站功能,收集汇总各个时段的供需信息,对需求做出预判,提高采购和储备的准确性。第四,要加强和银行沟通,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农校对接”,支持实现网上交易,完成订单的后续处理和追踪。第五、加强和全国“农校对接”网的联系与合作。
2、整合冷链配送和超市常温配送能力,发挥综合效能。
3、建立学校餐饮公司的中央厨房,提高餐饮公司集约化管理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学校餐饮公司要利用两大配送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借助和学习社会企业的先进经验,建设好餐饮公司的中央厨房,提高自身集约化管理的能力。
4、丰富生乐物业公司内部的服务门类,加大生乐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力度和推进力度,提高公司集约化竞争能力。
今后五年,教育超市必须立足校园,深化内涵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业态,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挖掘校内消费潜力,加大吸引团体采购的能力。要把握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和社会企业、政府机构、银行等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教育特色和活力的电商平台。
 
 
服务智能平台高校物业服务工作的好助手
上海生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李少华
 
生乐智能平台是资产管理系统EAM(在欧美国家设备资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特点和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后形成的软件平台。该平台通过优化维修资源、预防性维护、集成的业务流程、个人经验知识转化、供应链管理等手段,集成了资产管理、远程集成监控、呼叫服务中心、资产安全运行保障、消防安全管理以及能源分析控制六大板块,可以全方位、高效率地为各高校的物业管理提供实际的、可控的解决方案。生乐智能平台的建设始于2008年,2011年正式在公司高校物业管理项目中投入使用。
一、资产管理板块
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就是要建立一个设备资产数据库,把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积累起来,从中发现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办法。因此,资产管理系统的重心在基层,实行点检制、预防性维修等先进管理思想,把企业的决策、创新等活动建立在来自基层的数据基础上。资产管理系统应用可以量化设备资产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更有效地配置设备、人员及其他资源。借助于系统的帮助,每位维修、管理人员可以管理更多的设备、改善工人的安全保障,促进操规的完善,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资产使用效率。
1、建立管理对象数据库。设备资产是物业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首先实现了设备资产台帐的信息化,校园内任何一个设备资产都建立了电子台帐,包括规划好的编号、描述、型号、序列号、使用时间等静态数据。同时,创建了“设备树”、“位置图索”等方便快捷的分类查找系统,使得与每个设备资产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的维修记录都能在平台上快速找到,从而解决了物业管理者以往难以快速确定和了解管理对象的问题,为对不同的设备资产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2、规范作业流程。生乐智能平台实施后,一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标准的“工单流程”对设备资产执行状态监测、点检和维护工作,并实时记录设备所处状态。从客户报修、内部计划维修、外委监管、现场维修状况,到所用人工、配件、工具、供应商服务等数据信息都记录在案,实现了设备资产的故障次数、故障现象、故障原因、解决方案、维修结果等状态查询的信息化。这些信息的积累为专业工程师修改流程、杜绝隐患等提供了依据,也为新员工培训提供了教材。
通过规范作业流程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同时还为确定工作量、备件库存等带来了方便。
3、实施预防性维护。系统会在指定的时间或者某个触发条件满足时,自动发布预防性维护工单,同时预防性工单也带出事先准备好的操作指令,通知维修员工按照操作指令进行各种操作和监管。经过这样的流程,一般的故障都能在发生前得到排除,特别是在校园重大活动前、台风潮汛到达前和新生入学前所实施的各种预防性维护都是结合高校物业管理特点的实际应用。预防性维护大大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益,把被动的抢修变为可控的、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让设备资产故障在发生以前得到排除,保证设备资产在使用时无事故、零停机时间。
4、维修备件采购和库存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理顺了设备资产和维修备件的关系,实现了备品备件管理、维修库存管理和成本中心等功能的信息化,即什么备件对应什么设备资产,每台设备资产需要什么维修备件,有没有可替换的备件等。为了确保设备资产的完好,维修备件的库存安全数量必须是多少才合理,才能满足及时的维修需要。根据采购的频率、库存状况、备件的使用频率、以及工单的计划使用量来进行采购的动态调整,从而解决了库存太多占用资金、库存太少影响维修及时性的矛盾。采购备件和供应商的管理过程清晰明了,从提出需求到选取供应商、购买审批、订单生成、再到收货质检、入库发放等历史数据全部记录在案,随时可以查询。为追踪备件的整个过程提供完整的信息,有利于解决财务资金管理、备件的质量管理、供应商的价格管理和维修的预算管理等问题。
5、数据分析汇总为决策者提供依据。通过设备资产台帐汇总、分析,充分了解资产的价值及变化。资产台帐除了静态的描述、型号、系列号、使用时间、价值和安放位置等数据信息以外,还有管理维修保养以及转移等各种动态的数据信息的加入。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各色各样分析汇总,以便我们实时了解到设备资产的变化情况,维修保养在某段时间内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等。通过成本中心对设备资产的处置和管理上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二、远程集成监控系统
在高校的物业管理项目中,许多都具备了视频监控系统和设备资产的“BA”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监控校园重点部位的实时情况,通过“BA”系统在管理现场可以监控楼宇的“风”、“电”、“水”设备资产及其运行状态,调整这些设备资产的运行模式。一线员工运用这些系统在现场进行各种设备资产服务管理工作,称之为“现场监控系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乐智能平台的远程集成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把众多的视频系统和楼宇自控系统“拉”到公司总部的监控系统中,实现了远程集成监控。实现以下功能:
1、公司总部的专业工程师在远程定期对各个项目的楼宇自控系统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运行的不合理情况和设备故障现象,再结合资产管理系统中设备资产的运行维修状态,及时调整节各种设备的运行模式,让设备资产处于最合理、最经济、最安全的运行状态。
2、利用远程报警功能,避免一线操作员疏忽造成的事故。也可以通过远程的视频监控,督促现场值班人员提高工作质量,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3、集成监控系统可以为工程师提供远程的维修技术指导,工程师可以在远程集成监控系统前通过观察视频信息和BA的数据远程指导一线的员工进行各项运行维修的操作。在遇到灾害性天气时,各级领导也可以通过远程集成监控系统观察每一个校园的灾情,远程进行救灾指挥。
4、集合资产管理系统把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连接,某处设备故障报警或者某些仪表数据超出制定的范围,资产管理系统在收到报警时直接开出工单并通知相关人员到场处理。
三、呼叫服务中心
呼叫服务中心是公司和广大客户联系非常“友好”的窗口,是公司统一服务标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的载体。公司目前有70多个项目,每个都有面对客户的窗口,我们运用资产管理系统,集成监控系统把现场服务窗口和公司呼叫服务中心进行集成,形成公司统一呼叫服务中心,起到快速响应,统一管理,确保及时应对客户的各种需求的作用。
1、实现客户信息和现场信息的接受。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热线电话、手机语音或短信等向呼叫服务中心提出服务需求或进行投诉。呼叫服务中心也可以通过检查现场的视频监控发现异常情况、通过BA系统的故障报警和查找资产管理系统中未按时完成工单等方式接收设备资产需要人为干预的信息。
2、双向统一发布功能。呼叫服务中心把客户的需求通过资产管理系统的手机短信工单发布给现场管理者去执行相应的任务。定期的任务、预防性的计划工作也由呼叫服务中心统一发布。呼叫服务中心把远程监控收到的故障报警自动通知现场维修人员和相应的外委供应商。
3、服务跟踪。呼叫服务中心在发布完工作指令以后,继续跟踪工单的工作指令和相应工作完成情况,定期查阅日常工单执行情况,向现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并进行客户回访。
四、资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设备资产的完好和零停机时间。通过生乐智能平台的资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首先,是对一线技术工人进行技术标准、应急预案等培训。统一操作规范,应对一般故障排除,进行日常运行、巡视和外委监管工作。
其次,在公司建立由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工程技术保障团队,通过现场指导和运用集成监控系统远程指导,解决一线员工遇到的技术难题。公司所有相关操作规范需经工程技术保障团队的编制或审核。
最后,公司运用资产管理系统规范供应商管理,建立一大批战略合作伙伴,在做好外委监管前提下,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协助公司完成所有的设备资产的运行维护保养的工作,达到我们向客户所承诺的目标。
五、物业管理的能源分析控制
1、生乐智能平台将物业管理采集的能源使用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并根据需要建立起各种能源统计报表和能源分析报表,为节能减排调整设备运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2、利用资产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指令中增加节能减排的操作规程。例如无人教室做到随手关灯、关水,增加漏水点检查等指令。杜绝日常管理中的人为能源浪费。
3、应用集成监控系统的楼宇自控系统的操作设定最佳设备运行模式达到节能减排。每日在非工作时间扫描管理区域内的用电情况,筛选、识别出无需用电的环境,进行关闭等操作。BA系统运行模式根据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季节和节假日等改变设备资产的运行模式,再根据运行的调整,起到节能的作用。
4、加强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杜绝设备带病带伤工作。通过日常预防性和预测性维修保养确保这些设施设备都运行在最佳能效状态。
5、通过资产管理系统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以及公司的技术保障体系可以向客户建议新的节能改造方案和实现对客户的能源进行承包管理。
六、消防安全管理
系统要求用资产管理程序对消防栓、灭火器、烟感、喷淋、电梯、卷帘门、消防通道、应急指示灯、消防水箱、消防水泵、消防控制系统、手动报警装置、逃生图等设施设备和器材等所有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器材以及运行监控、维修更换等建立电子台帐。全程记录这些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和器材的管理运用过程,从选型、购买、安置、检查、维修、更换配件、运行到报废等过程的所有信息。
通过预防性维护和计算机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的、正确的待工状态,以保障客户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危机时刻,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和器材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预防性工单的形式自动生成工单和工作指令提醒学校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和培训。
运用资产管理系统的文档管理建立校园消防安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知识、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通知等内容供用户查询,同时用户可以存储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的说明文件、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等文档,便于关键时刻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使用。
将集成监控系统与现场的消防控制系统进行连接,一旦报警或有火情,除了现场报警外,呼叫服务中心也在第一时间通知消防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到现场解决,同时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也立即送到负责人的面前。
生乐智能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推广,收获颇丰:
1、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过去相比,物业管理人员工作更有计划、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操作更加规范、职责更加明确。公司与客户、基层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有效,服务中纠正与预防也更加及时。由于量化了各种指标,检查考评也更有依据。
2、对设备运行实现实时监控。通过建立设备电子台帐,有效掌握了设备的基础信息,工单管理系统帮助了解设备状况,通过对每日工单进行审查,对设备故障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改进维修的流程和操作的标准,排除故障也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对设备资产的修复能力,同时对设备资产现状有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
3、物业的设备资产管理安全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随着预防性工作的不断加强,建立了完整的资产安全保障体系,降低了设备资产的非正常停机时间,提高了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通过实施标准工单流程管理,提高了维修质量,杜绝了设备资产的重大事故及其隐患。
4、管理维护成本有效控制。通过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提高了维修备件质量,降低了维修成本。工时汇总分析能够合理安排人员,使人力成本有效下降。
5、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化数据。公司在推广生乐智能平台的同时也不断地积累着知识化的数据、经验。对于公司今后的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
         
 
 
节能改造及绿色公寓的创建
上海海洋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   俞 渊
 
为形成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学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降低单位能耗,共创节约型校园”,坚定不移的推进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
2011年1月25日,由后勤服务中心组建“上海海洋大学能源服务部”,签订能源托管服务协议,全面试行校园能源托管,维护学生宿舍太阳能供热系统,编绘校园水电地下管网图。
不断完善制度,加强节能监管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文件,不断推进节能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上海海洋大学能源使用管理条例》、《上海海洋大学空调使用管理规定》、《用水管理抄表制度》、《用水计量管理制度》、《关于学生宿舍用电管理的实施细则》、《水泵房管理制度》等文件的制定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节能指标分解管理制度和节能监管、考核奖惩制度,确定了“总量下降、定额管理、超额自负、分级分摊、奖惩适度”的节能工作开展原则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为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实现节能目标,学校确立了能耗统计制度,由节能与环保工作办公室下属的能源服务部每月统计能源能耗,定期在后勤管理处网站公示,并对用能异常的学院(部门)进行审查和指导。2011年我校荣获首批“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被上海市水务局评为“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加大投入,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工作
节能工作是后勤基础管理的重点工作,从校领导到主管部门,均十分重视合理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的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处积极开展和实施节能技改工作。
学校自2009年底依据学校用能情况开始实施局部节能改造。
1、校园路灯节能改造。2009年8~10月完成了校园路灯节能改造工作,对校园路灯实现分时、分段控制,共投入5万余元,年节电30万度。
2、地下室照明系统节能改造。2010年7月学校与上海唐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全校地下室日光灯节能改造项目,投入近3万元,采用唐雍纳米增光片对校内地下室原有的灯具进行改造,改造后地下室节省55%的用电开支,5年可节约电费43.9万元。
3、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学生公寓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2010年9月学校启动学生公寓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示范项目,2011年1月整套试点系统开始启用。经过一年的试点,到2011年12月,全年平均每月节约能源经费12701.75元。试点成功后,2012年1月学校与上海高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760万元,对学生宿舍A区共28幢、74个门洞启动分布式供能热水系统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公寓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源部分、控制部分和计费部分,这一举措的实施将使学生公寓更加舒适,更加节能。
4、探索校园太阳能路灯照明模式。2011年1月与上海锋皇能源科技有限科技公司签订合同在校园部分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4套,共投资 47600元,效果良好。
5、深入开展节水型校园建设2010年学校加大投入对全校地下自来水管道进行检漏、补漏,大大减少了了跑、冒、渗、漏等现象,同时也为水平衡测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6、完成水平衡测试工作。学校2010年委托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能源利用监测站对校园的水量平衡进行测试。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管网状况,各部位(单元)用水现状,为上海海洋大学进一步科学规范管理用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节能监管平台建设。2011年9月我校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获住建部批准,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13年4月可投入试运行,学校的节能管理工作将步入新的阶段。
积极推行学生公寓节能改造和绿色公寓创建工作
自2008年10月新校区启用以来,我校的绿色公寓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根据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总体进程有序开展节能改造工作,绿色公寓创建工作目前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
1、初期规划、建设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公寓在建设之初就引入了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该系统的引入使学生公寓成为目前上海高校最大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总集热器面积为6472m2,系统日产热水量为845吨,可同时满足32栋宿舍楼的近16000人的每日热水需求。此阶段公寓供热模式为燃气锅炉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热的模式。
2、因地制宜,不断引进新技术,启动新设备试点等工作。学生公寓的燃气锅炉辅助太阳能供热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运转,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2010年9月学校与上海高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约试点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以第十小区A085-A087学生宿舍楼作试点,进行太阳能蓄能系统与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示范工程设计。对原热水系统实施整体改造,将原先太阳能的辅助热能——燃气热水锅炉改为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并加装中间过渡水箱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试点工程覆盖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受益学生475名,不完全统计实现年度节能23.6%。此阶段试点公寓供热模式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热的模式。
3、新模式全校公寓推广。试点成功后,学校启动了学生宿舍A区全部公寓的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热模式的推广,2011年12月与上海高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学生公寓(A区)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合同,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上海高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投资760万对学生宿舍A区进行改造,工程预计2012年12月完成。项目建成后学生公寓主要的供热模式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热的模式。
我校在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随着学校节能监管体系和能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一系列的节能技改措施将逐渐显现经济效益,同时又会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2008年学校搬迁至临港新校区以来,占地扩大5倍、建筑面积扩大3倍、科研项目增长2倍的情况下,学校能耗控制在线性增长之下,2009~2011年全校生均用能、生均用水指标都处于同类高校较低水平。“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继续认真贯彻国家和上海市节能减排方针政策,坚定不移的实施管理节能和科技节能,使我校的节能减排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更上台阶。
 
 
落实“四防”工程,建设平安家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浩刚
 
近年来,高校火灾事故、群体事件等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设施配备不完善,不符合安全标准;二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三是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四是技防措施投入不够,存在安全漏洞等。为确保学校的稳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学生公寓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剖析各类安全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建立了以制度防范、人防工程、物防工程和技防工程“四个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制度防范——及时更新制度,确保培训落实
制度防范是安全防控的保障。我校学生公寓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入手,逐步健全安全防范机制,明确并完善各岗位职责,从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巡查流程入手消除安全隐患,逐步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监控到位、确保安全”的工作思路。
1、学校层面。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安全职责及任务,颁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及配套的七个管理规定,涵盖了安全、水电、公共环境等多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公寓内各项行为规范;制定了《后勤安全保卫巡查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主要责任人、巡查范围和要求,各部门按制度要求定期对责任范围内安全设备设施进行巡查和上报,及时发现问题,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员工层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三级安全保障体系,从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到基层员工逐级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由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各公寓辅导员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和监控,保洁员、值班员按岗位职责有效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寝室明确安全责任人,将安全责任细化分解,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将各项制度整理成《公寓管理制度汇编》,安全管理分类列项,按统一要求制定安全组织机构,定期更新各类安全预案;对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考评制度,对安全工作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检验。
3、学生层面。建立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制度,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在帮助学生熟悉生活环境、适应集体生活的同时明确公寓内禁止的各类违纪行为和注意事项;与住宿学生签订《住宿协议》,明确学生住宿期间应遵守的规定和应避免的违纪行为,告知其安全职责及义务;各学生寝室设置安全责任人,负责寝室安全活动组织、违纪行为监督等,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学生公寓的最细枝末节。
人防工程——加强安全宣传与培训,落实安全检查与处罚制度
1、加强安全宣传与培训。在员工层面,通过日常培训与主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技能水平,确保员工时刻保持警惕,在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目前,学生公寓对基层员工每两月进行一次安全专项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疏散演练,并通过各公寓的周例会、安全主题月、员工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员工安全责任心教育,提高其安全技能水平,确保了公寓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生层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熟知公寓内各项安全设备设施使用方法、违纪行为的界定;通过安全月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新生消防安全与防震疏散演练提高住宿学生逃生自救能力;通过发放《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寓安全手册》和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宣传图片展等活动提高住宿学生安全知识技能水平。
2、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检查力度。为确保学生的住宿安全,定期不定期对学生公寓及学生寝室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公共安全设备设施,由专人每天进行两至三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于学生寝室内的违纪行为,各公寓每周进行一次抽查,每半月进行一次全楼的自检自查,发现违纪行为,代保管违纪物品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通过加强值班力量,增强巡查与检查,有效减少了学生使用违章电器、留宿外来人员等违纪行为,消除了安全隐患。
3、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在学生公寓安全工作方面,对违规学生的仁慈就是对其他同学的犯罪。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公寓加大对违反学生宿舍安全规定的学生的处罚力度,对违反安全规定的学生决不姑息,以警示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2010年9月至今,针对违章使用电热锅等电器、私自留宿他人、酒后破坏公物、顶撞辱骂管理人员等违纪问题,根据管理办法,分别给予31名学生通报批评,35名学生警告处分,并在各学生公寓予以张贴。
物防工程——不断完善公寓安全设施,营造良好的住宿环境
1、完善学生寝室设施,改善学生住宿环境。近来高等院校学生宿舍发生的火灾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使用电热杯、热得快等违章电器引起的。违章电器使用频率高,除了加强“堵”还应注重“疏”。如热水供应问题,尤其是北方高校中,除新建的学生宿舍外,大部分院校都采取宿舍外定时供水制度,宿舍内往往没有热水供应,有的虽然在宿舍内,但只在一楼设有热水壶,许多同学为了方便而使用电热杯、热得快。再比如学生因冬季室内温度低而使用电热褥、电暖气的问题。只有加强学生公寓的设施投入,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我校近年来不断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在高层公寓各楼层均设置了电开水壶,每天18小时不间断免费供应开水;针对学生用电器具越来越多,公寓电路负荷不断加大的问题,对部分建筑年代较长的公寓电路进行整体更新;公寓内设小卖店解决学生食品加热问题;冬季对于住宿学生反映的供暖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封窗。通过以上工作,减少了学生使用违纪物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寓内的安全隐患大大减少。
2、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我校各学生公寓消除栓、灭火器、安全指示灯与应急照明系统、防烟门、消防报警装置、防火卷帘门、救生缓降器等均按要求配备,提高了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消灭初起火灾的能力。
3、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我校除由公寓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和专题检查外,校保卫处每年定期对全校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和保养,各学生公寓每日进行自检自查和报修,确保安全设施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修,第一时间维修,使安全设施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战备状态下,保证火灾、火险或其他事故发生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技防工程——引进智能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科学管理
1、安装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能自动识别寝室使用的电器,在计算机、电视等电器能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电炉子、热得快等违章电器将无法使用。对于使用违章电器的寝室,该系统会自动切断电源,并在拔出违章电器30秒后自动送电。安装此系统后可有效控制学生使用违章电器情况,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安全隐患。实践证明,安装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宿舍大功率违章电器基本绝迹。目前,我校14个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寝室内使用违章电器等违纪行为,消除了安全隐患。
2、安装监控系统。我校建立了覆盖全面的校园监控系统,学生公寓的公共区域如门厅、走廊、电梯间等均安装了监控系统,一方面对住宿学生起到警示作用,避免私自留宿外来人员、宿舍内盗等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对已经发生的案件进行追溯,帮助查找违纪学生和犯罪嫌疑人。实践表明,安装监控系统的公寓比未安装此系统的宿舍偷盗等事件明显减少。
3、安装手动、自动报警装置。自行设计安装手动报警装置,在公寓各个楼层安装蜂鸣器并统一由门卫值班室控制,一旦出现火警或地震等灾害时,值班人员可及时发出报警。在高层公寓安装了自动报警装置,可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给学生紧急救护和逃生留有充足时间,既能保障救灾的及时性,也可减少损失甚至不损失。
4、安装无障碍通道及门禁系统。外来人员是公寓安全的一大重要隐患,多数学生公寓在外来人员的识别上还停留在靠人工肉眼判断,很难准确判断进出人员是否为本公寓的学生。结合我校学生寝室的特点,联系厂家经过七年的实验设计安装了无障碍通道和门禁系统,该系统可将门禁、无障碍通道、宿舍管理系统集成。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无需刷卡通过,保障学生的正常进出公寓;系统可准确识别进出人员是否是本公寓的学生,从而有效的杜绝外来人员自由进出;可实时监控公寓住宿人员动态信息,随时调阅现时段归寝人员,未归人员,并对设定时间段未归和未出人员进行报警提示;电子地图,直观显示住宿资源,便于学生住宿安排;进出人员照相、摄像功能,便于追溯等。该系统方便了公寓日常管理,为公寓把好了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5、一键疏散门自动开启装置。我校自行设计安装了一键疏散门自动开启装置,将其集成安装在值班室,一旦发生火灾,值班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一键按钮将所有疏散门开启,确保了逃生通道的正常使用。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更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施制度防范、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模式,我校学生公寓安全工作水平大幅度上升,从2003年至今,学生公寓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真正为住宿学生打造了平安、和谐的第二家园,有力的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校的发展。
 
 
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
优秀示范院校、示范院校、先进院校名单
 
“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优秀示范院校”(共3所):
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
“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示范院校”(共5所):
河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院校”(共22所):
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郑州大学、 山西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南昌大学、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榆林学院